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茶的起源 - 中國飲茶起源
從茶樹的發現、種植一直到今日,「茶」儼然已經成為大眾的飲品。中國產茶歷史已達千年之久數百種茶葉一直被世界人民所享用。中國茶葉種類之多為世界之冠,茶葉行家有句話《茶葉喝到老,茶名記不了》,足見中國茶類豐富多彩的程度。《柴、米、油、鹽、醬、醋、茶》,更凸顯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創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茶文化,更形成茶藝、茶道、茶葉知識、茶的神話故事...等,更因商業行為,研究出茶葉栽培、烘焙技術及茶葉購買技巧、茶壺技術...等,充實了中華文化。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以下分別說明之:˙神農說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嚐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 ,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秦漢說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西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餔。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斲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鰲。烹茶盡具。餔已鄞獺C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六朝說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係王肅提倡茗飲而始 ,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係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央A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 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資料提供:坪林茶葉博物館』中國茶道源流傳說遠在神農嚐百草的時代,即已發現了荼的妙用,歷經唐、宋的盛行,及明代的改革至今,茶仍是華人所喜愛的飲料或用之解渴飲用,或用之品茗賞趣。對這有益身心的茶飲,我們有義務將之推廣流傳。追溯中國人飲茶的源流,若依文獻來推敲,可上溯至西元前二千七百三十七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陸羽的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關於神農氏發現茶樹的傳說有二﹕一是神農嚐百草身中七十毒,正當口乾舌燥,五內若焚時,忽見幾片葉子飄落眼前,習慣地拾起送入口中咀嚼,其汁液苦澀,氣味卻芬芳,且有解毒之效。另一則傳說是,有一天神農氏用鼎鑊煮水,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色微黃,苦澀中帶甘甜,喝入口中生津解渴,且提神醒腦,以神農氏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說神農時即已發現茶樹,然而也只是推測的口吻,並未十分肯定確實,雖說神農氏發現茶樹的傳說不一定可靠,然而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即發現茶樹卻是不庸置疑的事實,且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的西藏高原東部,即川滇一帶,也已獲得證實,據報導原始茶樹的茶葉碩大,且是高達二、三丈的喬木。據中國風俗史記載﹕「周初至周之中業,飲物有酒、醴、漿、湆等。......此外猶有種種飲料,而茶其最著。茶發明於殷周時,周人多用之者。」前面提到神農將茶當作藥用,至殷周時才有當做日常飲料的用途,而不只是一種藥而已,但因其飲法相當粗略,茶味大概頗為苦澀,不是每個人都愛喝,所以茶至殷周時為日常飲用之物,然其弁鄐揪顑鬊艦峞A至漢茶已提昇至酒之上,可能因造茶技術的進步,而使茶較普遍。茶經原文「茶至魯之周公旦而有名」,從其各種別名看來,當時仍以葯用為主,直至漢代才有從葯用轉變為飲用的文獻記載﹔趙飛燕別傳有云﹕「姜后見帝,賜座命進茶左右奏云﹕向侍帝不僅,不合啜此茶。」由此可見茶已是漢窒的飲料,且不是任何人隨便可飲到的。據王褒所以寫「僮約」一文中記載,知當時的社會有「客來烹茶」的習慣,但這種風氣並未相當流氣行,這也閉O因為野生的茶樹相當難得,產量又少的緣故,所以一般庶民很少能享受茶飲,而只限於富家或皇室,因此在漢代飲茶還是相當「貴族化」。又據三國志吳志的韋曜傳所載﹕「孫皓飲?臣酒,率以七升為限,曜飲不過二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由這段文字,我們可得到兩點啟示﹕一是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二是在三國時代已有以茶代酒的風尚。世說新語記載﹕「王濛好茶,人至輒飲之,士大夫輒以為苦,每欲侯濛,必云﹕『今日有水厄』。」由這裡可知道在南朝時代已有好茶成癖的人士了。 由魏晉南北朝(公元三世紀起)到唐代(公元七世紀起)是茶飲的「轉變期」,這可能是因為茶樹的發現愈來愈多,製茶技術愈來愈進步,尤其唐朝更是由貴族化漸納入民俗的時代,因此飲茶的風氣才逐漸的普遍流傳開來。唐代飲茶的風氣已頗盛行,不僅貴族們喜愛啜飲,民間飲茶之風也大為流行。