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地理-美味石斑 台灣之光縮圖
地理-美味石斑 台灣之光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台灣的石斑魚養殖技術在國際間享有盛名,不論是親魚、魚苗的培育,還是成魚的養殖技術與品質控管,都展現出高水準的成果。台灣漁民以堅持與創新的精神,不斷突破困難與限制,成功養殖出品質優良的石斑魚,成為國際間讚譽的「台灣之光」。這項成果不僅展現臺灣在水產養殖上的技術實力,也顯示在地產業如何因應自然環境與市場需求,發展出獨特的經濟型態。透過養殖石斑魚,臺灣不僅強化漁業發展,更拓展出口市場,提升國際能見度。這不只是水產技術的成功,更是地方產業與生活智慧的結合,值得我們深入了解與學習。
國小3-4年級
地理-火燒島驚豔一夏縮圖
地理-火燒島驚豔一夏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台灣擁有超過三百個鄉鎮與二百多座漁港,各地漁業發展蓬勃、漁貨多樣,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與地方特色。這一集《火燒島驚豔一夏》,帶領觀眾前進綠島——昔日被稱為「火燒島」的小島,探尋當地的漁業文化與自然美景。綠島不僅擁有碧海藍天與環繞珊瑚礁的天然海岸,還結合了觀光、保育與在地產業特色,展現豐富的島嶼生命力。節目中還介紹「綠葉姑娘」這項特色內容,象徵著綠島女性的勤勞與美麗,呼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透過這趟旅程,不僅能一窺綠島的風土民情與海洋生態,也引發人們對漁村生活、地方文化及永續海洋的思考。
國小5-6年級
公民-保護服務縮圖
公民-保護服務
行政院/行政院
為保障民眾身心安全,臺灣政府積極推動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及兒少保護等政策措施。年內完成多項法規修正,包括性騷擾防治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增修,強化對被害人保護與制度建構。跨部門合作方面,透過家庭暴力防護網與性侵害減述方案,減輕被害人重複陳述的創傷,並建置兒少保護醫療整合中心提升專業應對能量。在保護服務上,透過113保護專線與扶助服務提供即時協助,並成立性影像處理中心應對新型態數位犯罪。此外,也推動社區預防認證與媒體宣導,提升大眾防暴意識。整體政策結合法制、服務、醫療與教育等資源,朝向建構更安全、友善的社會環境邁進。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縮圖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發源於蘭陽平原,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本地歌仔」正是歌仔戲的前身,也是歌仔戲最原始的雛形,在臺灣表演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所謂「本地歌仔」的「本地」意指宜蘭當地;「歌仔」則是「歌謠」之意。本地歌仔就是源自宜蘭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地區,形成之初祇有〈山伯英臺〉、〈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四大齣,且由業餘子弟所組成,當時農村青年在閒暇之餘,在廟埕、樹下表演自娛娛人,後來在廟會中跟隨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邊走邊演,這種陣頭形式演出,稱為「歌仔陣」。因採「落地掃」形式演出且無戲服,也無水袖,並大量援用車鼓戲的曲調、動作以及妝扮,因此其表演形式與車鼓戲有許多相似之處。本地歌仔的表演雖然簡單、樸素,但卻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形成於民間,代表庶民的音樂、舞蹈,呈現基層的常民藝術。由於本地歌仔保存臺灣唯一本土劇種的形式,且隨藝師凋零有瀕臨失傳的危機,文化部於102年指定宜蘭本地歌仔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壯三新涼樂團。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縮圖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賴氏祖厝是北投區具有百年歷史的閩南式建築,見證了地方發展與家族歷程,並在現代透過修復與活化,成為文化資產與社區活動的核心。 賴氏祖厝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建於1915年,經歷多次修復後,成為歷史建築的重要代表。該建築原由漳州平和人移民至台灣開墾,發展農業並設立碾米廠,家族興旺。賴家曾擁有約50甲土地,是當時地方的重要家族之一。建築特色為閩南式傳統農家住宅,設有稻田、古井與龍眼樹,象徵家族與土地的聯繫。 隨著農業的衰退,賴家後代不再從事耕作,建築物也逐漸荒廢。2006年,賴氏祖厝被列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了專業的修復工作,以保存其文化與建築價值。現今,它不僅是當地歷史的見證,也作為文化活動的場所,並為社區提供多功能空間,延續其歷史與文化使命。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圓山別莊縮圖
