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地理-花現鯨彩 漫遊洄瀾縮圖
地理-花現鯨彩 漫遊洄瀾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花蓮縣新城鄉的七星柴魚博物館位於七星潭風景區內,是一座融合地方歷史與產業文化的主題館。該館前身為廢棄的柴魚加工廠,後經由文化部門與地方政府共同輔導與整修,於2004年2月正式開館營運。館舍活化利用原有空間,展現「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也成為花蓮觀光旅遊的重要據點。博物館內不僅介紹柴魚的製作歷程與地方漁業文化,也融合人文歷史與生態知識,提升遊客對當地產業與文化的理解。此地成為產業轉型與文化保存的象徵,將原本衰退的產業轉化為具觀光價值的教育場域,為地方注入新的生命與經濟活力,也提供民眾認識花蓮海洋與社會發展的契機。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影片縮圖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位於中山大學校地,地形為高低起伏之坡地,分布著清代軍事古道、打水灣湧泉水道、日治時期高雄築港出張所咾咕石駁坎、防空洞及戰後山城聚落遺構等歷史遺跡。因此登山街60巷為具有歷史場域意義的古道,沿途並可登高遠望哈瑪星社區及高雄港。過往遺留許多過去違佔戶拆除後之遺跡,部分階梯步道並有破損情形,其銜接中山大學部分也因圍牆阻隔,無法連通,登山街60巷歷史空間再現計畫以創意設計提升觀景空間,並與中山大學人行步道系統串連,讓歷史場域重現。同時為增加民眾體驗歷史場域的趣味性,乃設計透過滑行時空廊道溜滑梯,俯看這曾是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交會的歷史展場,品味探尋過往的城市記憶。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天然染色-藍染工藝縮圖
傳統技藝-天然染色-藍染工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藍染工藝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荷治時期,主要源自17世紀末清領時期,隨福建移民傳入製靛技術,並於19世紀達到產業高峰,藍草種植遍及台灣西部地區及淺山地帶,藍染布料廣受國內外市場青睞。日治時期技術更臻成熟,然而因德國合成藍與日本機械印花布的普及,導致藍染產業自20世紀初開始式微。直到1990年代,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今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展開藍染工藝復振行動,逐步重現傳統藍染風采。藍染技藝不僅融合多元族群特色,如客家藍衫,並以型糊染技法表現自然意象,具高度藝術與文化價值。今日南投因氣候地理優勢,成為臺灣主要藍草產地與藍染工藝重鎮,展現強烈的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為臺灣天然染色文化的重要象徵。
國小5-6年級
歷史-陽明書屋縮圖
歷史-陽明書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陽明書屋原名中興賓館,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中興路上,原是一片原始森林,亦曾作為童軍總會露營區。該建築於民國58年至59年間由蔣中正總統親自擇址興建,做為接待國內外貴賓與夏日避暑的行館,也是他在台唯一親手規劃的私人行館。由於安全考量,當時中興路全面管制,間接保留下豐富自然生態與寧靜環境。蔣公逝世後,該處一度閒置,至民國68年改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接手,將多處珍貴史料彙整於此,並更名為陽明書屋。民國86年,該處地上建物與管理權轉交內政部,由陽明山國家公園接手經營管理,並於隔年正式對外開放,增設遊客服務設施,成為融合自然、歷史與文化的景點。
國小5-6年級
地理-颱風是另類的碳封存技術: 立霧溪研究小結縮圖
地理-颱風是另類的碳封存技術: 立霧溪研究小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全球暖化會增加颱風的強度和頻率,而颱風對碳循環具有部分影響。原本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最後在植物腐敗或燃燒時碳才會釋放回大氣中。當颱風來襲,暴雨引發洪水,將立霧溪上游的植物與土壤碳沖刷入海,由於河水溫度較低,大量有機碳會順著河水沉積海底,有助於碳的長期儲存,進而緩解全球暖化,顯示出自然處理二氧化碳的方式。然而這一自然過程對減緩暖化作用有限,遠遠達不到人類製造二氧化碳的速度,因此推動減碳、再生能源與強化碳儲存還是相當重要的。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北港進香》專書及《神工傳藝Beigang:雲林北港/傳統工藝職人》套書 重磅問世縮圖
