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先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而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緊張。1750年盧梭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一文贏得 Academie de Dijon 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具有浪漫激情。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1778年7月2日已患迫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埃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盧梭一生未婚與一名女僕同居生有5個孩子全部寄養在孤兒院。他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Panthe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豎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中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認為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盧梭最重要的著作是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開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桎梏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後來成為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人能面對更多的威脅,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在《不平等論》(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他在《愛彌兒》(Emile)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且最有影響力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的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