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地理-外來物種被引入的原因縮圖
地理-外來物種被引入的原因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外來種可分為人為蓄意引入或不慎引入兩類。蓄意引入主要為農業、貿易、觀賞或生物防治等目的,像吳郭魚、福壽螺等因經濟價值被引進;生物防治如引進澳洲瓢蟲以控制吹綿介殼蟲,成功抑制危害。觀賞用外來種如埃及聖䴉,因鳥舍被颱風破壞後逸出,逐步在野外建立族群,數量持續增加,影響生態。除蓄意引入,外來種也可能無意中隨貿易和旅遊活動進入,如昆蟲或爬蟲類隨貨物或交通工具潛入。外來種成為入侵種後,常影響原生物種與生態平衡。應從源頭加強預防,並嚴格評估引入物種的風險,避免外來種釋放至野外,才能保護臺灣的自然生態。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縮圖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文化觀光局
位於苗栗高鐵站旁、北勢溪親水廊道精華區段的客家圓樓,以中國大陸原鄉土樓為藍本,融合在地客家元素,是苗栗縣政府結合高鐵門戶與親水景觀打造的重要地標。佔地1,385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地下一層,呈環形結構,設有觀景平台、環池步道及親水棧道,展現休閒與文化兼具的多元魅力。客家圓樓現已依促參法委外經營,轉型為台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致力推廣客家傳統表演藝術。館內定期舉辦戲曲展演、主題講座、示範與教學等活動,成為民眾親近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融合自然景觀與藝文活動,客家圓樓不僅是苗栗的觀光亮點,更是傳承客家精神與藝術的現代文化舞台。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縮圖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Lidaw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屬於南勢阿美族七社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祭典為Palunan。Palunan不僅是重現祖先登陸建立部落的歷史儀式,更象徵著年齡階級制度的更新與代代傳承。此祭典具有成年禮的意涵,八年舉行一次,是部落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捩點,標誌著其從學習者轉變為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成員,也象徵部落新一代力量的誕生。Palunan不僅展現族人對傳統的高度認同與文化自覺,亦透過完整的訓練過程傳遞實用技能與文化知識,如海邊求生、陷阱製作、傳說故事、歌舞祭儀等,緊密連結生活與歷史記憶。祭典中的歌謠提及祖先姓名,儀式前的競跑活動Marengreng亦涉及特定傳統聖地的參訪,充分體現對族群歷史與文化地景的尊重與記憶。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Sino—French War of the Tamsui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縮圖
由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執行,規劃建置滬尾之役場域之地理資訊系統(GIS)定位,進行地圖套疊,以觀察淡水地區地理位置變化之情況,並收集淡水地區相關的圖像資料撰寫文本,建構淡水學各主題之圖層,強化社會大眾對滬尾的人、事、地、物之整體認識與理解。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礦山藝術季徵件─青年策展人版縮圖
礦業遺址是共同的記憶,山城紋理是彼此的資產,生活情境有人們的溫度,希望透過民國109年(2020)舉辦的礦山藝術季,將藝術與遺址進行融合,因此廣發邀請,希望藝術家們熱情參與水金九地區的礦山藝術季,將礦山藝術季獻給這座山城,也獻給當下生活的我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農家樂-春耕縮圖
傳統技藝-農家樂-春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春耕,「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縮圖
文化保存-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前身為1933年開幕的有樂館,為全臺首座設有冷卻設備的歐化劇場,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格,展現日本國力之公有建築。戰後改名為國民大戲院,不僅放映電影,更成為舉辦音樂會與徵兵活動的重要場所,見證新竹市民的集體生活記憶。1990年代因營運虧損停業,後經文建會補助與地方民眾支持,展開改建工程,保留建築外觀並賦予新生命。改建後的影像博物館分為表演劇場與靜態展示空間,設有可變動座椅、電影放映室與影像資料查詢區,並典藏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竹劍少年等579部珍貴影片。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三灣守護神 五穀廟縮圖
DOC在地課程-三灣守護神 五穀廟
三灣數位機會中心/苗栗縣三灣鄉農會
過去三灣先民沿中港溪,經過頭份來到三灣拓墾、從事農耕,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逢重要日子鄉民都會徒步前往竹南的五穀宮參拜,頗為交通遙遠所苦,於是乃叩求神農大帝分靈聖駕三灣建廟。據載三灣五穀廟建廟於清咸豐2年(1852),期間迭經地震毀壞與數次改建,到民國69年農曆6月11日登龕,即為今日所見兩層樓建築樣式,是三灣社區重要的的信仰中心。 民國105年,三灣五穀廟吳秋榮董事長請三灣數位機會中心 (三灣DOC) 協助拍攝五穀廟故事介紹影片,三灣DOC即以此需求爭取跨部會資源,向文化部申請社區營造補助計畫,利用補助經費開設「紀錄我們的守護神-三灣五穀廟」微電影製作共45小時課程,完成「心依神農」影片製作。 藉由「心依神農」影片的拍攝,一方面展現三灣DOC逐漸成熟的影音製作技巧,也帶動新進學員參與數位影音的學習與應用,更讓三灣DOC有機會成為社區的數位影音服務團隊,使DOC能與社區緊密結合,利用數位呈現社區特色,成為在地的數位特色中心,DOC才有可長可久的可能。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竹編工藝(黃塗山)縮圖
文化保存-竹編工藝(黃塗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竹編工藝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黃塗山先生之竹工技藝多元,影響台灣竹工藝文化與產業發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水中自救4招—水男孩篇縮圖
