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幣制整頓準備階段的貨幣情況
日本人自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光緒二十一年)五月末登陸臺灣之後,由於尚處「軍政」時期,未能顧及貨幣的整理。先前在清代臺灣所流通的貨幣極為複雜,日人入台後,大量運入日本的各種貨幣,如一圓銀幣、日本銀行發行的「兌換銀行券」、銀輔幣(面值五十錢),及貳錢、壹錢、五釐的銅錢、鋁錢等,造成臺灣所流通的貨幣較清末更為混亂。 一直到1897年(明治三十年、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中旬確定臺灣幣制改革的基本方針之前,對於臺灣舊有的貨幣並未禁止其流通,仍然默許舊有的貨幣可用於繳稅、交易。遂產生互相對立的貨幣社會,這可在計算單位的差異中得到證明。一方面日本機構及日人以「圓、錢、釐」為單位,另一方面是臺人使用輔以秤量制的「元、角、點、文」為價格標準。此外,還發生有日本兌換銀行券貼水現象(即更換銀幣時需要較多的銀行券);而當日本實施金本位制後,也引起臺灣的貨幣投機現象。 儘管日本在臺當局訂定兩點貨幣政策目標:其一減少清代的雜亂貨幣,特別是外國粗銀使用;另一是促使日本銀行的兌換銀行券能按照其面額流通。但是都未能達成目標。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94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254.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