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禮籃縮圖
傳統技藝-禮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編禮籃,由為提把底座、上蓋、中盒三的部件組成,上蓋頂部中央編織有連續亞字紋,側面以斜紋編法編成,並有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形成裝飾。手把則是此禮籃最為講究之處,側面以三片竹片組成,以淺浮雕刻有花草紋飾,上下兩端以金屬片與釘子接合,下端為三個花瓣狀金屬片,上端則為金色磬形金屬片,中間則鏤空刻有金錢紋。底座作法則與中盒相似,以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斜紋編法編成。整體而言造型穩重,裝飾豐富。 禮籃又稱謝籃,是傳統社會重要的承裝容器,多用以容納食物、供品等,並多做有手把方便提取,大型者甚至需裝設扁擔、棍子,方便抬起移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嘉禾新村縮圖
文化保存-嘉禾新村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嘉禾新村,座落於臺北市城南的新店溪畔是一座台灣少數擁有高度自營聚落特色的聯勤眷村,嘉禾新村裡的四棟歷史建築,它們伴隨著台北城南的軍事地景變遷,保存了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的歷史脈絡,也留下了軍士官和將領階級共同生活的回憶。嘉禾新村北側是現在的羅斯福路,一直到日本時代也有軍營,從日本時代的軍營,就是現在的台大水源校區,日據時代有一些兵工廠到嘉禾這一帶是軍事設施的附屬場所,包含高階軍官宿舍與招待所,正式嘉禾最核心的那一棟:大廣間。靠近新店溪河畔的嘉禾新村原為日治時代八號公園的預定地,而到了1940年,因戰事逐漸升溫,八號公園的東南區域成為了日本陸軍砲兵聯隊的營房用地,開啟嘉禾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歷史脈絡。防空洞,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淡水砲台夏令營宣傳短片 4 定版+青春縮圖
以「滬尾清法戰爭文教推廣」為宗旨,將國定古蹟「滬尾礮臺」化為探險的場域,以1884年發生在淡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為主題,於民國109年(2020)8月針對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童,設計10梯次單日體驗活動。 在一整天的活動之中,小朋友們能在廣大的礮臺腹地中,進行刺激有趣的鐳戰體驗遊戲,聽故事老師說有趣的清法戰爭故事,也手作真的可以發射的鐳雕大砲,希望透過多元化、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小朋友們透過實地探索與情境體驗,重新認識那一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今之再造 培力篇縮圖
出磺坑居民與城隍信仰的互動或是節慶儀式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以出磺坑拓墾時期的家族、信仰為主軸,除了歷史考究外,從當地耆老的口中一點一滴拼湊出當時拓墾出磺坑地區的故事,帶領前往曾經輝煌的出磺坑,了解邱家先民如何篳路藍縷,開創臺灣石油工業的先河。透過訪談了解城隍廟是如何成為出磺坑居民的信仰中心,挖掘信仰與先民的關係,了解在地的城隍信仰文化。 計畫分為訪談、培力、表演等主軸。訪談許多當地耆老及民眾並製成短片,讓這些歷史故事能繼續傳承下去,讓閱聽人能在短時間內對出磺坑有初步的認識,引發深入探索的好奇心。訪談過後所蒐集到的資訊,將它進一步內化,並融合兒童劇本的寫作,與苗栗當地兒童劇團「好玩的劇團」及公館鄉的國小合作進行校園培力工作坊,將出磺坑的故事透過戲劇課程,讓小朋友們也能了解出磺坑當地豐富的歷史及文化。除了校園培力工作坊成果發表以外,也邀請到苗栗知名劇團「EX—亞洲劇團」進行出磺坑當地的勘查及劇本撰寫,並透過《106號油井》的劇本創作及演出,讓人重新思考對於即將沒落的文化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縮圖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隨著氣候變遷與農業人口老化,臺灣農業積極導入科技來減少人力需求並提升生產效率。