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7,322
Scarus rubroviolaceus (紅紫鸚哥魚)-資源代表圖
web Scarus rubroviolaceus (紅紫鸚哥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carus rubroviolaceus(紅紫鸚哥魚)俗名:鈍頭鸚嘴魚、紅鸚哥、紅衣、青衫(雄)、紅海蜇(雌)、紅黑落(雌)、海代(臺東)、紅鮘(雌)(澎湖)、鸚哥(雄)(澎湖)棲息深度:1 - 35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初期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其前額突出,使吻之背側呈陡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0-3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5軟條。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鰭為截形而稍凹,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則為新月形,上下葉十分延長。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背部色澤較深,而腹部較淺些;鱗片之中間位置具1或2條棕色條紋;頭部、胸鰭、腹鰭及尾鰭為紅棕色,背鰭及臀鰭為淺紅棕色,背鰭並有深色之外緣。TP期之體色為藍綠色,背部之鱗片一半為黃色,一半為綠色,胸部為黃綠色,並延伸至尾柄部;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深橄欖色;鰓蓋為橙色,並混有綠色;背鰭為淡橙色,並具藍綠色,外緣色澤較淺;腹鰭為橙色,外緣為藍色;尾鰭為黃綠色,上端及下端為藍綠色,背緣處並有藍色小點呈垂直分佈。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岩礁底質水域,尤其是圓石斜坡,或珊瑚底部。常在較陡峭的礁岸發現它們成群的游動,大的成魚通常在較深處的斜坡上部上。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由東非南至南非的德爾班,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大堡礁的南方。東太平洋:加州灣到加拉巴哥群島。臺灣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均有分布。漁業利用: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均有產,以夏季為盛產。中大體型的食用魚類,相當常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光的傳播-資源代表圖
web 光的傳播
陳萱鴻/縣立彰泰國中國中7-9年級
光的傳播
點閱數45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1-04-23
溫度與溫標-資源代表圖
video 溫度與溫標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高中10-12年級
本單元介紹rn1.何謂溫度rn2.何謂熱平衡rn3.溫標的概念及歷史發展過程rn4.溫標的轉換
觀看次數295
修改日期:2019-12-04
Siphonalia cassidariaeformis (軟帽峨螺)-資源代表圖
web Siphonalia cassidariaeformis (軟帽峨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iphonalia cassidariaeformis(軟帽峨螺)形態特徵:殼為菱形,體層呈梯狀,質厚,螺塔尖銳,體層大。細螺肋和不甚規則的褐色斑,肩部有一瘤列,縫合線明顯。內唇有滑層。殼口寬,內具肋狀皺摺,白色或褐色,近半圓形。水管溝略微彎曲。口蓋小於殼口,角質,橢圓形,具螺旋紋中心靠下方。棲所生態:淺海沙底世界地理分佈:南韓台灣地理分佈:宜蘭縣頭城鎮,台灣沿海,台灣北部,龜山島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5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用電安全-資源代表圖
video 用電安全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中7-9年級
用電安全
觀看次數312
修改日期:2019-12-07
PKd-Ⅴa-5.3_物質波的機率解釋_陳柏均_引導討論WSQ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PKd-Ⅴa-5.3_物質波的機率解釋_陳柏均_引導討論WSQ學習單
高中物理-李榕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PKd-Ⅴa-5.3_物質波的機率解釋_陳柏均_引導討論WSQ學習單
點閱數1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17
Monomitopus pallidus (重齒單趾鼬魚)-資源代表圖
web Monomitopus pallidus (重齒單趾鼬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Monomitopus pallidus(重齒單趾鼬魚)俗名:重齒單趾鼬鳚、鼬魚棲息深度:200 - 600公尺形態特徵: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吻背俯視成截形,中間微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兩頜外列齒大於內外齒。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1-95,臀鰭鰭條數71-76;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1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體色一致為淡色。背、臀及尾鰭具暗緣。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在200-600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菲律賓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一般為底拖網漁法捕獲。屬於常見的魚類,但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Antigonia rubescens (紅菱鯛)-資源代表圖
web Antigonia rubescens (紅菱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ntigonia rubescens(紅菱鯛)俗名:紅菱鯛、菱鯛、紅皮刀棲息深度:182 - 345公尺形態特徵:體呈菱形,體側極度側扁;體高遠超過頭長兩倍以上;體背高呈角形,體腹形同體側;頭背無明顯凹陷。吻略長。口小而幾水平;上頜可伸縮;上下頜具小齒帶;鋤骨和腭骨則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 17-19. 背鰭單一,具VIII-IX硬棘及26-28分枝軟條;臀鰭具III硬棘及25-27分枝軟條;尾鰭截形而微凹;胸鰭軟條13-14;腹鰭I硬棘5分枝軟條。鱗小,圓形或略卵圓形,具小櫛棘。脊椎骨數10+12。體一致呈淡橘紅色。棲所生態:成魚主要棲息於182-345公尺深之海域;稚魚為大洋性。主要以軟體動物及甲榖類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等海域。漁業利用:中小型魚類,常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haetodon burgessi (柏氏蝴蝶魚)-資源代表圖
web Chaetodon burgessi (柏氏蝴蝶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haetodon burgessi(柏氏蝴蝶魚)俗名:波斯灣蝴蝶魚、柏氏蝶棲息深度:40 - 80公尺形態特徵: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體被大型鱗片,菱形,但體後側鱗較小;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軟條18-19;臀鰭硬棘III,軟條15-16。體呈白色,頭及體側具三條黑橫帶:第一條在頭部,具略窄於眼徑之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第二條從第一背鰭硬棘部起點越過胸鰭到腹部後方;第三條從背鰭硬棘部前部延伸至臀鰭的軟條,並向後延伸而含概整個背鰭及體側後半部。腹、尾及臀鰭前半部白色。棲所生態:棲息於柳珊瑚與黑珊瑚豐富的峭壁,棲息深度超過 40 公尺,但是在一些局部地區也被發現於非常水淺的地方。通常成對出現。在水族館生存良好。地理分佈:分市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綠島、菲律賓、婆羅洲的東北方至弗洛勒斯海與波納佩島,以及東加等。漁業利用: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2016-第1單元數到300(4-3)-小二數學(南一)-資源代表圖
配合南一版數學課本國小二年級上學期第1單元數到300
觀看次數362
修改日期: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