web首輔
「首輔」即是內閣大學士的領導人。明代內閣大學士人數多寡不一,皇帝可能對其中一人諮詢較頻繁,但是就名義上而言,他和其他幾個大學士仍處於平等地位,只是由其領銜負責協調和綜合意見。但是,明武宗以後,內閣的權力再次獲得提升,特別是得以兼掌吏部和都察院。吏部掌官員進退,都察院則可控制言路,掌握輿論,內閣侵奪了部、院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監督百官行政的職能。並且,此時在制度上,「首輔」得以推薦官員入閣,大學士的職責即是為「首輔」辦事。因此,作為領頭的「首輔」(往往為兼任部職者),逐漸成為內閣權力的核心,也促成了閣臣對「首輔」一職的爭奪,此後的內閣首輔如世宗時的張璁及其後繼任的夏言、嚴嵩等人,穆宗時的高拱、神宗時的張居正,皆是在首輔的爭奪中上台或下台者。首輔的權力雖大,也曾出現「輔相」之類的稱呼。例如,張居正當國之時,內閣地位達至頂峰,「赫然如真宰相」。但是,實際上這並不合於制度。首先,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首輔也非最高的行政長官,並無法名正言順的總領百官。因此,當首輔無宰相之名,卻想行宰相之實的時候,便會被視為權臣,遭受到「違法亂制」的批評。其次,內閣只是皇帝的近侍機構,屬於內廷系統,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因此,明代閣臣的選任雖然有由吏部會同官員廷推的方式,實際上,卻和由皇帝親自拔擢入閣的特簡一樣,都會受到皇帝意志的左右。假如皇帝對廷推入閣的人選不滿意,可以全盤推翻,重新再推,直至皇帝滿意。最重要的一點,閣權只有獲得皇帝的認可和支持才能發揮作用。張居正之所以能總攬大權,指揮各部,推動改革,即是因為神宗初年時他能擁有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但是在他過世之後,神宗收回大權,其繼任者的閣權即急遽下降,甚至無足輕重。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26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5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