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彰化銀行創設與總行沿革縮圖
彰化銀行創立於1905年,由中部仕紳聯合出資設立,源於日治時期總督府推動土地制度整頓及稅制改革,並為穩定土地補償公債價值而設。初期總行設於彰化,後遷至臺中,形成名為彰化,總行在臺中的特殊情形。1938年落成的第三代總行,象徵銀行邁入新紀元。林獻堂為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先驅,亦為彰銀重要領導人。他自1908年起參與彰銀營運,二戰後領導銀行改組為省屬官民合資行庫,任內推動穩健經營,使盈餘成長13倍,重建社會信任。為紀念其貢獻,彰銀特於總行設立林獻堂銅像,至今仍為重要歷史見證。彰化銀行的發展不僅映照臺灣經濟制度演進,更見證林獻堂結合經濟與民主理念的實踐。
國小3-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美崙溪畔修築紀事】專題影片縮圖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的特色包括:日式雨淋板牆身、黑瓦與文化瓦覆頂、水泥磚造基座架高地板以利通風、建物四周設水泥單斜式排水溝、正門前立有水泥磚造矮門柱、獨特的磚造煙囪等,表現出日式傳統建築的演進,以及為適應殖民地氣候的應變,設計出臺灣特有的「移民風格」式樣,係花蓮發展歷程中重要證物之一。八棟建築物中,僅有將軍府(A幢)為獨棟木造宿舍,其餘七間則為兩戶合併之雙拼式木造宿舍。此外,位於宿舍群中心位置,中正路622巷6號的A幢建築除了是八棟中唯一的歷史建築外,在官舍的等第上屬「高等第二種官舍」,從其他七棟為「判官官舍」之甲種或乙種宿舍可以得知,其地位是本區域最高。一般日式木造宿舍之古蹟或歷史建築,通常是單幢或數幢單一類型被保存下來,建築樣式也常是單一或大同小異,然而本區宿舍依照不同官職等第而產生不同的類型、樣式、裝修,從中可以欣賞到更豐富的建築面貌。 本次修復前發現建築損壞狀況包括:室外混凝土設施(防空洞、消防砂地、垃圾桶、門柱、排水溝等)多有風化、損壞情形,植栽茂密已遮蔽建築,阻擋日照和對外景觀,入口動線不明顯,缺乏引導指標,而室內物件更有腐朽、變形破損等情況。遂本次修復目標為依照原始面貌、顏色、尺寸形制等方式修復,管線進行更新或新增,另新增無障礙設施,重新鋪設人行道及景觀調整,以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原則,依照原有形貌修復,部分設施適度補強。施作方法也是以原有傳統工法為主,現代科技與工法為輔,並重視建物結構安全性、抗震、防潮、防生物危害,以及消防系統、監視系統、電力供給、燈光照明、通訊系統等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8月1日開工,預定民國111年(2022)8月竣工。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預告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作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重鎮,擁有豐富的多元歷史,尤其在十六世紀以來,便成為重要的貿易與航運據點。基隆與淡水自明代起便是中國與日本沿海水手的航行指標,地理優勢使得這裡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節點。西班牙人於十七世紀以來,將基隆視為理想的貿易跳板,透過馬尼拉與閩南商人的情報,成功在基隆建立據點,推動亞洲與歐洲的交流。和平島考古發現,如西班牙建造的教堂牆基、卡拉瓦卡十字架等,證實了基隆在大航海時代的國際化地位。此外,當地的巴塞人文化也顯示出台灣原住民與外來勢力的互動。基隆的歷史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深入了解家鄉過去的機會,也凸顯台灣歷史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周則翰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周則翰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周則翰同學──他是唐寶寶周則翰,用毅力創造無限可能 「面扶持的那雙手是溫暖的家 讓他勇敢走出來 當更多的愛與同理心去面對問題,任何的困難就能迎刃而解」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國小5-6年級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縮圖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畚箕縮圖
傳統技藝-畚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製畚箕,以竹片彎撓成U形骨架,中間部分則為竹編的器身,以竹篾與骨架連接,無耳。畚箕是臺灣最常見的承物工具,農事、工程等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只隨處可見,用途也非常廣泛。畚箕最常見是以竹藤製作,承重又耐用,U形的器身,前方有開口,可用來掃入承裝物品。常見兩側或後端有做器耳,方便使力與搬運,也可連接繩索,用扁擔搬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嘉義市政府文化局107年度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紀錄影片縮圖
嘉義市木業文化之資源盤點調查預計透過文獻蒐集,以分年、分區、分類進行檢索、整理論著、檔案、圖說資料,包含嘉義市日治時期製材木業、製材工廠、後端木材行家具行。與田野調查,包含製材木材行工廠基礎資料,重點為田野普查及訪談,包括攝影、測繪、以文字記錄使用現況、損壞及維修狀況、訪談進行背景調查,訪問建物所有人、管理人、附近居民、地方耆老及業者等,可能了解其歷史源起及過程者,補足文獻及現地清查之不足。最後,將其記錄建檔,包含製材建築全景、正面、後面、兩側及建築特色暨內部陳設等圖照,圖面說明包括地籍圖、建物範圍與使用配置圖、帄面圖,以及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之建物損壞調查。 木業文化資源盤點調查可分為3個主要項目,分別為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重點工匠訪談影像紀錄觀點計畫與木業關聯體系系統化與木業軸帶建構。首先木業製材所清查,透過嘉義市轄內木產業上下游之產業結構資料彙整,並輔以田野調查、人物訪談、老照片蒐集、製作現有木業製材所清冊及其使用配置圖、編輯木業製材過程、機械儀器圖文說明,並辦理製材廠管理者之交流座談會。其次,重點工匠訪談影像紀錄觀點,以木業工匠清查計畫中,挑選拍攝重點木工匠師,其從事作品創作、修復、傳藝過程及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生命歷程作為主要論述,以影像方式記錄輔以口述訪談,加以說明其源由及理念並探討嘉義市木業的過去與未來可能;並舉辦記錄片發表會暨計畫文件展,宣傳該計畫之成果。最後,木業關聯體系系統化與木業軸帶建構,將木業關聯體系進行清查,對在地現有的產業進行盤查,並紀錄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影響因子。針對整體面貌取得更完整的理解後,系統性提出木都產業的發展綱要計畫,作為總體產業發展策略的指導與控制工具。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縮圖
