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967
地下水-資源代表圖
web 地下水
林柏儒/縣立龍岡國中國中9年級
地下水
點閱數193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12-29
Pomadasys maculatus (斑雞魚)-資源代表圖
web Pomadasys maculatus (斑雞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omadasys maculatus(斑雞魚)俗名:大斑石鱸、雞仔魚、石鱸、厚鱸、石鯽仔棲息深度:20 - 110公尺形態特徵:體側扁,呈長橢圓型,背緣弧形隆起,腹緣略呈弧形。頭中大。吻鈍尖。口中大,端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齒細小,絨毛狀,外列齒大;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具一長而深的中央溝;頦孔1對。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側線完整,側線鱗數50-55。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I,第IV棘最長,軟條數13-15;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硬棘數III,第II棘強大,軟條數7;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內凹形。體呈銀白色,背部呈銀灰色,胸鰭以上有4條黑色斜帶,背鰭硬棘部具黑色斑駁,背、尾鰭具黑緣,各鰭則黃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靠近礁石的砂泥底質海域,以小魚、蝦、甲殼類或砂泥地中的軟體動物為主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菲律賓,北至臺灣、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西部及澎湖海域。漁業利用:一般利用流刺網、拖網或延繩釣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合油煎或煮薑絲湯。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olinices simiae (花帶玉螺)-資源代表圖
web Polinices simiae (花帶玉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olinices simiae(花帶玉螺)形態特徵:殼高約2.5公分,體層散布著不甚清楚的褐色斑點,但中間有一個寬的淡色橫帶,臍孔狹小,有時完全被軸寬的黑褐色滑層所掩蓋,口蓋紅褐色半透明。棲所生態:棲息於潮間帶到淺海的沙底。世界地理分佈:南韓、阿拉伯東部 (NG, Mas)台灣地理分佈: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台灣北部,台灣海峽,花蓮海岸,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屏東縣海口,宜蘭縣蘇澳,小琉球,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Strigatella litterata (火焰筆螺)-資源代表圖
web Strigatella litterata (火焰筆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trigatella litterata(火焰筆螺)形態特徵:殼紡錘狀。殼表平滑,紅褐色,具黃色或白色縱紋或色斑,弱螺紋,體層大,略膨脹,殼頂較低。殼口狹窄,淡紫色,軸唇具三條斜向縐摺,外唇增厚。棲所生態:棲息於潮間帶到淺海的礁岩地區。世界地理分佈:海南、西沙、印尼、菲律賓, 萬那杜, 紅海至印度-太平洋地區、阿拉伯東部 (GO, Mas, SO)台灣地理分佈:花蓮石梯坪,蘭嶼,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台北縣貢寮鄉龍洞,台北縣貢寮鄉鹽寮,花東海岸,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屏東縣鵝鑾鼻,屏東後灣,台灣東北角,東沙島,宜蘭縣蘇澳,花蓮縣大港口,小琉球、綠島,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紅帶海緋鯉)-資源代表圖
web 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紅帶海緋鯉)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arupeneus chrysopleuron(紅帶海緋鯉)俗名:黃帶副緋鯉、秋姑、鬚哥、秋哥(澎湖)棲息深度:1 - 8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緣下方,或稍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1。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6;尾鰭叉尾形。體一致為橘紅色,上半部較深,下半部較淺;魚體新鮮時,在眼部四周有數條斜紋之藍帶,自眼眶後側至尾鰭基部有條寬黃褐帶;背鰭及胸鰭淺紅色;頦鬚、腹鰭與臀鰭淡黃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岩礁區沿岸或內灣的沙質海底,三兩成群在砂質地或軟泥地,以其頤鬚探索泥地中潛藏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等,再挖掘覓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皆有分布。臺灣除北部及東部外,常可發現。漁業利用:終年都可捕獲,但較小型,以冬季肉質較佳。臺灣南北礁區可釣到,是食用、觀賞兩用魚。煮味噌湯好吃、煎炸亦可口。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Eviota abax (磯塘鱧)-資源代表圖
