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315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單
蔣賢貴/市立圳堵國小國小4年級
觀察校園水生池中水生生物
點閱數608
下載數42
修改日期:2011-10-20
聽說風都往高溫區吹?真相到底是?【LIS科學史】(佛雷爾 - 氣壓和地球自轉會影響風)-資源代表圖
自由自在的風可以預測嗎?艾德蒙哈雷 曾經說過風會往溫度高的地方吹,但地球上卻出現往寒冷地方吹的大規模風向!?到底風這個傢伙是有自由意識 還是其實真正的幕後操控者另有其人?
觀看次數326
修改日期:2022-03-25
47-4-1-1_光的三原色-資源代表圖
video 47-4-1-1_光的三原色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國中7-9年級
1. 了解色光合成的現象。rn2. 瞭解物體「顏色」的形成,是光選擇性反射的結果。
觀看次數317
修改日期:2019-12-06
蘇東坡遇上伽利略:科學與人文的自然課-資源代表圖
web 蘇東坡遇上伽利略:科學與人文的自然課
劉建德/市立信義國小國小5-6年級
Stellarium、iPAD、觸控電視
點閱數325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21-02-19
Unio douglasiae taiwanicus (石蚌)-資源代表圖
web Unio douglasiae taiwanicus (石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Unio douglasiae taiwanicus(石蚌)俗名:台灣池蚌、斧頭精、崎獨仔形態特徵:殼較小,呈長橢圓形,前端短圓弧而後端長尖形,殼頂偏向前方,殼質十分堅硬。殼皮大多為黃綠色或棕黑褐色。在殼頂區域有不規則的突出彫刻。殼內面為十分亮麗的真珠光澤,鉸齒明顯而發達,主鉸齒與前側鉸齒相連成顯著突出的三角形,而後側鉸齒則十分細長,一直延伸至後閉殼肌痕處。棲所生態:生長在淡水性的池塘、湖泊或河川,大多是潛入砂泥底中。世界地理分佈:台灣特有種台灣地理分佈:台灣全島,台北,高雄縣,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縣東港,花蓮,台南縣,桃園,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台東縣,宜蘭縣,嘉義縣,高雄縣澄清湖,苗栗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3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Inimicus sinensis (中華鬼鮋)-資源代表圖
web Inimicus sinensis (中華鬼鮋)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Inimicus sinensis(中華鬼鮋)俗名:中華鬼鮋、鬼虎魚、貓魚、魚虎、虎魚、石狗公、石頭魚棲息深度:5 - 9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稍側扁。顱骨平扁;前額骨甚長,側面深凹。鰾缺如;幽門盲囊大形。體無鱗;側線孔數15-17。具皮瓣,頭部、軀幹部及背鰭硬棘鰭條上皆有。口中大,口裂幾垂直,下頜弧形上突;兩頜具絨毛狀齒,鋤骨具齒,腭骨則無。吻部長,吻長(snout length)大於眼後區長(postocular length)。背鰭連續,具XVII-XVIII鰭棘,前方三棘分離,第III棘與第IV棘間距較大,自此向後之鰭膜皆深凹而近基底,軟條5-8;臀鰭基底略長而低,具II鰭棘,軟條10;胸鰭寬大,下方有2游離鰭條;腹鰭大,具I硬棘,5軟條,鰭膜與體壁相連;尾鰭圓形。體色高度變異;胸鰭暗褐色,有不明顯的橫斑,內面有20-30個大小不一之淡色斑點。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礁區附近沙泥或石礫底質的海域。具偽裝能力,時常埋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在求偶期期間,會開展胸鰭來展現婚姻色,或是其警告色來驚嚇掠食者。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印度洋到臺灣、菲律賓、印尼、阿拉弗拉海與西澳大利亞。臺灣西南部、北部、南部、澎湖及小琉球有分布。漁業利用:中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Zebina tridentata (三齒麂眼螺)-資源代表圖
web Zebina tridentata (三齒麂眼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Zebina tridentata(三齒麂眼螺)形態特徵:殼形為水滴狀,屬小型貝類,殼呈白色,少部份呈現粉紅色,殼表光滑似玉質。棲所生態:潮間帶岩礁、潮下帶世界地理分佈:紅海、熱帶西太平洋、台灣、西沙、南沙、越南(Quang Ngai、 Ninh Thuan)、阿拉伯東部台灣地理分佈:台北縣三芝,綠島,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小琉球,澎湖,南沙群島,蘭嶼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Saurida gracilis (細蛇鯔)-資源代表圖
