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虎尾建國眷村 (光陰故事)縮圖
文化保存-虎尾建國眷村 (光陰故事)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時代巨輪不停的向前滾動,歲月洪流鐫刻著過往記憶,建國眷村歷史紋理依舊在靜靜等待著世人前來拜訪。1906年日治時期,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選擇在虎尾溪畔的五間厝興建製糖廠。1933年虎尾庄成為三萬人市街,升格為虎尾街,1939年日本海軍選擇在虎尾街附近興建飛行場,就是看上虎尾糖廠酒精工廠生產飛行用汽油以及使用糖廠鐵路運送戰備物資。 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島戰役折損資深飛行員,急需能夠參加空中作戰的飛行員。 1943年日本大本營制定絕對國防圈,要求儘速速加強航空戰力,日本海軍選擇在虎尾街廉使庄以南,設置四座兵營,並且訓練神風特攻隊,以補充因作戰折損的飛行員。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庚子年金門縣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新乩出禁切結(初版)縮圖
DOC在地課程-庚子年金門縣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新乩出禁切結(初版)
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伍德宮是金門縣金湖鎮新頭社區民眾主要祭祀的宮廟,臺灣傳統宮廟文化中乩童佔了很大一部分的角色,主要協助傳達宮廟神明的指示跟信眾知曉。 約一甲子年前伍德宮王爺選中的乩童,在經過漫長代表神明傳遞訊息後,於109年時所有選中的乩童皆回到王爺身邊。時代更替,王爺即將挑選新的乩童及書記官。今年選中一位新乩,在歲末年初時進行新乩認證。近一甲子沒有舉辦過的活動,很多學員都沒有經歷過,只能請村莊耆老憑年輕時的印象整合法會內容。 因整場活動範圍廣,DOC學員們分工合作,在法會時以不同角度記錄,有些學員負責拍照,有些學員負責攝影,都想將這也許一輩子一見的場面細細記錄下來。集結學員的作品以後,再統整成一支完整的影片。因金湖DOC為今年新遷點,有很多學員第一次參與課程,即提出想要學習,如何以完整方式記錄耆老腦中寶貴的村莊歷史,未來將設計不同課程,結合學員的需求來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成果。 *影片未完待續中,接下來會採訪耆老古老儀式的內容,並於影片開頭說明唷~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縮圖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泥塑乃是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的民間工藝。臺灣泥塑深入民俗、宗教,不僅具高度藝術價值,也敏銳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觀,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後山軌跡 花東鐵道縮圖
文化保存-後山軌跡 花東鐵道
花蓮縣文化局/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後站見證歷史的一刻,2010年12月1號,這條980公尺長的762公釐軌距上,過去這一年將這部火車重新整修鍋爐,台灣鐵路管理局第一次復活LDK59蒸氣機車。 距離LDK59上次在花東線行駛時間已經將近30年,762公釐窄軌的蒸汽火車雖然在台灣不是只有東線才有,但是東線鐵道的復活,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1917年從花蓮蓋到玉里,1926年從玉里延伸到台東,當時在花東縱谷這條762公釐軌距的鐵路,也就是現在花東線的前身。當時的考量因為認為沒有這麼大的運量以及考量材料的問題等,所以先蓋一個軌距比較窄的,後來因為玉里到台東這一段,有部分與糖廠買路權,有再興建,就導致到最後花蓮到台東間這段鐵路就一直持續屬於輕便鐵道窄軌的型態。以全世界來說輕便鐵道要肩負起這麼強大的幹線功能,台東縣是相當特別的,雖說國外也不乏有這樣的案例,然而花蓮台東這一段,唯一的主要幹線這是這一條。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縮圖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位於高雄的左營海軍眷村,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海軍單一軍種眷村集中區域。其發展脈絡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軍港的建設。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此區域的規模持續擴大,成為特定歷史環境變遷下的特殊產物。這片文化景觀的保存與管理,核心原則在於為未來的保存活化工作預留充分的彈性與發展空間,以開放的態度探索各種可能性,讓這片土地不僅能保存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能以嶄新的面貌融入現代生活,持續發揮其獨有的文化魅力。政府透過規劃與管理,使左營海軍眷村成為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讓人們得以見證臺灣海軍發展的軌跡。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縮圖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極為活絡且普遍的戲曲,傳入台灣的時間因為缺乏記載,難以判定,根據邱坤良教授在《野台高歌》(1980年)書中推斷,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隨移民陸續登陸。其內容繁雜,並非單指一項劇種,幾乎在1912年以前引進台灣本島而被保存,除閩南語系及客家語系以外的戲曲,全被涵括在北管範疇內,又依傳台先後,而有古路的福祿與新路的西皮。 「北管」是台灣特有的稱呼,和「南管」是相對稱的名稱,二者除在表演型式、樂器曲調等方面均異外,最直接區別莫過於出在語言上,絲竹婉約的南管使用「閩南土腔」;鑼鼓喧天的北管則使用「變質京音」(或喚官話)。 