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焙烤法」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燒餅」,目前最早的文字紀錄稱之為「胡餅」,因「以胡麻著餅上也」而得此名,而芝麻是在張騫出使西域後才傳入中國領土內,所以在漢之前並無「胡餅」之名。古代的食用油是相當珍貴的物品,食用油的取得來源,是必須消耗大量的穀物榨油或宰殺牲畜取油,在物資普遍缺乏的古代社會相當不亦獲得。而這類的麵食因為可以完全吸收珍貴的食用油,而少量的油脂就足以產生飽腹感,所以十分受到一般庶民的歡迎。受限於食用油的取得不易,「油淪法」則是最為少見的一種烹食法,這類食品多半被作為點心看待。依宋代《山家清供》記載,從魏晉時代就出現的「寒具」,要在寒食節這種節慶之日才製作,而且還灑上珍貴的白糖後享用,是屬於珍貴的糕點。而這類食品中最常見的「油條」(「油炸檜」),也是到了宋代這個經濟與物產皆十分發達的年代才出現,而且都是由店家製作販賣,一般家庭甚少自行製作。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