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鄒族mayasvi縮圖
文化保存-鄒族mayasvi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舉行這項祭儀有兩項主要因素: 一、從前部落之間還在出草征戰的時代,勝利凱旋返回部落之後,會舉行這個祭儀。 二、修繕會所之後舉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神明衣(小)縮圖
傳統技藝-神明衣(小)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神明衣主體為朱紅地織錦,領口有一對朱紅色劍帶,正面及側面鋪上成形的棉花加以塑形,再縫上二十條金蔥線布間雜二條綠蔥線疊加式繡法呈現龍的鱗片,縫製立體高聳的龍形為構圖的主體輪廓,以跳紗及高繡技法呈現立體感及彎曲度。背面中央主要紋樣為三層寶塔,塔簷縫有十個分別成列的銀色棉線盤旋而成的盤金繡螺旋蚊吊飾,上簷二個,中、下簷各四個,中、下簷之下,分別各有兩個以孔雀藍絲線搭配玫瑰紅、黃色綁束製成的穗狀流蘇吊飾,留白處則縫有十六條、四條、二條金蔥線呈現平面龍身及龍的四肢,並黏貼大小圓形青色亮片為裝飾。神明衣下襬為孔雀藍地織錦,採朱紅、金黃及黑色絲線(龍身)、杏仁白絲線(龍鰭)、以平針技法繡出平面雙龍,龍頭位於前方二側下襬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擊響一生開路鼓縮圖
傳統技藝-擊響一生開路鼓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傳承台灣傳統音樂的藝術家,代表性樂團「金聲順」已有150年歷史。李春生的父親李淵是傳統音樂的重要人物,李春生從小便深受父親影響,精通多種樂器,並自14歲起便開始在樂團中演出。他於2019年獲得雲林文化藝術界最高殊榮——文化貢獻獎。他所演奏的「開錄鼓」是北港傳統開路古陣音樂的一部分,強調震撼的音效和英雄般的氣勢。於1960年代錄製過黑膠唱片,這些珍貴的記錄成為父親創作的紀念。 如今,李春生將傳統音樂的根基傳承給新一代音樂人,像是張承遠所領導的太日月籍樂團,努力將傳統與現代音樂融合,創作出跨世代的作品。張承遠不僅希望保存傳統,還希望以創新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並接納傳統音樂的魅力。這份對音樂的熱愛與傳承,讓李春生的音樂生命持續發光,影響著後來的音樂世代。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布農傳統營建工作坊 建舊址石板屋模型 2017-11-27 Bunun TITV 原視族語新聞縮圖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委託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由人類學者、原住民族建築專家,以及花蓮縣卓溪鄉鄉公所、卓溪鄉布農族族人、佳心舊社後裔等成員共同協力,試圖重建位於現玉山國家公園管轄範圍內之佳心舊社家屋及其文化地景。本案預計先行辦理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培養族人關於布農族傳統家屋建構技法;同時搭配人類學田野方法,以文獻回顧、口述歷史訪談、實地踏查以及建置GIS地理資訊系統等研究方式,於傳習課程結束後實地進行舊社家屋修復工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此件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 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藍采和(攜有八寶中的花籃)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三個衣著華麗的人物,似有慶賀之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郭常喜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郭常喜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郭常喜師傅──刀劍藝術家,出生於台灣台南縣 從十三歲開始,燒爐打鐵,累積超過一甲子的真功夫 身上的汗是淬鍊,衣服上的洞是專注 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青冥劍和400多件兵器的雛形,出自郭常喜之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雙溪小旅行//來去找茶縮圖
DOC在地課程-雙溪小旅行//來去找茶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
雙溪有機合作社的農友所舉辦的食農體驗活動,體驗教育除了活動參與的志工有所收穫與學習以外,也希望能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將體驗活動更多元的宣傳出去,吸引更多人來實際參與食農體驗。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閱讀我的故鄉-福興,福安村篇縮圖
介紹屏東車城福興村及福安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阿拉寶灣.台灣東海岸移民社區縮圖
