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農家樂-夏耘縮圖
傳統技藝-農家樂-夏耘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夏耘,「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縮圖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繼承祖業,集編織歲月五十載,克紹箕裘勤研各類技藝,手藝突破瓶頸展新機。 祖父母父母二代長期從事藺草帽蓆編織工作,自幼生長過程中,熟習了編織技法,民國六十二年三十歲時,初次體認竹藤編器的優雅,在沒有拜師習藝,很辛勤的到處走訪觀摩,買回古老編器研究,憑著超越前人堅定的意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領域裡,這時候台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已全部出走,為了生產需求,開始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多年來不停修改,調整機器劈剖竹篾,終能將竹片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突破性別禁忌 編織的魯凱男人縮圖
為了拜訪魯凱族編織的男人彭春林,我開車行經約2公里的蜿蜒山路,來到屏東山地鄉青葉部落。彭春林把工作室蓋得像洞穴,清風隨陽光吹進屋裡時,窗簾貼繡的蝴蝶跟著翩翩起舞,一隻大蜜蜂此時跟著風飛到屋裡。白色牆壁上掛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彭春林說:「這房子是我蓋的,像個山洞,在裡面感覺很安全。」彭春林打造這樣一個空間,為了傳承魯凱族工藝──編織刺繡。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布農族的藤編文化電子書縮圖
DOC在地課程-布農族的藤編文化電子書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海端數位機會中心位於臺東海端鄉崁頂社區,此社區的民眾,約有99%是布農族,看見部落技藝逐漸佚失,海端DOC與社區合作,從藤編的數位記錄開始,開辦數位影像、影音記錄與後製剪輯、圖文編排等課程,帶領部落民眾一起將之數位化,透過數位電子書的形式,使布農族手作藤編工藝能傳承、延續,也藉此網路行銷提升工藝的兢爭力。 從余青山講師的聘用開始,針對背簍、圓框背簍、扁型背簍及篩藍、小型置物籃等基本資料蒐集、彙整到精簡介紹,與藤編製作步驟與過程,由影像紀錄、拍攝及後製修圖...等完成影像成果。 最後,數位典藏排版的工作,則邀約學員回到數位機會中心教室,將蒐集彙整過的藤編介紹文案,籐編製作步驟照片及影片,透過簡報軟體進行圖片、文字及影片的編排。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縮圖
文化保存-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由東港東隆宮所主辦,此俗推估約形成於清領初期,惟其後演變情況不明;日治時期,根據《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舉辦王醮時間有時在秋天,有時在春天。日昭和 12年( 1937)丁丑科後中斷 14年未辦,直至 1952年春天始恢復舉行,至翌科( 1955)因戒嚴時期申請許可問題改以利用雙十節慶典名義舉辦迎王祭典,此後即固定在 10月底前後(農曆 8 9月)舉行, 逢丑、辰、未、戌 3年一科的辦理週期,也就此明顯確立祭典核心時程前後 8天 。其辦理動機,原緣於驅瘟除疫之俗,其後隨著時代演進而加入不同信仰元素,至近代始定稱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最早「四縣份」的祭祀形態,也由「七角頭」所取代,遶境範圍並擴充至東港周邊農區(市郊農業聚落);而原竹架紙糊的王船,亦在 1973年易為木造大船,祭典主導者的「大總理」,更數度變更制度。 2008年,屏東縣政府以「東港王船祭」為名通過縣登錄民俗,2010年變更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並於此年通過中央登錄為重要民俗,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百年老店 竹茂行 從商賈市集窺見民間工藝的百年風貌縮圖
創立於清朝的「竹茂行」,原名「永隆」,座落於新竹「古市巷」昔稱「屎溝巷」的小巷裡。如今位在中央路上,曾是新竹拓墾時期,竹東發展的第一條商業街。街道與暗街仔街(今東門街36巷一帶)相連,可通往城隍廟,迄今逾200年歷史,曾是竹東最活絡的街廓。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用老照片說左鎮好故事縮圖
DOC在地課程-用老照片說左鎮好故事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左鎮數位機會中心
本年度由左鎮國小百年校慶議題為DOC文化面發展特色,將於左鎮區內向居民蒐集珍貴百年老照片,以數位記錄方式,豐富左鎮人文歷史,讓左鎮居民可以有機會看到左鎮的過去的輝煌與榮景及對照現在的景況;啟發左鎮區民眾對故鄉土地的重視,讓左鎮的文化得以延續及保存。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庚子年金門縣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新乩出禁切結(初版)縮圖
DOC在地課程-庚子年金門縣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新乩出禁切結(初版)
