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Lithophaga teres(黑石蜊)俗名:光石蟶、光石蟶形態特徵:黑石蜊的殼形如一個長卵形,背側圓筒形而腹側相當圓弧形,前端略平直而後端稍拱起。殼表為黃褐色或黑褐色,殼上有明顯的同心圓弧成長輪。由殼頂後側向腹側可以將殼分為前背區及後腹區,前背區的殼面呈網狀紋,而後腹區只有成長輪。殼內面為白色,鉸齒細小不明顯。棲所生態:黑石蜊與同一科的淡菜不同,不是以足絲來固著於岩石或其它物體上,而是利用前背區網紋狀的殼紋,在珊瑚礁或岩礁鑽孔穴居其中,分布在潮間帶至二十公尺深的岩礁中。潮間帶的珊瑚礁中、穴居於石灰石、貝殼及珊瑚礁中,因自然生長的數量較多,故對真珠貝的養殖甚為有害。世界地理分佈:黑石蜊大多分布於澎湖群島珊瑚礁中。廣東澳頭、大亞灣、潿洲島、香港、海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廣東省的潿洲、海南島北黎、青瀾、三亞、新盈、這種石蟶分佈面較廣、如紅海、印度洋、南太平洋、中國南海及日本等地均極普遍、台灣地理分佈:澎湖大倉島,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修改日期: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