北管究係何時傳入宜蘭?根據文獻記載,約莫於清道光年間自彰化引進,一時間豐沛的戲曲音樂促使年輕子弟趨之若騖,於是學習者日眾,子弟館亦紛紛成立。至咸豐年間,傳有蘇普、簡文登分以西皮、福祿不同曲風設立曲館;另一說法稱簡文登分兩組授徒,一傳西皮,一習福祿,其徒遂分兩派傳藝下去。姑且不論真相如何,日後北管史上著名的械鬥事件,確實是因分了派別而埋下衝突的因子。 但究竟這兩大系統在蘭陽地區有何不同?實際上使用的樂器、奉祀的神明及曲牌、劇目上均有所差異。基本辨識法,福祿社團稱「社」,專用殼仔絃擔任頭手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雙教」子弟班及亂彈戲班一樣供奉西秦王爺;西皮社團則稱「堂」、「軒」,以吊規仔為頭手絃,並與歌仔戲、四平戲班同樣奉祀田都元帥。 清同治年間,宜蘭之西皮與福祿分派拼陣,夾雜地方政治角力,終致械鬥流血場面。當時,西皮派以溪北舉人黃禶緒為首;福祿派以溪南墾首陳輝煌為首。對峙局面除延燒至光緒年間,並還擴展至基隆、台北、花蓮等地。 光緒21年因清日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自此進入日治時期。這時的北管音樂在異族統治下,武力對抗稍減,取而代之是排場的炫耀較勁,如行頭的增添與力求裝飾華麗、成立西樂部奏演西洋音樂、禮聘戲先生教授粉墨登台的北管子弟戲等。如此風光的場面,在日治末隨著「禁鼓樂令」的實施與中日戰況的日益激烈,亦不得不暫時劃下了休止符。 1945年二戰後,北管社團又如雨後春筍般復甦。1970年間,社會轉型,娛樂型態轉變,北管因老成凋謝又缺乏新血輪參與,而走入灰暗期。1980年間,女子紛紛投入與本土意識抬頭,對北管界之振興燃起希望。但好景不常,依據1997年「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蘭陽地區雖有八十餘團子弟軒社活動,但均瀕臨傳承延續窘境,今日,更因時代變遷使傳統戲曲失去原有的空間,包括職業戲班,能搬演亂彈戲人才已寥寥可數,藝人凋零、後繼無人,北管戲曲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嚴重危機。是故以積極作為輔助優良北管劇團傳承推廣,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縮圖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七家灣遺址位於武陵農場境內,海拔約1,698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高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9年,於第二賓館整地工程中意外出土,成為台灣考古界的重要發現,正式命名為七家灣遺址。該遺址歷史可追溯至約3,300至4,000年前,代表繩紋紅陶文化進入雪霸國家公園一帶,顯示當時已有史前人類長期居住並發展農耕生活。考古學者從遺址中發現兩個文化層,一層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距今約4,000年,另一層則約為1,200年前,可能屬於較晚期的原住民族活動遺跡。當時的居民已懂得使用石鋤從事農耕、以石網墜捕魚,展現高度的生活技能與環境適應能力。特別有趣的是,根據遺址中的捕魚工具與地理環境推測,他們可能捕捉的魚類,正是今日瀕臨絕種、被譽為國寶魚的台灣櫻花鉤吻鮭。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虎尾眷村聚落 — 建築群建國一村第一期景觀工程縮圖
己棟與戰備水池—眷村地景風貌重現景觀工程,以一村己棟眷舍遺構為核心,在維持眷舍空間紋理下,結合設計創意,重現眷舍空間及特殊戰備文化地景,創造眷村新意象,目的在於建立聚落保存再發展示範區,進而促進民眾親近眷村文化資產,達到初步教育推廣意義。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縮圖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縮圖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臺灣地籍測量起始於明鄭時期,最初為賦稅與土地開墾需求而進行簡略清丈。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推動清丈,建立地籍制度,留下堡圖與魚鱗冊等圖冊。日治時期則實施臺灣首次完整的地籍調查,採歐洲測量技術,建立庄圖及土地台帳。光復後政府沿用日治地籍成果,並陸續辦理未登記土地測量,如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海岸地等,進一步推進地籍完善。由於原圖紙老舊、精度不足,自民國45年起辦理地籍圖修正及重測,並自65年度起展開全臺地籍圖重測工程,提升測量精度至1/500比例,透過融入電腦自動化繪製,有效提升地籍測量效率和管理的方便性。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縮圖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
瑞穗數位機會中心 (簡稱瑞穗DOC)受邀參與2017年7月8號,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梧繞部落所辦理的農村割稻體驗活動,所使用傳統器具─吊曬米所用「稻架」及腳踏式脫殼機,覺得好奇、有趣,在余村長向民眾說明,才明白一般人僅了解鶴岡地區的農特產─文旦,卻不知稻米同樣也是鶴岡地區的特產,及部落所處的困境─多數是老人與小孩。 引起瑞穗DOC的好奇,想藉由影片向大家介紹梧繞部落傳統的曬米器具─「稻架」,因剛割下稻米會再熟成,增加稻榖裡的胺基酸、糖分,使稻米口感更好,「稻架」功能為稻桿上的營養流回稻米,讓稻米更好吃,用來餵養部落並凝聚族人,增進梧繞部落的認同,最後以「稻架」的意象到內心期待部落能有更多就業的機會,讓在流浪在外地工作的青年能返回部落,把自身能力回饋到部落裡。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