從1991年起,政府推動自動化技術,包括溫室環控、採收機械化等,大幅降低農事勞動強度。近年來,農委會啟動智慧農業計畫,透過感測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瞻技術,實現數位化管理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毛豆產業為例,導入GPS與影像監測系統的採收機,將採收到加工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內,顯著提升品質與外銷競爭力。然而,面對臺灣耕地狹小、土壤及微氣候多樣等挑戰,智慧化農業仍需在地化調整與多方合作,才能推動臺灣農業永續轉型與發展。
國小3-4年級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縮圖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當代農業不再只是傳統彎腰耕作的印象。臺灣智慧農業結合感測器、AI、大數據與機械化,解決農村勞力老化問題並提升效率。從無人機施藥、智慧溫室環控,到可穿戴輔具與自動化澆水機、採收機,無論是菇類、蘭花或毛豆生產,都讓農民更省力、省時。智慧農業目標在於減輕農事負擔、優化管理模式及滿足市場需求。農民透過雲端系統掌握即時資訊與決策,智慧農業也能降低病蟲害及資源浪費。結合農業科技與既有的農業研發基礎,臺灣正朝向更有效率的農業未來邁進。
國小3-4年級
公民-泰雅染織夢 尤瑪達陸縮圖
公民-泰雅染織夢 尤瑪達陸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尤瑪‧達陸在年輕時選擇回到部落,三十年如一日地投入泰雅族染織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她親手種植苧麻,復原傳統工法,並帶領部落婦女共同編織出承載記憶與文化的織品。除了手作傳統,她更透過展覽與藝術創作,讓泰雅文化不再只留於山林之中,而是走進社會、走向世界。尤瑪不僅延續了一項古老技藝,更讓文化成為年輕族人尋找自我認同與民族自信的依據。她的教學與行動,讓部落不只是傳統的載體,也成為創新與傳承並存的文化基地。她的堅持與努力,不僅讓泰雅族織布藝術延續下去,更讓族群的歷史與情感代代相傳,成為族人心中不朽的精神支柱與文化力量。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面向太平洋 — 宜蘭的二戰時代(4K)縮圖
《面向太平洋》是蘭陽平原的地理形勢,亦寓意太平洋戰爭臺灣軍對美國的佈署態勢。紀錄片藉由經歷二戰的耆老口述、保存迄今的軍事遺構及調查研究,引領觀眾見證「戰爭至和平」的歷史變遷,亦是終戰75年後,臺灣、宜蘭正視過往歷史的視野與勇氣。透過二戰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影像化紀錄,整合歷史圖像、文獻、耆老口述及現地拍攝的多元層次,以此連結土地與人民之記憶,省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之可貴。紀錄片於民國110年(2021)獲得第54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長篇紀錄片金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市長官邸縮圖
文化保存-市長官邸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市長官邸,原名基隆關稅務司官舍,又稱林蕃王古厝,建於1932年前後,位於中正區中正路,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該建築原為松浦社宅,兼具日式傳統與洋化設計,體現日治時期精英階層的生活空間與社會地位,並有透過該地區豐富的自然景觀,增進松浦家族成員及親朋好友之間情誼的目的。宅第以高床式構造,內部呈田字型格局,融合座敷、居間等傳統空間,並使用九芎木、違棚天花等書院造元素,展現細膩工藝與文化精神。戰後改為市長及市府員工宿舍,建築用途雖歷經轉變,空間形式與大沙灣獨棟景觀仍維持原貌,見證基隆郊區住宅美學的演進與城市生活的歷史記憶。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來去山上優雅的淘金?黃金(物理)脆皮烤雞縮圖
