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沙龍
「沙龍」(Salon)一詞源於法文的「會客室」,是指法國上流社會家中,寬敞、雅緻的會客廳。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演變為上流社會舉行的集會,而集會的性質視與會者為何種人物而定。例如:是知名文人參加的集會,稱為「文學沙龍」;是知名藝術家參加的集會,稱為「藝術沙龍」,以此類推,也有可能是政治、社會科學方面的交流討論。但事實上,一個沙龍常常集文學、藝術、政治等討論為一體,就會以主人的名字為名,或以所處的地區街道為名。十八世紀時法國沙龍文化的風氣在整個歐洲蔓延開來,有時就以「談話」兩字代替「沙龍」。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說起米蘭的沙龍時,說它們有一高貴處,就是供應巧克力與飲料,而且玩牌不用付錢。與此同時,英國由blue-stockings主持的沙龍是不准賭博的。但即使沙龍裡的節目多采多姿,仍被稱為「談話」(conversationconversazione)。從這個以部分替代全部的換喻名稱裡,清楚地說明這些定期聚會存在的理由與特性。沙龍的主持人有時是出身高貴的巴黎名女人。已婚的,丈夫可能特別開通、理解並支持妻子的作法(如洪布耶侯爵),或因戰爭而長期缺席,或已死亡;未婚的,則是可自由決定自己生活,沒有家長管束的成熟女性。但光是這些條件並不夠,她們還得具有足夠的知識以「維繫」「會話」:引導話題、作出評斷。幾乎每座沙龍都有其特殊來賓、類似「駐所」的知識份子,如狄德羅於德畢內夫人(Madame d Epinay),布封(Buffon)於內克夫人(Madame Necker),伏爾泰(Voltaire)於夏特雷夫人(Madame de Chatelet)及之後的杜.德芳侯爵夫人(Marquise du Deffand)的沙龍一樣。男性知識份子在沙龍的份量與人數有時幾乎超越女性,但主持這些「文學共和國」儀式的仍是沙龍女主人。一般而言,法國到路易十五時代(1715?1774年),沙龍風氣大盛,並旁及歐洲各國。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波瀾壯闊,啟蒙哲學家的風起雲湧與沙龍的蓬勃發展,關係至為密切。法國大革命爆發,貴族們四處逃亡,沙龍因此進入隱銷聲匿跡的黯淡時光。十九世紀時沙龍又重新活躍起來,如瑞卡米耶夫人(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夫人(Mme de Girardin)的沙龍。就是在這些沙龍裡,浪漫主義逐漸成形、蔚為風潮。但沙龍的黃金時代已經不再,接下來,曾經獨領風騷的沙龍逐漸由文學咖啡館所取代。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45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08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