web Eviota abax (磯塘鱧)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viota abax(磯塘鱧)俗名:磯塘鱧、甘仔魚、狗甘仔、狗萬仔(澎湖)棲息深度:0 - 1公尺形態特徵: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9-10;臀鰭:Ⅰ, 8-9;胸鰭:15-17;縱列鱗 23-24;橫列鱗 6-8。體延長,前呈圓筒型,後側扁。頭部具5個感覺孔。體長為魚體高的4.1-4.3倍;為頭長的3.4-3.6。第一背鰭稍高於第二背鰭,雄魚之第1根硬棘延長如絲;腹鰭狹長,各鰭條均有穗狀邊緣,左右腹鰭相靠近,不癒合成吸盤,末端只延長至肛門位置;尾鰭長圓形。體呈淺棕黃色,背側色較深,腹部色淺,體側各鱗片邊緣均呈暗紅色;頭部米黃色,微綠,有不規則的灰紅色斑點多個;眼後方項部的兩側各有1個大黑斑;胸鰭基底上、下方各有1個暗灰色大圓斑;尾柄有1暗色斑點;沿臀鰭基底上方及尾柄腹側有5~6個暗色斑點。背鰭和尾鰭為青灰色,鰭條上均有由暗紅色小點形成的條紋;臀鰭各鰭條略呈灰紅色;胸鰭和腹鰭呈青灰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棲所生態: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熱帶珊瑚礁區,主要為潮池。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臺灣、日本南部。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六絲鈍尾鰕虎)-資源代表圖
web 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六絲鈍尾鰕虎)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六絲鈍尾鰕虎)俗名:六絲鈍尾鰕虎魚、甘仔魚、狗甘仔棲息深度:0 - 5公尺形態特徵:第1背鰭:Ⅷ;第2背鰭:14~17。臀鰭:12~15;胸鰭:21~23;腹鰭:Ⅰ/ 5;尾鰭:16~17。縱列鱗 30~40;橫列鱗 9~11;背鰭前鱗 13~16;鰓耙5+9~11。體長為體高的5.8~6.2倍,為頭長的3.2~3.5倍。頭長為吻長的3.6~4.3倍,為眼徑的3.4~4.2倍,為眼間距的7.0~9.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3~3.0倍。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分稍側扁。頭部較大,寬而平扁,具有2個感覺管孔。頰部微突,具有4條水平狀感覺乳突線,無橫列的感覺乳突線和皮褶突起。吻中長,圓鈍。眼大,上側位,眼徑等於或稍大於吻長。眼間距窄,中間凹入。鼻孔每側兩個,圓形。口大,下頜較突出,口裂可達眼中部的下方。上頜具有2行尖銳狀的牙齒,外行齒形狀較大,下頜前部為3行,後部分則為2行,亦為外型齒較大,牙齒形狀內彎且尖銳。舌大,游離,前端呈截形。下顎表面具有3對短小的觸鬚。鰓孔大。鰓蓋上方具有3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具有2個感覺管孔。體被櫛鱗,頭部的鱗片較小,頰、鰓蓋及項部均被鱗,吻部及下頜則無鱗。第一背鰭起於胸鰭基底的後上方,平放時接近或幾乎伸達第二背鰭的起點。第二背鰭平放時後緣也幾乎伸達尾鰭基部。臀鰭基底長。胸鰭尖圓,稍微長於腹鰭。肩帶內緣無長指狀肉質皮瓣,但隱藏有2個顆粒狀的肉質皮突。左右鰭癒合為一吸盤。尾鰭尖長。體呈黃褐色,體側有4~5個暗色斑塊;第一背鰭前部邊緣為黑色,其餘各鰭為灰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棲所生態:暖温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淺海及河口附近海域。以多毛類、小魚、對蝦、糠蝦、鈎蝦為食。生長快速,1年內魚體可由仔魚長達67~113 mm。一齡魚體長可達135 mm,二齡魚體長可達155 mm。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中國、臺灣、韓國與日本等。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irce scripta scripta (唱片簾蛤)-資源代表圖
web Circe scripta scripta (唱片簾蛤)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irce scripta scripta(唱片簾蛤)俗名:美女蛤形態特徵:貝殼較扁且圓,有如一個1/4的唱片,殼青有以殼頂為圓心的同心圓狀細輪肋,上常冇2-3條褐色的斑紋。棲所生態:棲息在淺海的砂泥底,分布於潮間帶至潮下帶、沙泥灘或沙灘 。世界地理分佈:印度太平洋海域、浙江南麂、福建平潭、東山、漳浦、廣東澳頭、閘坡、南澳、烏石、平海、 洲島、香港、廣西北部灣、潿洲島、防城、北部灣、海南新盈、新村、三亞、馬來西亞台灣地理分佈:澎湖,高雄縣,金門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黃邊鳳蝶族群分佈與棲地環境之探討-資源代表圖
web 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黃邊鳳蝶族群分佈與棲地環境之探討
李智能/教育網路中心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黃邊鳳蝶為金門特殊的蝶種,本項研究從100 年4 月至100 年9 月,於14 次田野調查中,共觀察到607 個卵、1170 隻幼蟲、93 隻成蝶。成蝶多數產卵於蜜源植物周邊潺槁樹幼苗的嫩葉上,潺槁樹為其主要的食草。幼蟲的生活史歷經四齡,平均20 天化蛹,蛹經13 天羽化為成蝶。本次研究在我們所規劃的A、B、C 三區中,可以清楚比較出黃邊鳳蝶與環境的關係。A區因潺槁樹矮小且多嫩葉,又有前後各一個花圃,所以卵、幼蟲、成蟲的數量都較其他兩個區多。B 區歲然潺槁樹較高大,但因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蜜源植物,所以數量居中。C 區潺高樹高大外,又無較為明顯的蜜源植物,因此黃邊鳳蝶數量最稀少。黃邊鳳蝶主要出現在氣溫較高的四月至十月,這段期間若遇強風或大雨會吹刮在葉面的幼蟲,導到幼蟲落地活活餓死;當月降雨愈頻繁則幼蟲發生的數量反而減少。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區為黃邊鳳蝶主要分布的地方,人工種植的潺槁樹分布於園區步道的兩側,周邊分布廣泛的蜜源植物,可以探討食草植物、蜜源植物等與黃邊鳳蝶分布之交互作用。
點閱數486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3-11-25
運算思維融入自然示範教案-我數到10!-資源代表圖
web 運算思維融入自然示範教案-我數到10!
蔡錦豐/屏東縣同安國小國小3-4年級
解構:拆解「時間機器」的設計步驟。抽象化:理解「時間」的抽象化的意涵。演算思考:透過判斷式、時間模組等演算來設計「時間機器」程式。
點閱數402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