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3,814
Nemipterus bathybius (底金線魚)-資源代表圖
web Nemipterus bathybius (底金線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Nemipterus bathybius(底金線魚)俗名:深水金線魚(黃肚金線魚)、紅海鯽、金線鰱、紅姑鯉(澎湖)棲息深度:35 - 30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長紡錘形,側扁;頭端略尖,頭背呈弧形,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無銳棘,下緣平滑,上緣不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具3-4對犬齒,不呈水平突出;鋤骨、腭骨及舌面均不具齒。前鰓蓋後緣平滑,頰鱗 3列。第一鰓弓鰓耙數13-16。體被大櫛鱗。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腹鰭中長,達肛門;尾鰭上下葉先端呈尖形,上葉呈絲狀延長。體呈鮮桃紅色,腹部呈黃色,體側有二條金黃色縱帶,上方縱帶粗寬。背鰭淡粉紅色,膜上有黃色斑點分布其上;尾鰭粉紅色,上葉延長呈絲狀為黃色;餘鰭透明。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的水域,棲息深度可達300公尺深。成魚主要覓食甲殼類、頭足類或其他小魚;幼魚以浮游甲殼類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琉球群島,南至印尼東部及澳洲西北部。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東北部及小琉球海域。漁業利用: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或延繩釣等漁法捕獲,魚肉細嫩,可用油炸、清蒸皆美味可口。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美人樹-資源代表圖
web 美人樹
蔡婉緩/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國小1-6年級
木棉科植物桃紅色的美人樹花
點閱數32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12-24
歡喜放風箏-資源代表圖
web 歡喜放風箏
余仁豪/縣立新光國小國小3-4年級
利用報紙和竹條,動手製作出自己的風箏。
點閱數746
下載數50
修改日期:2013-10-14
Cheilopogon spilopterus (點鰭鬚唇飛魚)-資源代表圖
web Cheilopogon spilopterus (點鰭鬚唇飛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heilopogon spilopterus(點鰭鬚唇飛魚)俗名:點鰭鬚唇飛魚、點斑鰭飛魚、飛烏棲息深度:0 - 2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略側扁。體長為頭長之4.2-4.5倍,為體高之5.4-5.7倍。頭長等於或略短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吻鈍短。口開於前端,下頜略突出;兩頜有齒,齒細小;腭骨具齒。鼻孔兩對,大形,近於眼前。鰓裂寬,鰓膜在喉峽部游離;鰓耙數5-6 + 16 = 21-22。鰾大,向後延長;腸簡單,無幽門及盲囊。體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甚低,近腹緣,在胸部不分枝,具鱗46-50;背前鱗26-29;側線上鱗8-9。背鰭無棘,位於體之後部,具軟條12-14,鰭膜上無黑色斑;臀鰭起點在背鰭第6-7軟條基底之下方,具軟條10-11;胸鰭末端不達背鰭後部基底,第1鰭條不分歧,呈褐色,散布暗色斑,另於鰭下緣具淡色帶;腹鰭長,末端達臀鰭基底,其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起點之間距的中點以前,呈灰色;尾鰭發達,深開叉,下葉較長。脊椎骨數42-44。幼魚下頜有2條鬚;背鰭高大。棲所生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並不分布於開放水域。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所產的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游物或底棲海藻上。地理分佈:主要分布於東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達曼海,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漁業利用:臺灣較少見,並非重要之食用魚。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haetodon selene (彎月蝴蝶魚)-資源代表圖
web Chaetodon selene (彎月蝴蝶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haetodon selene(彎月蝴蝶魚)俗名:彎月蝴蝶魚、彎月蝶、紅司公(澎湖)、米統仔(澎湖)棲息深度:10 - 50公尺形態特徵: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微凸起,鼻區處凹陷。吻中長,突出。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具10-11列。體被大型鱗片,圓形;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軟條19;臀鰭硬棘III,軟條18。體黃色;體側上部前方具數列向上斜走之淡色小點;自背鰭基底經尾柄至臀鰭上部有一下緣白色之半月形黑斑帶;頭部具窄於眼徑之鑲淡黃邊的眼帶,上眼帶黑色,下眼帶黃色至黃褐色,且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背、臀及尾鰭黃色;尾鰭後部淡色;胸、腹鰭淡色。尾柄黑色。棲所生態:棲息珊瑚礁區碎石坡。本種魚之生態習性不甚明瞭。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西新幾內亞、印尼、巴布新幾內亞、臺灣及日本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漁業利用: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alotomus spinidens (臺灣鸚鯉)-資源代表圖