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伍德宮是金門縣金湖鎮新頭社區民眾主要祭祀的宮廟,臺灣傳統宮廟文化中乩童佔了很大一部分的角色,主要協助傳達宮廟神明的指示跟信眾知曉。 約一甲子年前伍德宮王爺選中的乩童,在經過漫長代表神明傳遞訊息後,於109年時所有選中的乩童皆回到王爺身邊。時代更替,王爺即將挑選新的乩童及書記官。今年選中一位新乩,在歲末年初時進行新乩認證。近一甲子沒有舉辦過的活動,很多學員都沒有經歷過,只能請村莊耆老憑年輕時的印象整合法會內容。 因整場活動範圍廣,DOC學員們分工合作,在法會時以不同角度記錄,有些學員負責拍照,有些學員負責攝影,都想將這也許一輩子一見的場面細細記錄下來。集結學員的作品以後,再統整成一支完整的影片。因金湖DOC為今年新遷點,有很多學員第一次參與課程,即提出想要學習,如何以完整方式記錄耆老腦中寶貴的村莊歷史,未來將設計不同課程,結合學員的需求來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成果。 *影片未完待續中,接下來會採訪耆老古老儀式的內容,並於影片開頭說明唷~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漢鐘離(手持八寶中的蒲扇)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四個衣著華麗的人物,似有慶賀之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縮圖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陳儲山位於台北市公館圓環東側,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該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軍事防守重地,並且在日治時期成為農業研究中心。2016年,陳儲山被列為文化景觀,分為軍事區、歷史農業區、聚落區與生態區,保存了兩棟古蹟、八棟歷史建築及十多棵老樹。隨著國民政府來台,該區成為重要的防空要地,並建立了空軍作戰指揮部,眷村文化隨之發展。經歷保存運動,該區在2016年正式成為台北市文化資產,並將煥明新村改建為文化教育空間,提供生態學習與社區活動。煥明新村作為台灣唯一的空軍三層眷村,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與歷史背景,展現了台北市對文化遺產的重視,成為未來文化與教育發展的亮點。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縮圖
以本地區礦業發展脈絡及相關區域為主題,串連遺跡地、記憶據點及地景等傳達採金之路的礦業文化內涵,透過地方創作者圖、文的角度,認識山城生活、人文與自然生態等走讀路線上的記憶故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里港-異域孤軍縮圖
DOC在地課程-里港-異域孤軍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立政治大學
透過里港數位機會中心資源,協助社區盤點、梳理這些歷史文化,應用數位技術典藏歷史故事、傳統料理、民族服飾等珍貴的異族文化。他們的故事不僅是這個移民群體的歷史,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永遠珍惜和傳承。里港數位機會中心也將持續記錄和傳播他們的故事,以紀念這些勇敢的異域孤軍,並感謝他們為台灣社會的多元性所做出的貢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滿州民謠(張日貴)縮圖
文化保存-滿州民謠(張日貴)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滿州鄉民謠即恆春半島民謠內涵之一(含恆春鎮、車城鄉、枋山鄉、滿州鄉)。傳統民謠中較重要且為人所熟知的有「思想起、平埔調、四季春、楓港小調、五孔小調、牛母伴」,這些曲調的特點:大多使用月琴、弦琴伴奏;演唱時,會在句中或句尾加入「啊、啊呦喂」等助詞;因主要為抒懷早期先民生活,因此傳統民謠曲調唱來大多淒涼悲切。滿州民謠基本上與恆春地區共享六種曲調,但滿州地區並不只拘泥於此六首傳統曲調,滿州民謠在此傳統基礎上,加入當地民俗風情,並以傳統曲調四言七句的形式,逐漸演化出別具地區特色的民謠風格。傳統民謠對於滿州人的生活、休閒、習俗等關係密不可分,惟受文明、科技影響,這些曲調漸漸失傳,會彈唱的人越來越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洪平順)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洪平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新城鄉-黃金之鄉縮圖
DOC在地課程-新城鄉-黃金之鄉
花蓮縣新城數位機會中心/花蓮縣新城鄉北埔國小
新城鄉淘金的故事鮮為人知,日治時期,新城村每當颱風過後,就可以看到許多人聚集在新城一帶,帶著鐵盆及簡易的篩具到海灘淘洗砂金。而現今因黃金價格已不如往昔,再加上採集作業耗費人力而不敷成本,立霧溪也因水利局的管制下,無法淘沙金,所以立霧溪四百年來的採金盛況也終告落幕,由於新城海灘淘金深具地方鄉土歷史與產業發展之人文色彩,所以想藉此影片讓大家了解,新城曾經是一個黃金之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走訪四連棟縮圖
文化保存-走訪四連棟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聚落因礦業生產而興起,聚落的形成主要由日式宿舍區與礦工聚落構成,其中日式宿舍區空間階級分明、井然有序。大約興建於1930年代,為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時期提供日籍職員及其家人的員工宿舍。光復後日人撤退國民政府派員管理金瓜石礦區,此宿舍區改為臺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階層的員工宿舍,一直到臺金公司結束營運前夕,宿舍居民才逐漸遷居外移日式宿舍區的房舍。依居住者的身分階級不同形式不一,四連棟則為其中一種高級職員宿舍,2006整修完成,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為保留尚可使用的珍貴建材,初期工程便進行整棟建物的拆解工作,所有屋瓦、梁柱、門窗、玻璃等,一一加上註記,將仍可使用的部分再組裝回去。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