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茶行】
從甘谷街百餘年歷史的茶商公會大樓,及供奉的茶郊媽祖、貴德街的「錦記茶行」、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西寧北路現為全祥茶廠的「南興茶行」舊址、甘州街由李春生興建的「大稻埕長老教會禮拜堂」、貴德街的「李春生紀念堂」、及重慶北路的「有記名茶」存有焙茶用的「焙籠間」、焙籠、裝茶的竹簍??等,可見到茶業走過的軌跡。附帶一提,板橋林家、台泥辜振甫先生(大裕茶行)和己故新光吳火獅(新光公司)都曾從事茶業,辜、吳還曾為本市茶商公會會員。由外國資本的支配,本地資本的重整,以及茶業僱佣勞動的大量出現來看,大稻埕的社會已經逐漸脫離封建宗法的社會關係,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浮現。外國資本以廈門的匯豐銀行為主要金融基地,分由買辦及洋行在台取得生產者的剩餘。截至1872年,已有五家大洋行在台營業。華人資本方面則有來自廈門、汕頭、廣州的大陸資本,也有如板橋林家、王家春、許論潭等本地資本,更有一種買辦華人(如李春生)作為洋資與本地生產者之間的買辦資本。華人資本與本地資本形成商業的對手,早期幾乎全部壟斷在洋人手裡,1875年以後,茶葉的烘焙、裝運被華人資本奪回,只有精品的特種茶仍然掌握在洋人手裡(林滿紅,1978:51-52)。在此時,華人商業資本所動員的社會關係不再是封建的地緣、血緣關係,而是更趨於實利傾向的利益團體。例如三郊會館的設立,便象徵著商業利益已經超越過去地域械鬥的仇恨,其行郊也由具複雜的社會與意識形態的組織轉為純粹的商人組織(林滿紅,1978:53-54)。一八八九年大稻埕的製茶廠已多達六十家,劉銘傳為杜絕茶商削價競爭,下令成立「茶郊永和興」的公會組織,日據時期則將永和興茶郊改為「台北市茶業公會」。而本地茶商李春生與板橋林家林維源共築千秋、建昌二街(日據時期稱港町、今之貴德街),出租給洋商,這期間為茶業在大稻埕的鼎盛期,也因此帶動初期大稻埕的急速發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35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66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