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五四運動的背後動力
狹義而言,五四運動指發生於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示威遊行運動,或稱之為「五四事件」。若從廣義來看,五四運動是中國接觸西洋文明後孕育而出的文化歷程的產物,是一次規模龐大且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五四的愛國行動只是其中的一個指標。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下了簡明的定義:「『五四運動』是一個複雜現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學革命、學生運動、工商界的罷市罷工,抵制日貨運動,以及新知識分子所提倡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改革……它不是一種單純不變,組織嚴密的運動,而是由許多思想紛歧的活動匯合而成,可是其間並非沒有主流。」五四運動主要由兩個背景因素激發而出:首先,「廿一條要求」和巴黎和會的「山東決議案」所燃起的愛國熱情,使得民初以來的反日情結以及國恥沉痛的情緒沸騰到最高點。其次,發自於新知識分子提倡以新文化來建設新中國的強烈訴求,他們提倡學習西洋文明、重估與改造傳統文化的努力,伴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行及白話文的推動,使得自由主張、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逐漸影響了學生與一般市民。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各領域激發新思維,尤其是觸動了青年的愛國救國熱忱,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的基礎。此外,民初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蔡元培的改革後,塑造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開放學風,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追求進步的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來源。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各國無暇東顧,中國的工商業因此獲得發展的良機,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的建立,尤其是輕工業急速的發展,也使得城市中的工商階層更形重要,到了五四運動時,他們就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70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3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