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70
超簡單PowerPoint相簿-資源代表圖
web 超簡單PowerPoint相簿
陳峻權/市立光興國小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如果你有好多照片卻只丟在硬碟裡?或者用各種軟體來整理?以前若要將200張圖片插入PowerPoint必須先開200張投影片,再將圖慢慢的插入才行。其實在Office時就已經有好方法了!而原本用意為:建立PowerPoint相簿,以展示個人照片(作品)或商業用途。
點閱數372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1-12-15
一年級種植紅蘿蔔照片-資源代表圖
web 一年級種植紅蘿蔔照片
洪佩伶/縣立新生國小國小1-3年級
觀察不同土壤之差別,土地栽種和盆栽種植的差異,收成後,教師引導小朋友料理紅蘿蔔蔬菜麵的體驗過程
點閱數359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3-05-29
生物∕生殖∕桃莉羊-資源代表圖
web 生物∕生殖∕桃莉羊
廖心瑋/臺灣大學醫學院國中7年級
本學習單元適合教師進行生殖教學之數位媒體使用並可提供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及教師教學媒體之使用。
點閱數15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3-09-27
生活科技∕微波爐∕微波爐的加熱秘密(原理)-資源代表圖
web 生活科技∕微波爐∕微波爐的加熱秘密(原理)
朱耀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中7-9年級
本學習物件主要是從微波爐的故事開始,介紹波與波的應用,並帶入微波爐的原理。並讓學生了解微波爐的構造,最後也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可以叮嚀學生。
點閱數162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3-09-27
Bathygobius laddi (萊氏深鰕虎)-資源代表圖
web Bathygobius laddi (萊氏深鰕虎)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Bathygobius laddi(萊氏深鰕虎)俗名:萊氏深鰕虎魚、甘仔魚、狗甘仔、萊氏黑鰕虎棲息深度:0 - 10公尺形態特徵: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9;臀鰭:Ⅰ/ 8;胸鰭:21~24,胸鰭上端前5或6根鰭條游離分枝。縱列鱗 28~32;橫列鱗 9~13。體延長,前部呈亞圓形,後部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65~5.85倍。頭部稍平扁,不具皮瓣。眼居上側位,眼間距小於眼徑。鰓蓋骨上方僅有2個感覺孔(HK, L'),其中H', K'兩孔相癒合成一孔(HK)。尾鰭圓形,短於頭長;腹鰭相連癒合,末端不會延伸至肛門。體呈棕色,體側中央具多條褐色不規則的寬橫帶,橫帶可伸達腹部。頭部和鰓蓋具數條雲紋狀褐色條紋。第一背鰭無寬的深黑色縱帶,僅具2條淺色縱紋;第二背鰭具數條不規則條紋,無小黑點;胸鰭基部具1淺灰色弧形條紋;腹鰭淺色;尾鰭具4~5條不規則垂直條紋,無小黑點。(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棲所生態: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潮間帶石礫海域。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由北非至印尼、臺灣、日本及澳洲等。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6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Lophiodes miacanthus (少棘擬鮟鱇)-資源代表圖
web Lophiodes miacanthus (少棘擬鮟鱇)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Lophiodes miacanthus(少棘擬鮟鱇)俗名:少棘擬鮟鱇、鮟鱇棲息深度:110 - 960公尺形態特徵:體扁平柔軟;頭部相對較寬;呈圓盤狀,軀幹部往後漸尖細。口極寬,開於頭前端;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上頜及前上頜齒1-2列,下頜齒4-5列,均可倒伏;鋤骨及腭骨均具齒;舌齒(第五角鰓骨)呈V字形排列。無鰓耙。體祼露不具鱗,頭部及體側具有發達皮瓣。頭骨及上頷骨表面光滑不具棘。鰓孔向前延伸至胸鰭基部前方。背鰭兩個,第一背鰭有V棘;第I棘位於吻端,特化成吻觸手,末端餌球為一透明小球狀,端具一細絲;第III棘短;第IV棘缺如;第V~VI棘短小,偶隱於皮下。胸鰭鰭條19-21;第二背鰭軟條8;臀鰭軟條6;脊椎骨數19。體背淡褐色,具有許多銹色斑點以及深色大班;腹面淺灰色;口腔粘膜一致為淡色。第一背鰭棘為黑色;背、尾及胸鰭黑褐色及臀鰭深色;腹鰭淡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近海砂泥底質海域。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110-960公尺間(Chave & Jones, 1991),行動遲緩,常匍匐於海底。肉食性。通常以吻觸手及餌球引誘獵物前來,在瞬間一口吸入獵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標本採集深度均不超過600公尺,因此超出此深度之紀錄仍需進一步探討。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九州-帛琉海脊、夏威夷及新克里多尼亞。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可食用,在海鮮餐廳販售,個體相對較大,但不具漁業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生物∕循環系統∕請為他們穿上合適的衣服-資源代表圖
web 生物∕循環系統∕請為他們穿上合適的衣服
陳怡潔/新竹縣新湖國中國中7年級
本學習單元適合國中一年級自我學習及教師教學媒體之使用。
點閱數18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3-09-27
Thryssa hamiltonii (漢氏稜鯷)-資源代表圖
web Thryssa hamiltonii (漢氏稜鯷)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Thryssa hamiltonii(漢氏稜鯷)俗名:漢氏稜鯷、哈氏劍鰶、突鼻仔、含西棲息深度:0 - 30公尺形態特徵:體甚側扁,腹部在腹鰭前後均有一排銳利的稜鱗,腹鰭前16-19個,腹鰭後8-9個,共約23-26個。頭略小,側扁。吻鈍,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大傾斜;上頜骨末端尖但略短,達主鰓蓋骨末緣或僅超出一些;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11-15。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背鰭前方具1小棘,胸、腹鰭具腋鱗。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12軟條;臀鰭長,具34-37分枝之軟條;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具暗灰色帶,側面銀白色;鰓蓋後上角具一黃綠色斑駁。背鰭、胸鰭及尾鰭黃色或淡黃色;腹鰭及臀鰭淡色。棲所生態:沿近海表層魚類,濾食性,以浮游動物為主,輔以多毛類、端腳類。亦常可於河口區發現。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30°N~20°S)海域。西起印度、緬甸、安達曼海,東至臺灣,南至阿拉夫拉海。臺灣主要在西部、南部、北部及澎湖沿海。漁業利用:主要漁法為焚寄網、底拖網及流刺網,全年可產,西部沿海產量較豐,體薄肉少,通常曬成魚乾出售,或製成魚粉作為飼料之原料。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地科氣象_焚風原理(增壓導致增溫)-資源代表圖
web 地科氣象_焚風原理(增壓導致增溫)
趙大維/新北市立五峰國中國中9年級
在密閉壓克力管內置入棉絮或少量衛生紙屑,並灌入新鮮空氣,以活塞鐵桿快速加壓,棉絮或衛生紙屑因增溫而燃燒。
點閱數390
下載數31
修改日期:2011-10-01
蝴蝶破繭而出-資源代表圖
web 蝴蝶破繭而出
劉啟瑞/市立義學國小國小3-4年級
本影片為本校(簡辛如)老師自己拍攝,歡迎非商業及教育使用之!
點閱數152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