web Saurida gracilis (細蛇鯔)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aurida gracilis(細蛇鯔)俗名:細蛇鯔、狗母梭、小蜥魚、海狗母梭(臺東)、狗母(澎湖)、番狗母(澎湖)、汕狗母(澎湖)棲息深度:0 - 135公尺形態特徵:體圓而瘦長,呈長圓柱形,尾柄兩側具稜脊。頭較短。吻尖,吻長明顯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脂性眼瞼發達。口裂大,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頜骨具銳利之小齒;外側腭骨齒一致為2列,內側3或4列以上。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皆被鱗;側線鱗數45-49;背鰭前鱗12-14。單一背鰭,具軟條10-11;有脂鰭;臀鰭與脂鰭相對;胸鰭長,末端延伸至腹鰭基底末端後上方,軟條數一般為13;尾鰭叉形。體背呈灰褐色,腹部為淡色,成魚體側有時會出現9-10個黃褐色之雲狀橫帶斑紋;沿背部亦具4大塊暗色斑。各鰭灰黃色,皆散有斜線排列之斑紋。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或珊瑚礁區外緣的砂地上。屬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杜夕群島,北至日本、臺灣,南至澳洲、羅得豪島及拉帕等。臺灣各地海域均產。漁業利用: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刺網、底拖網或手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細嫩,可惜肉質不多,適可沾粉油炸或切薑片燉煮,味道都不錯。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hrysiptera glauca (灰刻齒雀鯛)-資源代表圖
web Chrysiptera glauca (灰刻齒雀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hrysiptera glauca(灰刻齒雀鯛)俗名:青金翅雀鯛、厚殼仔棲息深度:0 - 3公尺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1-2.3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頰部有鱗3列。體被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9個。鰓耙數21-24。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呈角形,硬棘XIII,軟條12-14;臀鰭硬棘II,軟條12-13;胸鰭鰭條16-18;尾鰭內凹形,上下葉末端呈圓形。稚魚一致呈淡藍色,隨著成長而變成暗藍灰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沿岸碎石區、暴露在潮間帶的礁石平臺及在沙地上堅硬的岩礁區,僅能承受溫和的湧浪; 也被發現有淡水溢流的附近海域。成一小群活動。以底部的藻類為食。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東至萊恩群島及皮特凱恩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各沿岸礁區可見。漁業利用: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terois antennata (觸角簑鮋)-資源代表圖
web Pterois antennata (觸角簑鮋)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terois antennata(觸角簑鮋)俗名:觸角簑鮋、獅子魚、長獅、魔鬼、國公、石狗敢、虎魚、雞公、紅虎、火烘、石頭魚棲息深度:1 - 5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中大,上側位;眼眶略突出於頭背緣;眶上骨皮瓣小或缺如。口中大,斜裂,上下頜等長;下頜無鋸齒狀緣,亦未被細鱗;吻僅具1對短鬚;鼻瓣短。淚骨寬大且方形,外側具數個小棘,上緣具1短小之關節突起。眼眶下具5個眶下骨。眶前骨中部具5輻射狀感覺孔管。前鰓蓋骨2-3棘;鰓蓋骨具1扁棘,棘前無稜。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微小眼前棘與眼後棘各一個;眼間額稜不明顯,無棘。頂骨光滑,左右大致相連;頂稜高且側扁,後端具1短而鈍之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1微小蝶耳棘,有時不明顯;翼耳稜略高突,後端具1棘;後顳稜低平,後端具1棘;肩胛稜斜直,後端具1棘;無脈棘。前額骨高突,吻背後部橫凹,眼間距凹入。背鰭長且大,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鰭膜凹入而近基底,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6至第9硬棘最長,最後2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I,軟條 11-12;臀鰭起始於第10硬棘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後方延伸至背鰭前半部,具硬棘 III,軟條6-7;胸鰭寬長,無鰭條分離,長度超過尾鰭基部,上無鰭條分枝,軟條16-17;腹鰭延長且大,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紅色,具白色細長橫紋;背鰭硬棘紅色,具數條白色斑紋橫列;胸鰭及腹鰭通常為淡紅色或紅褐色,具褐色或藍色圓斑;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皆淡色,軟條散布棕色和白色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臺;也被發現於岸邊到外礁區中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區等。有時會形成小群魚群。棲息深度通常在水淺的區域,但是有報告發現於 80 公尺深處。在大洋性的漂浮階段時,可以移動很長的距離,並且遠離原棲地到亞熱帶區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及南非,東到萊恩島(Line Is.)及匹特開恩島(Pitcairn I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克馬得群島 (Kermadec Is.)及復活島。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漁業利用:中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偶有人食用。在水族商業上具有經濟性。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