文化保存-圓山別莊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圓山別莊 在台北市的中山北路上,市立美術館旁,有一座外觀就像童話裡的奶油色房屋,卻有著一段輾轉的故事和命運。時間回到十九世紀中葉,在滬尾正式開港設立海關之後,大稻埕逐漸成為北台灣的商業中心,台北就此登入國際貿易體系裡,大稻埕到光緒年間以後他就發展非常快。主要是收集台北盆地甚至包括大漢溪上游的一些茶葉來這邊製造,製作完了以後,他就在這邊銷售,日本殖民政府改建台北通往基隆的鐵路,同時也拓展了大稻埕商業範圍,這地方就有很多茶商致富。 也因為商業交流,需要一個能夠招待客戶和貴賓的地方,茶商陳朝駿就想要見一個別墅,可以招待外國人,因為在大稻埕一帶的傳統房子,他總得好像不夠風光,基隆川對岸,河景第一排,坐望台灣神社,明治橋頭,「圓山別莊」1914年全新完工。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1縮圖
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1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茄苳入石柳方凳組其中一只,形式上是以深色的茄苳木作為主要材料,其他部位基本上少做裝飾,但在椅面下方則做束腰,束腰下方的的裙板則做出茄苳入石柳的異木鑲嵌裝飾,透過淺色的石柳木片與深色的茄苳底板,不同木材的鑲嵌達成色彩與材質對比的視覺效果。在裝飾主題上,是以梅花與兩隻雀鳥為題材,雀鳥在梅枝上跳躍互動的圖像象徵喜上梅梢的意涵。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太魯閣傳統歌舞表演縮圖
DOC在地課程-太魯閣傳統歌舞表演
花蓮縣秀林數位機會中心/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美好的暑假!愉快的心情!六,日來園區走走~~ 欣賞文創品,體驗DIY,參觀文物館,聆聽傳統音樂~~感受濃濃的太魯閣風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彰化銀行創設與總行沿革縮圖
彰化銀行創立於1905年,由中部仕紳聯合出資設立,源於日治時期總督府推動土地制度整頓及稅制改革,並為穩定土地補償公債價值而設。初期總行設於彰化,後遷至臺中,形成名為彰化,總行在臺中的特殊情形。1938年落成的第三代總行,象徵銀行邁入新紀元。林獻堂為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先驅,亦為彰銀重要領導人。他自1908年起參與彰銀營運,二戰後領導銀行改組為省屬官民合資行庫,任內推動穩健經營,使盈餘成長13倍,重建社會信任。為紀念其貢獻,彰銀特於總行設立林獻堂銅像,至今仍為重要歷史見證。彰化銀行的發展不僅映照臺灣經濟制度演進,更見證林獻堂結合經濟與民主理念的實踐。
國小3-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赤崁署光再現~成功國小製縮圖
成功國小依循歷史尋根足跡,以國定古蹟赤崁樓為主軸,結合新興數位科技,推廣特色課程「賞古.玩今.遊赤崁」計畫。在學校組織、家長、教師、學生與社區資源交互合作下,運用空間環境優勢,發展赤崁文化特色學校,連結有趣、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藉此達到空間活化再利用與學校社區化的目標,打破校園藩籬,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學習。 課程研發由學校老師自行設計,期間由授課教師透過請問專家耆老、現地考察,再配合學校所安排的各項師資解說課程,編輯了與孩子息息相關且適切的教材。這套教材結合了原有校本赤崁樓解說活動,擴展到大西門解說課程,發展出四條解說教學課程,包含「赤崁東街走讀趣」、「米街慢慢走」、「尋找府城靈鷲的故事」與「赤崁樓解說課程」。課程教學由老師們進行實地的探究,配合專業解說員及課程設計者擔任講師幫學校每位師長說明及分享,最後於課堂中將知識層面的教材轉化成有趣的故事教導孩子,讓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各項在地的歷史、文化、傳統、藝術,進而加厚自己的歷史版圖。另外,為活化課程、增加課程的趣味,將課程轉化四條的走讀路線,並且找尋在地的手繪老師,協助老師畫製各課程的主要圖樣,讓整體的課程增添真實且豐富的內容。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溪遊戲小學堂 1—2起厝養成班縮圖
