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786
Hippocampus spinosissimus (棘海馬)-資源代表圖
web Hippocampus spinosissimus (棘海馬)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Hippocampus spinosissimus(棘海馬)俗名:棘海馬、海馬棲息深度:0 - 70公尺形態特徵:頭部與軀幹部幾成直角,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頂冠中等高,具4-5個長而尖銳之棘,最長棘短於頂冠;體部各稜脊上之結節發育完全呈長而尖銳之棘,但長度短於眼徑。吻部略長,但不及於1/2頭部,約頭長的0.70-0.75倍。骨環11+ 36-37;背鰭鰭條數17-18;胸鰭鰭條數16-17。體色多樣,包括綠褐色或灰褐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具海藻床的礁石區,棲息深度可達70公尺,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斯里蘭卡、臺灣及澳洲等附近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但被做成中藥之藥材。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A4cd2003-04-30 華盛頓公約附錄2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功率-資源代表圖
video 功率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中7-9年級
功率
觀看次數310
修改日期:2019-12-09
Cypraea gracilis (小眼寶螺)-資源代表圖
web Cypraea gracilis (小眼寶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ypraea gracilis(小眼寶螺)形態特徵:殼近橢圓形,較細長。殼表光滑,淡灰色底,密佈黃褐色斑點,中央具2-4個的大褐色斑,在2側具有黑色斑點,腹面白色。殼口前部開口較寬,齒列短,白色。棲所生態:棲息於潮間帶的岩礁區。世界地理分佈:浙江以南沿海、印尼、南韓、越南、阿拉伯東部 (NWG, SEG, GO, Mas, SO)台灣地理分佈:台北縣白沙灣海岸,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台北縣貢寮鄉龍洞,龜山島,花蓮海岸,台北縣石門鄉,台北縣貢寮鄉馬岡,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6.植物的特性與生存策略6_植物的智慧-共生與掠食-資源代表圖
video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6.植物的特性與生存策略6_植物的智慧-共生與掠食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台達文教基金會高中10-12年級
說明植物與其他生物的共生與掠食
觀看次數316
修改日期:2020-07-30
衛星雲圖與天氣變化(認識雲圖)-資源代表圖
ebook 衛星雲圖與天氣變化(認識雲圖)
陳藝珍/台南市安南區海東國小國小6年級
衛星雲圖與天氣變化(認識雲圖)
點閱數509
下載數16
修改日期:2025-07-12
Cypraea stolida (塊斑寶螺)-資源代表圖
web Cypraea stolida (塊斑寶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ypraea stolida(塊斑寶螺)形態特徵:貝殼呈卵圓形,殼背面青灰色,中央部位有一褐色塊斑,四周有時亦有褐色斑,殼厚,殼口齒溝較長且粗棲所生態:棲息於淺海珊瑚礁、淺海世界地理分佈:印尼台灣地理分佈: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花蓮海岸,屏東縣恆春半島,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Naso unicornis (單角鼻魚)-資源代表圖
web Naso unicornis (單角鼻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Naso unicornis(單角鼻魚)俗名:單角鼻魚、剝皮仔、打鐵婆、獨角倒吊、鬼角(臺東)、老牛(澎湖)、掛角狄(澎湖)棲息深度:1 - 18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二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頭小,隨著成長,在眼前方之額部逐漸突出而形成長而鈍圓之角狀突起,其長度與吻長略同,吻背朝後上方傾斜,直到角突處為止。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I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尾鰭截平,上下葉緣延長如絲。體呈藍灰色,腹側則為黃褐色,尾柄上的骨質板為藍黑色。背鰭與臀鰭有數條暗色縱線,並具藍緣。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水道、潟湖、礁岸、礁區斜坡或有拂浪處。幼魚於礁區上方活動,成魚則大多成小群活動。一般在淺水域活動,最大深度可達180公尺左右。繁殖季節時則會成對出現。以粗糙多葉的褐藻類為食,例如馬尾藻。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及拉帕群島。臺灣各地海域以及離島之礁岸區均有記錄。漁業利用: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1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碳足跡教案-資源代表圖
web 碳足跡教案
王振傑/縣立中興國小國小5年級
希望藉由此教案讓學生學會碳足跡的意義
點閱數639
下載數23
修改日期:2010-12-30
Epinephelus areolatus (寶石石斑魚)-資源代表圖
web Epinephelus areolatus (寶石石斑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pinephelus areolatus(寶石石斑魚)俗名:寶石石斑魚、流氓格仔、糯米格仔、石斑、過魚、白尾鱠、珠鱠(澎湖)棲息深度:6 - 30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窄,中央微突。眼較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各有2小圓錐狀齒;上頜外列齒較大,內列齒絨毛狀;下頜齒2列,排列疏鬆;腭骨和鋤骨均具齒。鰓耙數8-10+14-16。前鰓蓋骨後角具2-7個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53;縱列鱗數97-11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截形。頭部、體側及各鰭色淡,散佈著褐色、黃褐色或黃色之斑點,最大斑點約等於瞳孔大小。胸鰭色淡,具暗色班點;尾鰭具白緣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水深6-200公尺處,包括礁石區、礁砂區、海藻區或淺大陸棚區之海域。以魚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斐濟,北至日本,南至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等。臺灣各地有產,尤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漁業利用:常見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全世界年產量可達1,000公噸以上。一般漁法以延繩釣、漁籠、一支釣、魚槍等捕獲,已可人工箱網養殖。清蒸或煮湯皆宜。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北極熊-資源代表圖
web 北極熊
陳佳瓏/金門縣政府教育局國小1-6年級
安瀾國小「極地北極熊」
點閱數687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