公民-水中自救4招—水男孩篇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臺灣擁有眾多天然水域,夏季更是戲水高峰期,為了避免意外發生,教育部體育署提醒學生必須學會「水中自救4招」。首先是拍打水面:雙手水平向下拍水並大聲呼救以引起注意。第二是運用漂浮物:利用衣物或現場漂浮物形成浮具。第三招為水母漂:吸氣後臉朝下浮在水中,手腳自然垂直放鬆。最後是仰漂:全身放鬆仰躺於水面,並適時換氣。體育署強調,學生應避免到無救生員的水域戲水,家長也須留意子女行蹤與戲水地點安全。萬一有人溺水,切勿冒然下水施救,應使用「叫、叫、伸、拋、划」的正確救援方法。今年為防範溺水意外,政府加強各地水域巡邏與宣導工作,並呼籲民眾避免於天候不佳時下水活動。選擇安全場所並結伴而行,才是安全戲水的關鍵。
國小3-4年級
公民-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郭柏伶:擁抱獨特的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縮圖
郭柏伶自小罹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讓她的成長過程格外艱辛,必須隨時小心避免跌倒或碰撞。儘管病症造成許多不便,她透過治療與控制,讓骨折的頻率大幅降低。她沒有因身體的限制而退縮,反而更加積極參與社會。她投身「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同時擔任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翻譯志工,運用語言專長協助患者發聲。柏伶堅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擁有自己的價值與光芒。她的故事不僅展現自信與堅韌,也提醒我們要理解與接納他人的差異。唯有真正尊重每一份不同,社會才能朝向多元共融邁進。柏伶的行動,讓我們明白包容並非口號,而是每天可實踐的選擇。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元,尤其是和平島,這片土地見證了西班牙人在17世紀的殖民歷史。1626年,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並持續治理至1642年,對基隆和台灣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透過考古發掘,研究團隊在和平島發現了大量遺物和證據,揭示了這段歷史。2011年,台灣大學鮑曉鷗教授和當地居民合作,開展考古計劃,試圖還原西班牙人曾在此建立的城堡與港口。 和平島歷史悠久,曾是基隆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這裡的居民文化多樣,包括原住民和外來的西方勢力。當地的居民具有開放與包容的精神,重視社區合作和文化傳承。此外,河濱島的自然景觀、文化活動及其歷史遺跡,成為當地及外來遊客探索台灣多元歷史的重要窗口。這些考古發掘不僅重現了台灣的過去,也讓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價值和歷史深度,並成為文化創生和社區營造的動力。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Spice 淡水 | 捷運淡海藍線輕軌新景點!北臺灣唯一海邊騎馬、一秒到京都、下一秒再到歐洲縮圖
為推廣淡水地區與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連結,並吸引更多觀光人潮,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邀請知名Youtuber為淡水拍攝推廣影片,除了增加觸及率外,透過Youtuber們的介紹,增加民眾觀看影片的意願,在民國109年(2020)共邀請了4位Youtuber進行滬尾戰役系列的介紹及遊玩體驗。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臺灣雲市集|翻轉新局 雲端進行式-老店轉型篇縮圖
公民-臺灣雲市集|翻轉新局 雲端進行式-老店轉型篇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ADI/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ADI
在數位浪潮下,傳統產業也能搭上科技列車!「臺灣雲市集」推動老店轉型,幫助中小企業與傳統商家善用雲端工具,翻轉經營新局。無論是老字號餅舖、地方餐館,或是代代相傳的工藝坊,只要透過雲端應用,就能解決行銷不足、客源流失等挑戰。例如導入線上點餐系統、雲端訂單管理或數位支付工具,不僅提升效率,也讓服務更貼近現代消費者需求。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思維上的改變。從過去單靠口碑,到現在運用雲端平台拓展市場,老店也能煥發新生命力。臺灣雲市集讓科技變得不再遙遠,讓轉型成為可能。這不只是經濟的創新,更是文化的延續與突破。老店轉型進行式,正在改寫城鄉經濟的新篇章。
國小5-6年級
公民-兒童權利公約CRC宣導動畫-第2集:兒童有生存和成長的權利縮圖
公民-兒童權利公約CRC宣導動畫-第2集:兒童有生存和成長的權利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兒童權利公約》第2集動畫重點介紹兒童「生存與成長的權利」。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擁有基本的生存權,包括獲得照顧、營養、醫療與保護等基本需求。而「成長的權利」則指孩子在安全與支持的環境中,能夠健康發展、接受教育、探索興趣、培養能力與自信心。動畫透過生活化情境,讓觀眾了解無論是城市還是偏鄉、健康或身障兒童,每一位孩子都應享有公平的成長機會。政府、家庭與社會都有責任共同保障兒童的身心健康與發展空間。這部動畫強調,孩子不是未來才重要,而是現在就應被珍視的個體。讓孩子活得健康、有尊嚴、有希望,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承諾。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縮圖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
藍染、臺灣花布都是人們對於客家的印象,客家藍衫,則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周邊的植物染料來染成藍衫,不同的植物即有不同的顏色,採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幹材等做為染材,取其汁液利用不同的水溫製作成染液,將布染成各式圖樣及花色,藍染工藝過程工序繁瑣,成品令人驚艷。 在屏東萬巒鄉的鍾林工作室,便是以藍染、植物染、纖維編織、服飾製作為主,負責人林木影女士則為客家媳婦,在每一件作品當中,都會融入客家元素。對於植物染的熱愛,她多次研習藍靛染藝及植物染藝,也將所擁有的技能傾囊相授,將生活工藝化;工藝生活化,使藍染成為時尚優雅的象徵。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