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縮圖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為保存在地即將失傳的技藝,因此向教育部申請大專資訊志工協助幫忙拍攝崙背特有的技藝,這些技藝也許你我小時候曾經見過,也許你也曾未見過,崙背DOC有感此技藝獲許多年後,妳我也許只能從記憶中去回憶,因此特地在虎科大資工系資訊志工的幫助下,拍攝打鐵此即將失傳的技藝紀錄片~~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縮圖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繼承祖業,集編織歲月五十載,克紹箕裘勤研各類技藝,手藝突破瓶頸展新機。 祖父母父母二代長期從事藺草帽蓆編織工作,自幼生長過程中,熟習了編織技法,民國六十二年三十歲時,初次體認竹藤編器的優雅,在沒有拜師習藝,很辛勤的到處走訪觀摩,買回古老編器研究,憑著超越前人堅定的意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領域裡,這時候台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已全部出走,為了生產需求,開始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多年來不停修改,調整機器劈剖竹篾,終能將竹片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口湖牽水車藏(狀)縮圖
文化保存-口湖牽水車藏(狀)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車藏,音狀,正字為「旋」,出於道士科儀書本,有旋轉不停的意思。台灣民間有血車藏及水車藏兩種,前者糊貼紅色系列的紙花,專做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車藏則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主要在於超渡溺水之亡魂。 水車藏是以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圓筒狀,糊上淺淡花紙,上下分別貼著十二尊牛鬼蛇神,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還有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觀世音菩薩與善才良女,頂端四角各插有一隻小三角旗用來招魂。轉動水車藏代表讓淹死的鬼魂,藉由旋轉的水車藏自水中找到上岸的方向,過去村民在水車藏上寫上祖先的名字,隨著時代更迭,現代人通常在水車藏上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 雲林縣口湖鄉每年的牽水車藏習俗,地方人士結合追思先人與宗教信仰。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口湖發生水災後,後人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兩天前往各村莊的萬人塚祭拜先人。隨後地方人士並興築萬善祠祭祀,將牽水車藏祭典與地方宗教信仰結合,並發揚光大。 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淹沒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帶走至少三千條以上人命。據地方耆老指出,當時水淹範圍包括目前的金湖、台子、蚶仔寮、成龍、新港、下湖口等村落。 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黃昏,一場狂風暴雨來襲,北港溪及牛挑灣溪水暴漲,強風席捲海水引起海嘯倒灌至雲林沿海地帶,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一片汪洋,其中又以金湖港一帶災情最慘重。 待海水消退後,破損的船隻與村莊一片凌亂,原本的繁華市街更是屍橫遍野,當地許多人家的家譜中都記載這一頁恐怖的歷史,相關文獻也記載這次水患式開台以來最大的風災水患,死亡約三千人。 災後在官民協助下,分別挖了四個大穴集體掩埋冤魂,受前清皇帝敕封為「萬善同歸」,這些死者都是災後倖存者無法辨識的親友,此後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亡者的後代子孫都會舉行牽水車藏超渡祭典追悼。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縮圖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看見20位雲林在地瑰寶傳藝故事 雲林真正有影縮圖
以傳統工藝「培養種子、傳習工藝、根植雲林」為宗旨,主要執行課程類群分三大部分:初階課程、進階課程、校園工作坊。針對一般沒有工藝基礎但有興趣的民眾,慢慢累積對傳統工藝欣賞的能力;傳統工藝「初階課程」藉由短期的傳統技藝培育,由雲林在地工藝師帶領一般民眾或大專院、高中職或社區大學的學員傳承技法,讓傳統工藝一代一代延續,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進而培養成未來傳統工藝的創作者;「進階課程」則開放給稍有經驗或相關科系、產業的學員報名,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最後,將初階課程傳習班、進階課程傳習班所創作作品,統一在「北港工藝坊」中靜態展出。「校園工作坊」則是透過網路或行文各校開放雲林縣國高中小學生報名,以辦活動營隊的模式,透過三位藝師以上之工作坊、講座、體驗、課程…並實作學習創作,結業時由學員們完成作品,在「北港遊客中心」內外展出。計畫於民國108年(2019)10月至12月每週一下午14:00—18:00(共11週)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辦理基礎刺繡課程、進階刺繡課程,共30人次。民國109年(2020)3月至5月每週六(共12週)於虎尾溪社區大學、海線社區大學辦理雲林社區大學─基礎刺繡課程,共35人次。 