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為全球鮪延繩釣漁業的重要國家,擁有上千艘遠洋漁船在世界三大洋作業。然而,這些延繩釣船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時,常會誤捕海鳥如信天翁等,對海洋生態造成威脅。為改善此情況,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1999年推動「避免延繩釣漁業混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我國也於2006年發布並在2014年更新國家行動計畫,要求漁船執行如裝設避鳥繩、支繩加重或夜間投餌等至少兩項措施,降低誤捕海鳥的風險。這些規範不僅是對國際責任的履行,也展現了我國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現代漁業強調永續經營,不僅要確保漁獲資源穩定,更要關懷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整體生態環境。實現「捕魚不捕鳥」,讓漁業與自然和諧共存,才是真正實踐海洋友善與永續發展的行動。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5-6年級(三)
學習內容:Ab-Ⅲ-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Ae-Ⅲ-1 科學和技術發展對自然與人文環境具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學習表現: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