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黑船事件
當日本在鎖國政策下侷限於東北亞一隅時,世界正在快速轉變,英、法、俄、美等國成為新一波稱霸世界的強國,她們在經歷產業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禮之後,開始為了產業革命後所需要的原料、市場、殖民地與轉運站積極經營遠東。1853年(嘉永六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這些軍艦船身都是塗上黑色的,所以日本人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來航」。由於這四艘軍艦合共有六十三門大砲,而當時日本在江戶灣的海防砲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只有二十門,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里帶來的國書後,會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當時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培里明年春天給予答覆。事實上,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間,從來不准天皇參與政治,但是這次為了減低各藩的反對聲音,於是想以天皇的名義締約,並且破例邀請各大名、藩士、學者、甚至平民,針對開國之事提出意見。於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紛紛舉起了救國的旗幟,趁機躍上政治舞台。無論如何,「黑船事件」後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亂,也埋下了幕府滅亡的導火線。1854年(嘉永七年)二月十三日,培里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次一共有七艘軍艦,而且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面對培里的強硬姿勢,幕府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了。於是雙方在橫濱簽定了《日美親善條約》,也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他西方列強跟隨著美國,紛紛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於是英國、俄國、荷蘭等西方列強都與日本簽定了親善條約。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1854年馬修?培里第二次到日本的艦隊,這次一共有七艘軍艦,而且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面對培里的強硬姿勢,幕府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了。馬修?培里遠征日本所使用的海圖,本圖所繪製的是基隆港與其周邊的地形及海岸線情況,本圖的測繪已相當精確,足見美國海軍已對當時太平洋西岸進行詳細的情報蒐集。培里1853年來日的旗鑑─薩斯克納(Susquehanna)號。黑船─密西西比(Mississippi)號。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86
下載數:6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17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