「北港百年藝鎮藝師攝影暨校園工作坊」計畫透過舉辦以攝影為媒介,以工藝藝師及傳統工藝、保存技術等為攝影主題或題材的工作坊,讓學子們不僅能夠親見藝師和工藝,學習記錄無形文化資產,還能進一步推廣、宣揚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北港鎮有許多傳統工藝及無形文化資產皆圍繞著媽祖文化,雲林縣的宗教工藝師共有76位,其中北港地區佔了其中的30位,可見北港具有深厚的文化動能,但於文化傳承方面卻面臨失傳的現況。北港地區的傳統藝師年齡漸長,工藝手法繁複、收入不穩定、無展演機會等情況導致藝師們無再傳子弟,使這些無形文化資產逐漸消失於北港鎮。本次主題以「北港工藝職人為北港宮廟注入生命力」,每位藝師信手捻來、妙筆生花,展現百年傳承的好技藝。 至今,現透過當代手法傳薪傳新,吸引更多人關注並願意投入,再創百年藝陣風華。攝影展合計辦理2場次,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於北港大復戲院辦理,兩場合計參觀人數約5,000。另於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攝影集:《雲林有影:神手映像攝影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褒忠亭義民節祭典縮圖
文化保存-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歷史悠久,由新竹、桃園等3縣市20鄉鎮市區組成15大庄輪值主辦,反映北臺灣客家社群組織與歷史文化。祭典緣起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十二月陷淡水廳(新竹城),逼近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凡三千人,即所謂義民軍。 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兩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抵今日新埔枋寮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同意,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 其後林先坤等人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崇祀,於乾隆五十三年冬奠基動土,五十五年落成竣工,此即義民廟之軔始。其後同治元年(1862),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縮圖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小舉動 大改變 節電也能愛地球縮圖
地理-小舉動 大改變 節電也能愛地球
經濟部能源署/經濟部能源署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點改變,節能就能成為守護地球的重要力量。無論是關掉未使用的電燈、拔除待機中的插頭,或選擇使用節能電器與善用自然光,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累積起來卻能有效減少能源浪費,降低碳排放。節電不僅能省下金錢,更是實踐環保理念的具體行動。透過學校的環境教育與家庭的共同參與,我們可以從小培養節能的生活習慣。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是向永續環境邁進的一步。當每個人都願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我們就能一起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節電不是困難的任務,而是一種人人可行的生活態度。這些「小舉動」累積起來,就是改變世界的「大力量」——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用行動愛地球。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水金九導覽片|人文篇縮圖
藉由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拍攝3支導覽影片,讓大家了解水金九地區不同面向、不同內容之旅行路線,其中「水金九x自然」體現水金九磅礡景致,讓民眾能領略水金九地景地貌的變化,「水金九x歷史」呈現地區及歷史文資點從古至今的文化積累為根,進而牽動「水金九x人文」,勾勒出人來人聚的水金九地區,展現多變時期的水金九人文面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韓湘子(手持八寶中的竹笛)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戰國時期六國合縱中的燕國官將與隨從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向自然學習的永續建築─張清華縮圖
地理-向自然學習的永續建築─張清華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今日,建築也能成為守護地球的重要力量。來自臺南的建築師張清華,長年致力於將「環境共生」的理念融入建築設計中。她思考的不僅是建築的美感與功能,更關注建築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她設計的建築不只是人類居住的空間,也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方式——能幫助地球降溫、減少環境負擔,並促進生態平衡。張清華相信,建築不該只是為當下服務,更應為未來留下美麗且永續的足跡。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學會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創造既友善環境又富有人文關懷的空間。她讓建築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結構,而成為人與地球和平共存、彼此支持的橋樑,提醒我們:設計的每個選擇,都是對未來的一種承諾。
國小5-6年級
地理-生態保育縮圖
地理-生態保育
行政院/行政院