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希望透過Youtube影音平台,將水金九地區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此結合了博物館年度各項活動,如8月採金之路遊程、8月金工大賽成果展及9月採金之路遊程等,共邀請4位YouTuber到水金九地區配合活動進行影像行銷,藉由YouTuber的影音平台能量,將水金九地區更為廣泛的行銷,期待能將更多旅客帶入水金九地區,將此處的人文歷史風情傳遞出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花檯1縮圖
傳統技藝-花檯1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藏品為梢楠木花檯組其中一只,花檯又稱花几,主要是古代廳堂中的裝飾家具,主要用來置放花盆或花瓶,以增添空間的美感。梢楠木,又稱臺灣翠柏,是臺灣重要的針葉樹之一,木料紋理通直,材質細密,是建築與工藝的上等材料。本件作品造型簡單,主要的裝飾設計在正面檯腳的內側,以鏤空簡化夔龍紋為主體,形成ㄇ字形的雕刻,在上方兩個轉角處則有雲狀紋,中間則雕有靈芝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件作品是以磚燒製的風獅爺,風獅爺也稱瓦將軍、黃飛虎等,因風神亦稱風師,而「師」與「獅」諧音而得名,中國自古有在屋頂安置辟邪物的習慣,因多作獸形,故稱「瓦獸」。「瓦將軍」即瓦獸總管,造型多做武人跨騎獅子,張弓射箭的勇猛模樣,以居高臨下守衛家宅,不受外界邪惡侵犯,有關「獅」在傳統文化中的形象與意涵,最早獅子被稱為「狻猊」,又自西域語言音譯為師,最後才演變為”獅”。中國不產獅子,漢代才有明確的記載由西域進貢,因親睹實物的機會不多,加上佛教經典常以獅子比擬佛法,更加神化了獅子的形象,於是經過歷代的想像添附造型和真實獅子差異愈大,從風獅爺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趣味,更因其造型特殊,而有趣充滿藝術化的詮釋。
國小3-4年級
地理-勇渡藍海 - 台灣漁業一百年縮圖
地理-勇渡藍海 - 台灣漁業一百年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臺灣漁業的發展歷經百年,從原始的竹筏、石滬與牽罟等捕魚方式,轉變為配備先進儀器的遠洋漁船,足跡遍佈世界三大洋,展現臺灣漁業的高度發展與技術演進。養殖漁業亦從早期單一虱目魚的粗放式養殖,轉型為多樣化的高技術模式。這些變遷不僅體現產業技術的進步,也反映漁民面對環境與經濟挑戰時展現的智慧與創新精神。透過影片中虛擬角色的故事,引領觀眾回顧臺灣漁業近百年來的足跡與成就,了解從傳統漁法到現代科技導入的歷程,如何一步步奠定臺灣作為遠洋漁業強國與養殖技術先驅的地位。漁民的堅毅與彈性,不僅塑造了臺灣的漁業面貌,也展現出因應環境變遷與全球化趨勢下的生命力,值得我們珍視與學習。
國小3-4年級
地理-慢活台東 漫遊感動縮圖
地理-慢活台東 漫遊感動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台東位於台灣東南部,擁有長達176公里的海岸線,是全台最狹長的縣市。當地自然環境純淨優美,近年來發展慢活觀光,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杉原海洋公園的成立,不僅讓遊客能近距離觀察海洋生態,還透過體驗活動,如傳統手叉網捕魚苗,讓人感受漁民生活的辛勞與智慧。這樣的活動也提醒我們珍惜自然資源與海洋生物。台東潔淨的海岸也成為沙蟹棲息的樂園,處處展現自然與人文共存的和諧。藉由親近大自然與在地文化,人們在放慢腳步中重新認識土地之美,體會到旅途中最真摯的感動。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橫山宋江陣縮圖
DOC在地課程-橫山宋江陣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今年2月16日遊計畫主持人賴正文教授帶領視傳系老師拜訪內門doc及西門國小,討論3月11日宋江嘉年華是否能協助做文化保存,經過討論後,期望輔導團隊能協助橫山宋江陣短片拍攝,視傳系劉老師隨即在3月11日即帶領學生前往嘉年華會紀錄並參與盛會,幾經修改,作品完成後將提供橫山宋江館展示廳撥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