佳心Istasipal家屋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自卓溪鄉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入山,徒步走約5公里路程即可抵達,「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修復工作」委由臺東大學執行,邀請參與過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培訓的族人一同參與,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這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前的家屋遺跡,僅餘3面傾圮的石牆、屋內2個三石灶、室內葬及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 布農族石板屋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此次計畫不只修復石板屋,也整理家屋周邊的2塊耕地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逐步再現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並同步紀錄相應的儀式和祭儀,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除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起點,更是具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自計畫起始日至今已執行了31次家屋維護工作紀錄,執行日期從2021年9月13日直到2022年11月15日共有62週,因此要執行31次的維護管理。 維護重點主要為視察屋內人字木結構水漬檢查、隔間木構建築蟲腐蝕檢查、家屋周遭環境清理與營地設施檢查。由固定工班進行兩週一次的維護工作,包括巡查及紀錄、室內煙燻木購屋架以及環境整理。若遇天災或人為破壞情形,進行緊急處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美崙溪畔修築紀事】專題影片縮圖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的特色包括:日式雨淋板牆身、黑瓦與文化瓦覆頂、水泥磚造基座架高地板以利通風、建物四周設水泥單斜式排水溝、正門前立有水泥磚造矮門柱、獨特的磚造煙囪等,表現出日式傳統建築的演進,以及為適應殖民地氣候的應變,設計出臺灣特有的「移民風格」式樣,係花蓮發展歷程中重要證物之一。八棟建築物中,僅有將軍府(A幢)為獨棟木造宿舍,其餘七間則為兩戶合併之雙拼式木造宿舍。此外,位於宿舍群中心位置,中正路622巷6號的A幢建築除了是八棟中唯一的歷史建築外,在官舍的等第上屬「高等第二種官舍」,從其他七棟為「判官官舍」之甲種或乙種宿舍可以得知,其地位是本區域最高。一般日式木造宿舍之古蹟或歷史建築,通常是單幢或數幢單一類型被保存下來,建築樣式也常是單一或大同小異,然而本區宿舍依照不同官職等第而產生不同的類型、樣式、裝修,從中可以欣賞到更豐富的建築面貌。 本次修復前發現建築損壞狀況包括:室外混凝土設施(防空洞、消防砂地、垃圾桶、門柱、排水溝等)多有風化、損壞情形,植栽茂密已遮蔽建築,阻擋日照和對外景觀,入口動線不明顯,缺乏引導指標,而室內物件更有腐朽、變形破損等情況。遂本次修復目標為依照原始面貌、顏色、尺寸形制等方式修復,管線進行更新或新增,另新增無障礙設施,重新鋪設人行道及景觀調整,以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原則,依照原有形貌修復,部分設施適度補強。施作方法也是以原有傳統工法為主,現代科技與工法為輔,並重視建物結構安全性、抗震、防潮、防生物危害,以及消防系統、監視系統、電力供給、燈光照明、通訊系統等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8月1日開工,預定民國111年(2022)8月竣工。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縮圖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發源於蘭陽平原,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本地歌仔」正是歌仔戲的前身,也是歌仔戲最原始的雛形,在臺灣表演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所謂「本地歌仔」的「本地」意指宜蘭當地;「歌仔」則是「歌謠」之意。本地歌仔就是源自宜蘭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地區,形成之初祇有〈山伯英臺〉、〈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四大齣,且由業餘子弟所組成,當時農村青年在閒暇之餘,在廟埕、樹下表演自娛娛人,後來在廟會中跟隨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邊走邊演,這種陣頭形式演出,稱為「歌仔陣」。因採「落地掃」形式演出且無戲服,也無水袖,並大量援用車鼓戲的曲調、動作以及妝扮,因此其表演形式與車鼓戲有許多相似之處。本地歌仔的表演雖然簡單、樸素,但卻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形成於民間,代表庶民的音樂、舞蹈,呈現基層的常民藝術。由於本地歌仔保存臺灣唯一本土劇種的形式,且隨藝師凋零有瀕臨失傳的危機,文化部於102年指定宜蘭本地歌仔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壯三新涼樂團。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朱丁順)縮圖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朱丁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恆春半島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地形,再加上其狹長型的半島邊陲地帶,使它與外界的往來不易,地域性民歌的性格易形強烈,因此一提起臺灣福佬民歌,恆春民謠可說是最具獨特性,「恆春民謠」幾乎成了臺灣福佬民歌的代名詞。惟此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其即興表演的風格不易傳承,且受環境社會變遷影響,傳唱的人日益稀少,有瀕臨失傳的危機。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