以「傳世」為理念,透過「李騰芳古宅」與「大溪風土故事」兩大主題,於古蹟內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與五感體驗,讓親子共遊共學,鼓勵孩童親近文化資產與大溪鄉土,透過玩樂,激發對古宅之興趣與知識學習,傳承人文價值。 本案規劃古宅生活趣、起厝養成班兩種主題學習方案,並以兩種主題季節設計與辧理活動,合計執行10場次,包含結合中興國小1—4年級、自學班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趣大溪」,和結合月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月眉一日小旅行的「兒童節一起來大溪玩」。目前仍持續辦理本活動,於每月第四個週六舉辦,帶領大小朋友一同到李騰芳古宅學習體驗學習,認識古宅的建築與生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富麗磺港 蹦火再生 管永仲縮圖
地理-富麗磺港 蹦火再生 管永仲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金山地區位於北海岸,背山面海,自古以來景緻優美,清代《淡水廳志》便記錄「燭台雙峙」為淡北外八景之一。隨後更有「八煙望海」、「磺港漁火」等景點共同構成「金山八景」,其中「磺港漁火」尤具代表性,見證了地方的漁業文化與生活風貌。過去,磺港地區盛行「蹦火仔」捕魚技術,利用磺火吸引魚群,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古老漁法。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此技藝從鼎盛的百艘漁船式微至僅存數艘,面臨失傳的危機。如今在政府與地方社群合作推動下,磺港漁港重獲新生,「蹦火仔」的文化價值也再度受到關注。藉由實地紀錄與推廣,這項傳統捕魚技術有望繼續在海天之間綻放光芒,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與地方驕傲。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傳統工藝-通霄職人張火爐木雕文昌筆》通霄手機錄田調 近拍木雕藝師工作室縮圖
「張火爐木雕文昌筆」 文官一筆安天下 筆筆細磨傳工藝 通霄 DOC 職人張火爐老師,手藝靈巧不藏私,學員親自體驗手作,傳承在地故事。火爐老師「文昌筆」木雕課程,展現通霄雕刻歷史與信仰文化,延續發揚「地方人學地方事」的文化精神。 從文昌筆談起木雕歷史,舊時通霄原是木雕之鄉,隨著交通便利日漸發達,木雕產品遷往三義,藝術雕刻、木雕藝品在三義鄉漸漸熱銷聞名,通霄則轉為鑽研神佛頭像雕刻,可見各地區對產業變遷的適應與發展略有不同。 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武將一刀見太平」典故,意指文人知識力量,若遵循風水法則,即有開智慧、助升官的吉祥好運,而生意人也樂取其意,希望「小筆生意、大筆進帳」廣開財源進帳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彰化扇形車庫縮圖
文化保存-彰化扇形車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機關庫設於大正11年(1922年)海岸線鐵道完工時,為配合縱貫鐵路山海線交會與列車調度需求所設,為全臺唯一保存完整的扇形機關庫,具高度鐵道歷史價值。該庫初建六股檢修線,昭和8年(1933年)擴增為十二股,輻射狀配置由轉車台為中心展開,構成獨特的弧形屋頂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設有煙囪與採光橫條窗,兼顧通風與光線,反映當時鐵道工務設計的進步。館內尚保存多輛退役蒸汽機關車,兼具靜態展示與動態操作功能。整體環境包含轉車台、鐵軌與周邊臺鐵宿舍群,共同構築臺灣鐵道文化的重要場域。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縮圖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縮圖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阿美族歌謠主要由祖先流傳下來,複音歌謠傳統性唱法出現於農耕、生活及祭典中。一般說來領唱者為年齡階層領導者或擅唱者,高音部份則是聲音高而清澈者,餘眾可唱低聲部。 傳統馬蘭複音歌謠團體可分成兩種,一是男性老人於Kiloma’an豐年祭時所唱的「很長的歌」(聚會所所唱的歌謠)三首等都是由男性組成的複音歌謠;另一類是拜訪歌、除草歌或是除喪歌、治病歌等,可由「伴工」團或夫妻演唱,因此,男女是可以一齊合唱的。馬蘭阿美複音歌曲傳承仍保存在老一輩記憶,特別是「傳廣隊」或「大橋隊」以前的年齡階級,保有較豐富的複音以及即興唱法,又不脫離馬蘭自由對位歌唱的能力,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反映族群或地方藝術表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