文化保存-阿拉寶灣.台灣東海岸移民社區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隨著民國50、60年代基隆漁業繁榮,和平島正濱漁港、八尺門漁港的漁工及相關產業的需求增加,大量外地人湧入,其中也包含台東成功、都歷的阿美族人,並在和平島東側的土地形成阿拉寶灣都市原住民聚落。族人保有傳統群居與文化特色,卻因都市生活壓力與場域不足,面臨原住民文化的傳承斷層。2024年起,在阿拉寶灣原住民聚落再生計畫推動下,族人齊心整修閒置空間為打魯案(talo’an)集會所,作為技能傳授、文化保存與社區凝聚的中心,讓當地原住民的文化得以傳承至後代子孫。在計畫推動期間,由於需要清理出設施使用,因此也同時清理了該地區的環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縮圖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阿美族歌謠主要由祖先流傳下來,複音歌謠傳統性唱法出現於農耕、生活及祭典中。一般說來領唱者為年齡階層領導者或擅唱者,高音部份則是聲音高而清澈者,餘眾可唱低聲部。 傳統馬蘭複音歌謠團體可分成兩種,一是男性老人於Kiloma’an豐年祭時所唱的「很長的歌」(聚會所所唱的歌謠)三首等都是由男性組成的複音歌謠;另一類是拜訪歌、除草歌或是除喪歌、治病歌等,可由「伴工」團或夫妻演唱,因此,男女是可以一齊合唱的。馬蘭阿美複音歌曲傳承仍保存在老一輩記憶,特別是「傳廣隊」或「大橋隊」以前的年齡階級,保有較豐富的複音以及即興唱法,又不脫離馬蘭自由對位歌唱的能力,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反映族群或地方藝術表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手作步道 民眾體驗縮圖
為了維護「礦業歷史散步道」生態棲地的完整與避免不可逆的破壞, 所指散步道修復工程為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進行既有登山步道的維護及施作,盡量避免使用大型機具及外來、不可逆之材料施作,盡量減低對於出磺坑文化景觀的生態環境造成擾動,相關手作修繕工法亦須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出磺坑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之規定辦理、整修的步道舖面材質,希望以「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為最高指導原則。 因此,在步道整修的過程中,為減少運輸成本,並使用符合自然環境的素材設施,利用步道周邊的原始石材做為步道階梯的材料,自民國109年(2020)2月到10月,除了先期的修繕作業,期間也舉辦生態健行導覽活動,並針對出磺坑周邊的公館國中、公館國小、福基國小及開礦國小之教職員舉辦礦業歷史散步道導覽解說活動,將步道解說員培訓課程之教材彙整後提供予學校教師參考,幫助學校進行鄉土教材之編列。 手作步道關切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施作工法理念,更希望透過對生活環境的理解,喚醒對環境倫理的反思,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定位,用雙手重拾與土地的關係。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縮圖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
大樹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國小
高雄市大樹區是南台灣的「窯鄉」,各式窯體在此百花齊放,大致歸類為燒製建材為主的磚瓦窯,與燒製生活陶的蛇窯,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窯業沒落,大樹僅存三和瓦窯維繫磚瓦窯歷史,但蛇窯已銷聲匿跡,幸好,蛇窯的老藝師林昭地,仍不斷的傳述「生活陶」。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縮圖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縮圖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蔡德太)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蔡德太)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神明衣(大)縮圖
傳統技藝-神明衣(大)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臺灣傳統刺繡神明衣。衣飾前方繡有一對金黃色劍帶,上面以黑色油性簽字筆書寫文字,左側為「歲次民國癸丑年端月置」,右側為「溪底寮庄弟子吳永長」,推測可能為臺南市北門區溪底寮庄吳府千歲的神明衣。本件刺繡神明衣,採用硬挺的織錦做布底,繡地為朱紅地,下擺為藏青地,並以簡單的龍形、花朵和同心圓三種元素組成。神明衣後側以雙龍為裝飾紋樣主體,龍頭疊在龍身之上朝向左右兩肩上方。龍頭及龍身以跳紗及高繡技法呈現立體感,在龍身圖案底布先以手工鋪上偏細棉花,加以塑形,再以「六條蔥」繡法繡上六條金色蔥線來包覆,間雜綠蔥,呈現立體感及彎曲度。龍的四肢則以金蔥平面刺繡呈現。龍嘴以雙黑線呈現,外側運用高繡從高漸低依序繡以橘線呈現立體感。龍眼則繡上黑色圓珠更顯立體感。龍身下方的同心圓紋為綠地二條金蔥線。開襟二側、龍身之間、上方空白處以高繡技法繡有金蔥圓錐體,另加縫以金銀蔥線盤金繡螺旋蚊吊飾、半圓形的銅鈴及紅線球,偶點綴綠色亮片。衣服下襬長條為藏青地,以平面刺繡為主,構圖主體主體為花朵及枝葉紋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