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石門古戰場位於屏東縣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為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石門之役的戰場。當年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為由出兵臺灣,與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發生激戰。其中最激烈的戰事即發生於石門峽谷,原住民據險抵抗,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奮戰而亡,戰況慘烈。此役不僅是牡丹社事件的關鍵戰役,也展現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堅定決心。該地保存多處歷史遺跡,如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忠魂碑及琉球藩民墓等,具高度歷史價值。2023年9月15日,石門古戰場被登錄為屏東縣史蹟,是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抵禦外侮、書寫近代史的重要場域。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士林官邸正館縮圖
文化保存-士林官邸正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士林官邸為蔣中正總統與夫人宋美齡的官邸,見證了中華民國關鍵年代的歷史與家庭生活。官邸於民國39年啟用,蔣先生在此居住長達26年,直至民國64年辭世。正館原為臺灣省政府興建的外賓招待所,後經修建,結構融合木造與鋼筋混凝土,外觀漆以墨綠色,融入周圍林木之中,兼具隱蔽與防護功能。民國85年起,官邸園區對外開放。正館內保留蔣氏夫婦生活空間,包括起居室、畫室與書房,反映其簡樸而有文化氣息的生活。園區設有慈雲亭、凱歌堂等古蹟建物及豐富生態景觀,結合自然與人文,成為歷史教育的好去處。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施鎮洋)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施鎮洋)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縮圖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微電影工作營》—尋找客家的味道縮圖
DOC在地課程-《微電影工作營》—尋找客家的味道
竹苗數位機會中心/財團法人明基基金會
橫山 DOC 和黎明技術學院合作,由陳名煒老師帶領學生拍攝《尋找客家的味道》紀錄片講述一位身上流著客家血液但不會說客語的戲劇系學生,透過向客家阿婆學習傳統米苔目製作工法,體驗客家、文化、美食及懷念的味道中找到自己的淵源歷史、族群及故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守護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森林生態資源縮圖
地理-守護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森林生態資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中山林遊憩區位於金門島中央,為昔日戰地政務時期軍民合作造林的成果,擁有廣大林地與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當地居民休閒的好去處。然而,自103年起,林區面臨松材線蟲萎凋病的威脅,導致大量松樹枯死,原有的松林景觀受到嚴重破壞。面對病蟲害迅速擴散,管理單位採取剷除感染源與林相整理等措施,並積極進行原生樹種的造林與林相更新,營造複層林結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雖然金門地區氣候乾旱、土壤貧瘠,造林挑戰重重,但透過持續的撫育管理與病蟲害防治,中山林正逐步恢復生機,朝向生態穩定、自然多樣的目標邁進。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一部 REPAIR 修復關係縮圖
透過串連臺中文化城中城區域中各修復建物據點,形成民眾理解臺中市文化資產之路徑,以創新之詮釋觀點及導覽活動策劃,提高參訪大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及觀念,亦同時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生價值。於民國108年(2019)12月28日至民國109年(2020)3月1日辦理「串遊季」成果展,主要展場為臺灣府儒考棚,串遊展場為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及2020日本百佳獎。並於民國108年(2019)12月產製串遊季reuse修復工具黑繪樣式文創品:板夾、玻璃水杯2式、線圈筆記本3式、鐵捲尺、圖樣膠帶。 計畫同步以歷史空間再造修復過程或相關活動過程之內容拍攝3部微電影,第一部為《REPAIR修復關係─在歷久與彌新之間,願意一起跳一支舞》,以修復(REPAIR)為原點,探究2019年"REUSE串遊季"展覽背後,如何透過文化串遊帶領民眾認識、接觸城區老建築,再從城區文化資產的積累建構屬於臺中的再造歷史現場。第二部為《RECONNECT創作觀點─重新擾動理所當然,開啟街區生活想像》,以創作連結(RECONNECT)為徑,收錄REUSE串遊季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如何看待修復,並透過創作連結、親近修復。第三部為《RE:街區串門─像一段前進的節奏,帶我們往前方探索》,從修復為起點、創作連結為徑,穿梭舊城,串門交流在城中城激盪出REUSE創作觀點的漣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