當時陽羨唐貢山所產的「貢茶」,是皇室喜愛的珍品,產量不多,非常名貴,那時陽羨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長安,做好的茶,即快馬加鞭,日夜奔行數千里,到朝廷必先薦宗廟後賜重臣,以茶開清明大宴,茶的身價由此可知。因受到宮廷的重視,才由官府培植茶樹。於是茶樹由野生而成農物栽種。接著民間再種植,因此有了「茶稅」的出現。 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疪,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時人稱之為「茶神」,他俸詔著茶經,茶經一出對飲茶之風,尤有推波助瀾之勢,全文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個單元﹕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等十章,對茶有全盤的介紹,是中國茶道的先聲,也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俱體的指導原則,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唐代諸多名家也都是嗜茶者。繼陸羽之後的茶道名人當屬盧仝,隱居少室山,自唬玉川子,著有「玉川子詩集」,嗜茶如命,所著的「走筆謝孟柬議寄新茶」詩妙趣橫生其中的「天子須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及「盧仝七?茶」更為後來品茗者傳誦不已。 唐時不僅國內飲茶,也輸往各國。由「榷茶使」司掌,(宋稱為「茶馬司」),當時前往中國的留學生也以日本為多,日本僧人「最澄」,學成後將茶苗帶回日本,於是日本開始植茶。至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前往中國留學,就所學心得寫成「喫茶養生法」,日本的茶經於是誕生,日本的茶道開始宏揚,至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成為「日本茶道」。 宋人飲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準則,又從高雅的享受更發揚光大,這與宋代理學的清談也有關係,於是士大夫爭相講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飲效等,並已經不再茶中添煮薄荷、茱萸、橘皮等物了。有關於茶的吟詠更是藻墨豐富、舉之不盡。而當時茶禮及奠茶兩種習俗的存在,是使茶更為民間重視的原因,至今民間相親,還是有讓女方奉茶予男方來相親的親友的習俗。宋朝文人也都?品茗行家,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司馬光、蔡君謨.........等,也?有詩句讚茶,甚或著文立論,其中東坡與君謨的鬥茶及東坡與司馬光的墨茶之辯更傳為佳話,而民間也常以鬥茶為樂。元朝對於茶文化最大的貢獻,應是將茶推廣到四大汗國的領域,北達俄國,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東之地。雖史料無元朝茶事擴展的記載,但元人本為蒙古遊牧民族,唐朝以茶安撫,對茶應有份好感,只是沒那份品茗的風雅罷了,隨著領域的擴展,而將生活必須的茶發揚於外,並非不可能。而民間品茶之風,或可由元曲中「坐燒丹忘記春秋 ..... 淡飯一杯茶去。」略見避世隱居的寄情山水之趣,與茶、飯並列的普遍。明代,茶的形狀已漸由團茶變成散茶,於?唐宋飲茶的準則也做了增補或刪除。由原來的煮茶改為泡茶,程序也因而縮減,同時也發明了「炒菁法」,在未發明炒菁法之前,茶葉是採「自然醱酵」,在炒菁法發明後才開始有了綠茶及紅茶的製造。不過當時除了使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襲著「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過程上較為簡化罷了,就正如我們現代又比明代較為簡化一樣。而此時茶肆經營已很普遍,品茶活動由戶內轉向戶外,時常舉行「點茶」、「鬥茶」之會,互相比較技術高低,一時蔚為奇觀。茶飲之風頗有日漸風行之勢。「炒菁法」與「散茶」的流行,使飲茶的方式日趨簡化,不若唐、宋的繁複,現今的製茶方法與泡茶法即是延襲明代的方式,至今巳有六百年的歷史。如要斷代茶史,明代應是最明顯的段落了,除了製茶與品茶方法,在明代大事改革外,壺器尚陶而輕瓷,都是相當合理之論,而在茶供上,也沒有了唐宋貢茶的嚴肅了。清朝至皇太極入主中原及多爾袞攝政以來,雖仍沿舊明之制,但法規尤為嚴密,且又興「文字獄」,文人精力與思想遂而受挫,已無心吟詠「茶」了,再加上經鴉片、英、法、甲午諸役後,民心士氣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損,茶飲也為洋水所沖淡了。民間飲茶的風氣大不如前,坊間幾無所見有關茶的書冊,文人談及茶事者亦較少,而達官貴人往來間,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規,這和以前「客來烹茶」、「以茶待客」的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但自民國成立後,飲茶已蒙上濃厚的商業氣息了,各地茶肆皆有?色,如福州茶館兼營浴池生意,貴州茶館的說書,江西茶館前的道情,四州茶館花樣最多,氣象萬千,廣東茶館的工夫泡茶等,皆各具地方色彩及特殊風味。故重新喚了人們對茶的注意,頗有漸受重視的趨勢,茶樓也開始出現,這是一種好現象。『資料來源:Professional Consultancy for Chinese Healthy Kung-Fu Tea』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512
下載數:4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586.zip (39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