「北港迓媽祖」活動於民國99年(2010)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另北港進香年也於民國106年(2017)公告為雲林縣定民俗,北港鎮內眾多陣頭及藝閣和進香文化為雲林縣北港地區重要的文化資財。有鑑於此,不僅針對北港地區及鄰近地區陣頭進行盤點及普查,並建構北港進香的保存維護計畫,更依前述調查結果出版專書。 「陣頭」一詞隨時代與社會文化變遷衍生不同的的涵義,本計畫所稱之「傳統陣頭」乃是以業餘、子弟、非商業性質特團形式經營。北港鎮傳統陣頭盤點結果,計有39團現今仍持續作,包含獅陣、龍陣、神將、童仔、北管、南管、西樂、開路鼓、哨角、彌勒團、真人藝閣等眾多團體,鄰近地區褒忠鄉、元長鄉、水林鄉、口湖鄉、四湖鄉則共有28團,綜觀來說,以獅陣數量最豐富,共16團。從本次普查作業發現,由於陣頭的性質與榮耀神明有關,因此其興盛與傳承跟信仰空間有無辦理民宿活動有關。本次調查最多陣頭傳承者,與每年辦理北港迓媽祖活動有密切關係,相反的,人口凋零、廟會活動不如從前頻繁的四湖、口湖地區,陣頭活動則較為式微。 北港朝天宮大約在乾隆年間就有廟宇前往進香的活動,根據已知最早文獻紀錄,即在道光10年(1830)此地區即已十分盛行進香活動,甚至成為臺灣媽祖分靈最多且最廣的媽祖廟。從歷史性、反映地方社會特色等可知北港進香富含高度文化資產價值,因此藉由本次調查研究進而規劃保存維護機制。北港朝天宮對於進香儀式和進香技術保存良好,其中「糊火缸」技術更僅可於白沙屯拱天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時見到。此外,進香文物和相關藝術創作也相當豐富,並且持續蒐集中。除了宮廟本身,地方團體(協會、文史工作者)也從文化、歷史、商業等角度,與北港朝天宮形成緊密的互動關係。由於進香的維持仰賴香客與進香團對進香中心的信任與信仰,因此如何提高進香客進香意願,增加進香客對進香文化的了解,將為進香習俗自發持續運作的關鍵,從學術研究、教育推廣、進香規劃的完善(住宿、交通、商圈),都有助於穩定北港朝天宮的進香能量。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專書:《北港進香:往返臺灣人心靈原鄉的宗教旅程》、《神工傳藝:雲林北港/傳統工藝職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縮圖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
雖然木炭產業已慢慢的沒落,但深深覺得到木炭產業長久以來,伴隨著上一輩胼手胝足的辛酸過程,及生活上的種種,如生火、做飯、取暖、除臭、水質過濾、燒烤生意等等,皆是長輩們生活的智慧與不可磨滅的記憶。楓港地區年輕時在山上筏木燒木炭之工匠,如今幾乎都已經邁入80歲大關,很多長者亦隨著無情的歲月慢慢凋零。如不將此打造木炭窯之技術加以傳承,將面臨失傳。這是社區莫大之損失,年輕之下一代將再也看不到木炭窯。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新住民及子女築夢計畫 築夢紀實影片縮圖
內政部移民署舉辦的「第10屆新住民及子女築夢計畫」,透過獎金與資源的支持,鼓勵新住民家庭勇敢追夢、實現自我目標。紀實影片中,來自不同背景的新住民及其子女分享了追夢歷程中的努力與挑戰,展現堅持與勇氣的真實面貌。他們的故事不僅反映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美好,也突顯臺灣社會對新住民家庭的關懷與接納。這項計畫強調尊重與包容的重要價值,讓社會大眾透過具體案例,深入理解新住民的生活經驗與貢獻,進而消除偏見,促進文化交流。透過築夢計畫的推廣,鼓勵更多人關注多元族群的聲音,共同打造更友善、更具凝聚力的社會環境。這不僅是一場圓夢的旅程,更是促進多元文化共榮的具體實踐。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縮圖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泰雅族社會並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媒介,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語言,透過口說或吟唱的方式來進行,族人稱之為Lmuhuw。泰雅族這套透過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族群起源、族群遷移、祖先遺訓、族群規範與祖先生活智慧的口述傳統,不但是延續泰雅族群傳統領域、族群命脈的文化傳承手段,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獨特而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泰雅族族群文化因受到其他強勢文化的影響,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泰雅族神話傳說的社會功能正面臨母語流失、社群組織及文化瓦解等危機。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苗木培育縮圖
地理-苗木培育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林務局在全台各林區管理處設有採穗園與種子園,並每年編列預算進行採種工作,培育優良苗木。採集的種子和枝芽送往8個林區管理處的苗圃培育,豐年多餘的種子則存放於種子貯藏中心。為因應不同需求,除了固定苗圃外,也會設置臨時苗圃增加苗木數量。苗木培育遵循適地適木原則,依據土壤、氣候、地形及海拔選擇適合樹種,如海邊選擇耐鹽抗風樹種,南部常用經濟價值高的桃花心木和無患子。苗圃須先整地、改良土壤並設排水系統,確保幼苗生長環境良好。苗木培育過程中,需定期灑水、除草、防治病蟲害及施肥,並淘汰劣苗,修剪優良苗木。林務局也致力推動速生育苗技術,提高培育效率並降低成本,確保樹苗健康成長,支持全台造林與生態保育目標。
