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內閣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廢相之後,皇帝的輔政系統也消失了。在新的監察體制下,各部變得唯唯諾諾,惟皇命是從,國家事務大小皆由皇帝一人決定,繁重的政事,令他不勝其勞。但是,明太祖又不願恢復相制,於是他先設置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四輔官,以博學的耆儒擔任,職掌在與君主講論治道,衡鑑人才,對判決有疑點的刑案,有封駁之權。其後,罷四輔官,改置殿閣大學士,秩正五品。不過,無論是四輔官或大學士,皆不得過問實際政事,協助皇帝理政機構的問題仍然未獲得解決。明成祖即位之後,開內閣於文淵閣,命翰林院儒臣解縉、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等人入閣參預機務。大學士原是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官員,是殿試時名列前矛得以進入翰林院博覽群書進修深造者中,幾經升轉,表現最突出的人才,職責在於為皇帝撰擬詔誥,潤色皇帝批公文的文句。由於文淵閣是皇帝私人的文書機構,和皇帝較為接近,在沒有丞相輔佐代理的情況下,它的職權也隨著處理政事的需要而越來越大,成為皇帝身邊的秘書和顧問。內閣大學士突破了洪武時不得干政的限制,可以合法參與議政,不過尚未具有制度化的權力。其次,內閣實際上類似於翰林院的「內署」機構,官員品秩不高,而且無法干預朝廷各部諸司,對國家的影響力仍然相當有限。內閣制度成熟和完備的關鍵,在於「票擬制度」的出現。在此之前,內閣處理章奏,只侷限於評議和封駁,而無權代替皇帝批答擬旨。「票擬」首次出現於宣宗之時,但是被賦予這項權力的大臣,並不限於大學士,自英宗之後,才專命內閣。此後,凡是中外章奏,多經由內閣大學士先用小票墨書一二意見或建議,然後貼於章奏之上,再進呈給皇帝決定,又稱之為「條旨」。內閣票擬之後,經由皇帝以硃筆御批,才成為正式的詔命。皇帝的硃批大多數情況是依照內閣票擬的意見,有時則做輕微的改動,如果皇帝不同意,即可發還內閣重新草擬,或是親自進行修改。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則是透過皇帝的封賞加銜,逐漸地獲得提升,以增加其影響力。例如,仁宗時,因為楊士奇、楊榮等人皆是他在東宮當太子時的輔佐官員,而封賞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其後楊士奇等皆遷尚書,並且晉陞為少師、少保、少傅三孤之官。明代內閣首輔為大學士加封尚書或三孤等官銜,遂為定制。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97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4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