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17
Latiaxis mawae (瑪娃花仙螺)-資源代表圖
web Latiaxis mawae (瑪娃花仙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Latiaxis mawae(瑪娃花仙螺)棲所生態:淺海珊瑚礁、岩石底、潮下帶世界地理分佈:海南、印尼台灣地理分佈:台灣海峽南部,台灣東北角,台南,高雄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8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細胞模型-資源代表圖
web 細胞模型
吳曉青/市立土城國中國中7年級
藉由黏土製作細胞模型可使學生寓教於樂,發揮創意,開發潛能.
點閱數877
下載數84
修改日期:2011-11-10
太平山莢蒾-資源代表圖
web 太平山莢蒾
江素蘭/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國小1-6年級
太平山莢蒾為常綠灌木,又稱為狹葉莢蒾,分布於全島中高海拔山區。其植株纖細,小枝上被覆褐色星狀毛;葉子為單葉對生,三出脈明顯,葉片為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葉前端鈍鋸齒緣或全緣;花為總狀花序,生在側枝頂端,花朵為白色;果實為球形核果,成熟時由橙紅色轉為豔紅色。
點閱數1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7-16
南國小薊-資源代表圖
web 南國小薊
孫雲裳/市立江翠國小國小3-6年級
菊科,多年生,葉互生倒披針形,羽狀深裂,頭狀花,頂生,野柳地質公園春夏可見。
點閱數23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1-11-13
化學∕空氣與燃燒∕燃燒需要空氣嗎?-資源代表圖
web 化學∕空氣與燃燒∕燃燒需要空氣嗎?
劉寶元/屏東縣仁愛國小國小5-6年級
本單元透過動畫介紹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動畫來引導學習,進一步探討空氣的性質、成分,並且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引導學生認識燃燒及燃燒的三要素並理解滅火的原理;從學生對氧和二氧化碳的認識,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如何製造氧氣及二氧化碳。實驗設計有「失火了」、「美麗的火焰」、「簡易滅火器」、「放天燈」等實驗,讓學生能將學習與生活經驗連結。
點閱數603
下載數36
修改日期:2013-09-27
拜訪崇德校園-資源代表圖
web 拜訪崇德校園
新北市汐止區崇德國小/市立崇德國小國小5年級
拜訪崇德校園
點閱數414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1-10-03
Dipturus kwangtungensis (廣東長吻鰩)-資源代表圖
web Dipturus kwangtungensis (廣東長吻鰩)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Dipturus kwangtungensis(廣東長吻鰩)俗名:廣東長吻鰩、廣東老板鯆、魴仔棲息深度:20 - 240公尺形態特徵:體盤寬度約為體盤長的1.3倍,約吻長的3.5-4.0倍。吻長為眼直徑及兩眼眶距離的4倍。出水口小於眼睛;嘴到吻端的距離為嘴寬度的2倍。第三鰓裂間距約為第五鰓裂間距的4-5倍。前鼻瓣大,一直向嘴角延伸,鼻瓣後緣呈毛緣狀。嘴大且水平且稍呈波浪狀。牙齒小,排列整齊,約有34-37列。眼睛附近有7-11根刺圍繞,但出水口沒有刺。項棘有2-3根刺;雄魚背部中線有一列刺一直延伸到尾巴,而雌魚除了背部中線有一根較大的刺,其餘在尾部側邊的刺較小。體盤腹面前部有小刺。肩頰骨上的表皮有6-7個分泌黏液的孔。胸鰭側邊角度較圓,腹鰭前部鰭條刻痕很深,且形狀似足。兩背鰭大小相當或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第二背鰭到尾鰭間幾乎相連接,尾鰭下葉消失。體盤背部呈乎棕色,且具有不規則的斑塊。腹部呈灰棕色,腹鰭前部的末梢及洩殖孔周圍呈白色。感覺孔深咖啡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棲所生態:深海底棲生物,深度約292-1025公尺。地理分佈:模式和副模式標本三尾,採自閘坡,存於上海水產學院。漁業利用:偶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5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山櫻-資源代表圖
web 山櫻
陳易立/大鞍國小國小4年級
植物名稱:山櫻科名:薔薇科學名:Prunus campanulata Maxim別名:緋寒櫻原產地:台灣、中國南方、日本、琉球特徵:落葉中喬木,樹幹通直。樹皮暗褐色,有光澤,老時常呈片狀剝落。皮孔顯著,呈水平環狀排列。單葉互生,邊緣有鋸齒;冬天落葉,春天時先開花後長葉;花4-5枚叢生於葉痕上部, 數目很多,滿樹紫紅,鮮艷奪目。 果實為核果,橢圓形,綠色,成熟後轉紅,可食用,為誘鳥食物。用途:觀賞、花茶、裝飾雕刻
點閱數344
下載數73
修改日期:2010-10-13
Neomerinthe procurva (曲背新棘鮋)-資源代表圖
web Neomerinthe procurva (曲背新棘鮋)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Neomerinthe procurva(曲背新棘鮋)俗名:新棘鮋、石狗公、石頭魚棲息深度:20 - 92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大。眼後頂骨部無凹溝。眼眶上部具細長之皮瓣。眶前骨2棘;眶下骨4棘,腹面到瞳孔中央的棘略在後續棘的棘稜之下方;前鰓蓋骨4棘;淚骨具有2強棘。口中大,斜裂,上下頜約略等常;腭骨有齒。體被櫛鱗。背鰭硬棘較粗壯,具XII,背鰭第III棘最長,各棘間之鰭膜缺刻,前半部較深,後半部較淺,軟條9-10;臀鰭硬棘III,軟條5;腹鰭I, 5;胸鰭中大,無游離鰭條,上方具數條分支的鰭條,鰭條19。體及各鰭一致為淺紅色,有時具暗紅色的斑駁散在體側及各鰭上。棲所生態:近海較深水域的底棲魚種,棲息深度可達900公尺以上。生活習性不甚清楚。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臺灣、日本、印尼及澳洲等。臺灣東北部海域有分布。漁業利用: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嫩葉蛛-資源代表圖
web 嫩葉蛛
曾明煌/延平國小國小4年級
Oxytate striatipes
點閱數349
下載數98
修改日期: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