國小5-6年級
歷史-山藤丸(Yamafuji Maru)縮圖
歷史-山藤丸(Yamafuji Maru)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山藤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屬於日本山下汽船公司的運輸船,原為英國製造的B型戰時標準船,1920年於加拿大建成,歷經多次轉手後於1937年售予日本山下汽船公司並改為現名。,沉沒於澎湖群島附近。關於該船沉沒的原因有兩派說法,根據美國紀載,山藤丸是被美國的長鬚鯨號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擊中而沉沒;根據日本紀載,山藤丸是在澎湖群島附近觸礁沉沒,目前已在澎湖附近觸礁沉沒的紀載較符合史實,為普通海難事故,並非戰爭攻擊。出水遺物包括銅管、金屬窗框、瓷器殘片等。該遺址保存完整,具重要歷史與考古價值,為認識二戰時期日本海運及澎湖戰時歷史的重要見證。
國小5-6年級
地理-勇渡藍海 - 台灣漁業一百年縮圖
地理-勇渡藍海 - 台灣漁業一百年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臺灣漁業的發展歷經百年,從原始的竹筏、石滬與牽罟等捕魚方式,轉變為配備先進儀器的遠洋漁船,足跡遍佈世界三大洋,展現臺灣漁業的高度發展與技術演進。養殖漁業亦從早期單一虱目魚的粗放式養殖,轉型為多樣化的高技術模式。這些變遷不僅體現產業技術的進步,也反映漁民面對環境與經濟挑戰時展現的智慧與創新精神。透過影片中虛擬角色的故事,引領觀眾回顧臺灣漁業近百年來的足跡與成就,了解從傳統漁法到現代科技導入的歷程,如何一步步奠定臺灣作為遠洋漁業強國與養殖技術先驅的地位。漁民的堅毅與彈性,不僅塑造了臺灣的漁業面貌,也展現出因應環境變遷與全球化趨勢下的生命力,值得我們珍視與學習。
國小3-4年級
地理-海港大城市 發掘新高雄縮圖
地理-海港大城市 發掘新高雄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旗津位於高雄市,是一個長條形的海外沙洲,南北長約11.3公里、平均寬僅200公尺,是高雄最早發展的海港地區。原本旗津與台灣本島相連,但在1967年為了擴建高雄港第二港口,將半島地形截斷,旗津因此成為一座獨立的小島。直到1984年過港隧道完工後,旗津與本島的交通才大幅改善,帶動觀光與地方發展。如今旗津以豐富的海鮮美食、渡輪體驗與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吸引遊客,並規劃為「旗津風景區」,成為高雄重要的旅遊據點之一。這段歷史與地形的變化,展現了人為工程如何改變自然地貌,也顯示出港口城市在交通、觀光與經濟上的高度連結與演變。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萬巒】加匏朗夜祭文化縮圖
DOC在地課程-【萬巒】加匏朗夜祭文化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
屏東縣粗估約有八萬平埔族,現在有三個部落在推平埔認證:內埔鄉的老埤、高樹鄉泰山的加蚋埔、萬巒鄉新厝村的加匏朗。 今天我們邀請了「馬卡道文化」的推動老師,湯文生 鄉代,為大家敘述萬巒鄉加匏朗平埔族的故事與歷史,為什麼稱為仙蛋的故鄉 ? 還有族人復振文化的努力⋯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繁海夢田─台江國家公園簡介縮圖
地理-繁海夢田─台江國家公園簡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繁海夢田》是一部深入描繪台江國家公園自然與人文交織故事的紀錄影片。透過空拍、水下攝影與微距鏡頭等多元視角,影片細膩捕捉濕地、海洋與空中生物的活動,展現出台江豐富的自然生態與生命的脆弱之美。台江國家公園身為臺灣重要的濕地保育區,不僅保有高度生物多樣性,更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環境。居民長年與自然共生,發展出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同時也積極參與各項保育行動。這部影片強調,自然保育不只是維護動植物生存環境,更是守護人類自身生存基礎的行動。透過在地社群與政府攜手合作,台江展現出一種融合環境永續與文化傳承的實踐模式,也讓觀眾反思人與自然如何共榮共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家園。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Seta Bakan 張鳳英)縮圖
織品為賽德克族千百年婦女們共同的文化結晶,由puniri技法體現了織布歷史的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軌跡,也蘊含千百年來賽德克族婦女的智慧。puniri「經挑技法」為賽德克族特有的技法,見織品的菱形紋(大小)、豆紋等紋路,即可知為該族織布特徵,其表現之技藝、色彩、紋飾,反映族群之藝術表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