臺灣因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加上地形變化劇烈,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高度的特有種比例,全島超過六成土地被森林覆蓋。迄今已記錄超過六萬四千種物種,包括動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等。面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我國積極響應國際趨勢,推動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整合政府政策,致力於瀕危物種如臺灣黑熊、石虎等的保育行動。全臺共設有98處保育區,並透過法規、調查、監測與教育推廣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此外,設立生態教育館與自然教育中心,深化全民對自然保育的認識與參與,期能在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為後代守護珍貴的自然資源。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也有餘紅也有風》|基隆潮西岸走|大基隆歷史場景系列影片縮圖
以白米甕為主題進行影像紀錄,記錄整個修復過程,並且納入專家訪談、史料文資呈現、基隆歷史發展與基隆西岸的介紹等人文元素,5支影片分別為「西岸篇—三木君的夏天」、「小吃篇—朝牌食堂」、「步道篇—我家後面有砲台」、「願景篇—唱歌的海翁」、「砲台篇—也有餘紅也有風」。 除影像紀錄,另外也辦理以「流籠到基隆」為名系列活動,包括音樂展演、城市漫步、明信片繪畫等互動,期待民眾能夠更了解基隆西岸的文化發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林田山林業發展 初探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林田山林業發展 初探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19世紀末期,日本統治台灣後,立即展開土地調查與各種天然資源的盤點。 其中「林野調查」計劃在西元1910年(明治43年)開始實施,但因為花蓮港廳觸及原住民生活地區,之後在台灣總督府強硬的「理蕃政策」,迫使原住民搬遷原居住地後,調查計劃才逐步完成。這段期間,營林局也執行有花蓮港廳的森林調查,當時的調查範圍就涵蓋了大部分的「林田山事業區」。結果發現未曾見過的大森林,特別是檜木…等高經濟樹種,然而主導「林田山事業區」森林開發的,並不是台灣總督府的官營伐木,而是資本家經營的伐木事業率先在此區展開。... 在總督府的核准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陸續完成領用公地和收購民地等手續,建置起林木生產基地,很快地新林場誕生的消息傳開。各方人士紛紛移民到林田山或周邊山區,尋找就業機會,辦公室、工廠、宿舍、工寮等建築和員工的進駐,讓林田山「摩里沙卡(森坂)聚落」逐漸成形。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落成典禮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落成典禮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
佳心Istasipal家屋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自卓溪鄉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入山,徒步走約5公里路程即可抵達,「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修復工作」委由臺東大學執行,邀請參與過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培訓的族人一同參與,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這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前的家屋遺跡,僅餘3面傾圮的石牆、屋內2個三石灶、室內葬及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 布農族石板屋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此次計畫不只修復石板屋,也整理家屋周邊的2塊耕地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逐步再現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並同步紀錄相應的儀式和祭儀,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除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起點,更是具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粧佛工藝師 陳明洲縮圖
傳統技藝-粧佛工藝師 陳明洲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陳明洲是北港神山堂佛像雕藝工坊的創辦人,自15歲起師從福州派藝師陳盛誥與陳雲,專精於木雕和粧佛技藝。多年來,他深耕傳統工藝,於2013年獲選為雲林縣傳統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粧佛」保存者,並於2015年獲得台中市第九屆大墩工藝師的殊榮。陳明洲的作品融合了木雕、漆藝與泥塑技法,展現了他對傳統工藝的深厚造詣與創新精神。北港是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被譽為「活的博物館」。當地的廟脊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及彩繪等工藝,展現傳統美學和文化精神,並承載忠孝教化的意涵。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