web Calotomus spinidens (臺灣鸚鯉)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alotomus spinidens(臺灣鸚鯉)俗名:凹尾絢鸚嘴魚、鸚哥、蠔魚、菜仔魚(雌)、海代(臺東)棲息深度:1 - 1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外齒分離而未癒合成齒板;閉口時上頜齒會覆蓋下頜齒;上頜前端齒呈錐狀;上咽骨每側有咽頭齒三列,下咽骨之生齒面寬度大於長度。背鰭前中線鱗約為4;頰鱗1列,4-5個,鱗片大型。胸鰭具10-13軟條;尾鰭全期皆為圓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混雜著紅色至灰褐色,體側通常具三條白點縱帶;胸鰭單一淡色,基底黑斑不顯。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呈綠褐色,體側淺色之小斑點,鱗片另有紅褐色之小斑;頭部側面有橘紅色之不規則條紋;腹部通常灰白色,有時為暗玫瑰色或淡黃色的;2條不規則的暗紅色橫帶越過頦部,中間具白色或黃色的間隔。背鰭之第II硬棘及其後方鰭膜上具有顯著的黑點;胸鰭淡黃而略呈透明,基部具擴散的深色斑點;腹鰭亦略透明,但鰭膜上具白色小斑點與一些淡紅的斑塊;尾鰭或具兩列不規則之淺紅色色帶,其間呈淡青色,或鰭膜具白色及紅色之斑紋,或具不規則之垂直暗帶。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近岸海灣或潟湖區內藻類叢生區或海草床。善於偽裝而且容易欺敵而不被發現。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肯亞、莫三比克,東至馬紹爾群島與東加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小琉球及綠島等海域。漁業利用: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臺灣南部較多。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3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赤腹寄居姬蛛-交配-資源代表圖
web 赤腹寄居姬蛛-交配
左漢榮/水尾國小國小3年級
中名:赤腹寄居姬蛛學名:Argyrodes miniaceus (Doleschall,1857)科名:姬蛛科 Theridiidae說明:圖為赤腹寄居姬蛛雌雄蛛的交配行為,右為雌蛛,左為雄蛛。雌蛛體長約5mm,背甲與腹部橘紅色,腹部背面具有銀白色班點。雄蛛體長約3-4mm,腹部較雌蛛短小。平時不結網而寄居在金蛛、鬼蛛、銀腹蛛或人面蜘蛛等的網上,以寄主蛛絲或盜取網上獵物為食。產卵期會在寄主網上,垂掛黃褐色燈籠狀卵囊。
點閱數632
下載數98
修改日期:2010-10-13
Bathycongrus wallacei (瓦氏深海糯鰻)-資源代表圖
web Bathycongrus wallacei (瓦氏深海糯鰻)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Bathycongrus wallacei(瓦氏深海糯鰻)俗名:瓦氏深海康吉鰻、糯米鰻、穴子鰻、臭腥鰻、海鰻、沙鰻棲息深度:250 - 500公尺形態特徵:身體適當延長,尾部側扁漸細,頭部及身體呈淡色具零星黑色細點分布,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13.3-19.3及14.2-21.2倍;肛門位於全長中點之前,肛門前長佔全長的36-47 %;尾長適度延長,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的1.5-1.8倍;尾端柔軟,易彎折;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略後方;奇鰭具有黑色邊緣,鰭條分節;胸鰭約位於體高中點,胸鰭基部上緣約與眼睛下緣水平線等高;鰓孔約為斜線狀,位於身體側邊中點之下方;全長為頭長之5.6-7.8倍,吻端延長呈尖狀,口裂末端約為眼睛後緣之下方,上顎長於下顎,吻長大於眼直徑,吻長為眼直徑之1.7-2.1倍;眼睛大,約占頭長的14-16 %;嘴唇不發達;前鼻孔為短管狀,靠近吻端,後鼻孔為橢圓形,位於眼睛垂直中點前端水平線之上方。上眼窩有3個感覺孔,下眼窩有5個感覺孔,前鰓顎有10個感覺孔,顳骨接合處有1個感覺孔;肛門前背鰭鰭條數為70;背鰭前側線孔數6-9,胸鰭前側線孔數5-7,肛門前側線孔數39-41;背鰭前脊椎骨數9-10,肛門前脊椎骨數42-47,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54-57,總脊椎骨數172+-176。棲所生態:棲息於深度250-500公尺左右的海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臺灣海域目前出現在東北及西南部海域。漁業利用:量多,漁民以底拖網或籠具捕獲;除當下雜魚製作成魚粉利用外,漁業之經濟價值較低。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無尾鳳蝶-資源代表圖
web 無尾鳳蝶
蔡婉緩/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國小1-6年級
鳳蝶科昆蟲類動物無尾鳳蝶
點閱數19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12-24
Aprion virescens (藍短鰭笛鯛)-資源代表圖
web Aprion virescens (藍短鰭笛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prion virescens(藍短鰭笛鯛)俗名:綠短鰭笛鯛、青吾魚、藍鯛、藍笛鯛、赤筆仔(臺東)、汕午(澎湖)、龍占舅(澎湖)棲息深度:0 - 18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82倍。兩眼間隔平扁。眼前具一深槽。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僅延伸至眼前的下方;上頜骨無鱗。上下頜具多列細齒,外列齒擴大;上頜前端具4犬齒,下頜前端具4-6犬齒;鋤骨具新月形齒帶;腭骨亦具一帶細齒。鰓耙數17。體被中大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延長而較前方鰭條長;背鰭硬棘X,軟條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短而圓,遠短於頭長;尾鰭深叉。體一致為深藍色,背鰭第5-9棘之鰭膜近基部處各有一黑斑。本屬全世界僅一屬一種。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濱鯛亞科(Etelinae)。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沿岸礁區陡坡上緣、海峽或潟湖附近之開放水域,深度可自表層至180公尺處附近。一般皆獨游,偶而聚集成一小群。春夏季的月圓前後會洄游於礁區陡坡間產卵。主要攝食魚類,偶而捕食底棲性之蝦類、螃蟹等甲殼類。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臺灣主要產於南部及東部海域。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底層延繩釣、曳繩釣或底拖圍網等漁法捕獲。肉質佳,紅燒、煎食或煮味噌湯皆宜。大型魚之肉臟可能具有累積之熱帶性海魚毒,應避免食其肉臟。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