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832
地球科學∕月相變化∕月球的坑洞是怎麼來的?-資源代表圖
月相變化的描述內容適合於國民中學學生的需要。學習物件:過完一個月、做一個月相曆、一個月有幾天、哪一天滿月、阿姆斯壯的故事。
點閱數9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3-09-27
地球科學∕礦物-晶亮礦物資源∕珊瑚礁底下的結晶-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球科學∕礦物-晶亮礦物資源∕珊瑚礁底下的結晶
陳彥傑/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國中9年級
本學習單元適合國中三年級學生自我學習,教師亦可在教學中運用此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與評量。
點閱數9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3-09-27
Platybelone argalus platyura (寬尾鶴鱵)-資源代表圖
web Platybelone argalus platyura (寬尾鶴鱵)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latybelone argalus platyura(寬尾鶴鱵)俗名:東非寬尾頜針魚、青旗、學仔、白天青旗棲息深度:0 - 10公尺形態特徵:體略縱扁,截面呈五角形,體寬大於體高;尾柄強度縱扁,尾柄寬為尾柄高之1.9倍,有帶鱗之側隆起稜,此稜延續至尾鰭中央部軟條之半長。兩頜突出如喙,下頜長於上頜;無鋤骨。鰓耙存在,細小,短而尖。體被細鱗,側線沿腹緣縱走,經尾柄隆起稜之下方達尾鰭基底。背鰭與臀鰭對在,前者基底較短;背鰭起點在臀鰭第4-6軟條基底之上方;尾鰭開叉,下葉略長於上葉。體背藍綠色,體側銀白色。本屬於全世界僅Platybelone argalus 一種,但可依地區而分成7亞種(Collette et Parin, 1970)分別為P.a. annobonesis Collette et Parin, 1970 分布於熱帶東大西洋南部之幾內亞灣及聖多美、 P. argalus argalus (Lesueur, 1821)分布於西印度群島及西非、P. a. lovii (Günther, 1866) 分布於熱帶東大西洋北部之葡屬維德角、P.a. platura (Rüppell, 1837)分布於紅海、 亞丁灣及波斯灣、P.a. platyura (Bennett, 1832)分布於熱帶印度-西太平洋區、P. a. pterura (Osburn et Nichols, 1916)分布於熱帶東太平洋及P. a.trachura (Valenciennes, 1846)分布於熱帶大西洋之西部。臺灣產 1亞種。棲所生態:大洋性魚類,通常巡游於島嶼四週之水表層,或礁區上層。性兇猛,以小魚為主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水域,由東非洲至密克羅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等。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東部、綠島及蘭嶼等海域。漁業利用:食用魚,但魚體較小型,產量也不多,不具經濟價值,一般以煎食利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eristedion orientale (東方黃魴鮄)-資源代表圖
web Peristedion orientale (東方黃魴鮄)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eristedion orientale(東方黃魴鮄)俗名:東方黃魴鮄、雞角、角仔魚、飛角(臺東)棲息深度:120 - 5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稍側扁。頭部狹平,邊緣近平直。上下頜均無齒;有六對觸鬚於下頜部位,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吻突尖細,長度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左右吻突各自向外側斜。前額無棘;鰓蓋棘銳利且堅硬;2 個短的後頸棘。肛門前方有三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2-34。背鰭連續,VII-VIII硬棘,20-21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9-20;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為淡棕色並散佈有蠕蟲狀的暗棕色斑紋;胸鰭有2或3列的暗紋;背鰭的硬棘有暗色的邊緣,軟條有2 列暗黑色斑點。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東海、黃海。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南部、西南部及小琉球海域等。漁業利用: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化學∕酸與鹼∕泡泡溫泉-資源代表圖
web 化學∕酸與鹼∕泡泡溫泉
王俊豪/高雄女中國中7年級
本單元以酸的通性與鹼的通性為主軸,探討酸與鹼的定義及操作夢幻魔術杯、自製酸鹼指示劑、泡泡噴泉、蔬果顏色變變變等實驗,以加強學生對酸鹼定義的理解,其中也提及酸鹼的特性與酸鹼中和的基礎概念,讓學生對酸鹼概念更理解,且學習上更有興趣。
點閱數111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3-09-27
向日葵-資源代表圖
web 向日葵
張瓊烽/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植物名。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卵形,夏日開黃色大花,為頭狀花序,花常朝向太陽,子可食,並可榨油。亦稱為「葵花」、「朝陽花」。
點閱數176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1-12-09
化學∕酸與鹼∕酸的通性-資源代表圖
web 化學∕酸與鹼∕酸的通性
王俊豪/高雄女中國中7年級
本單元以酸的通性與鹼的通性為主軸,探討酸與鹼的定義及操作夢幻魔術杯、自製酸鹼指示劑、泡泡噴泉、蔬果顏色變變變等實驗,以加強學生對酸鹼定義的理解,其中也提及酸鹼的特性與酸鹼中和的基礎概念,讓學生對酸鹼概念更理解,且學習上更有興趣。
點閱數195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3-09-27
Engyprosopon longipelvis (長腹鰭短額鮃)-資源代表圖
web Engyprosopon longipelvis (長腹鰭短額鮃)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ngyprosopon longipelvis(長腹鰭短額鮃)俗名:長腹鰭短額鮃、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棲息深度:30 - 154公尺形態特徵:體長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突起。頭大;吻短鈍,雄魚具吻棘。雄魚眼間隔較寬而凹陷,雌魚及小魚較窄。口小;上頜骨稍短,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下方;上頜具二行尖銳錐狀齒,下頜具一行;腭骨無齒。鰓耙尖長形,有小刺,第一鰓弓之鰓耙數0+6-7。眼側被中大弱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37-42。背鰭正常,具軟條數79-83;臀鰭正常,具軟條數60-64;左右腹鰭不對稱,雄魚之左腹鰭長於頭長;胸鰭短於頭長;尾鰭尖圓形。體灰褐色,體側無暗色點或環紋散在,背及臀鰭皆具黑點,腹鰭具黑斑;尾鰭無一對大形黑斑;盲側乳白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或石礫底質床上,白天不太活動,靜靜地平貼在砂泥底床上,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物。多變的體色能融入周遭景物,藉以欺敵。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日本。臺灣產於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體型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魚酥或以下雜魚般利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Gephyroberyx darwinii (達氏橋燧鯛)-資源代表圖
web Gephyroberyx darwinii (達氏橋燧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Gephyroberyx darwinii(達氏橋燧鯛)俗名:達氏橋棘鯛、燧鯛、燄孔、厚殼、大目孔棲息深度:9 - 1210公尺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呈卵圓形。頭大而高,具大型的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眼大;眼眶下緣及後緣具若干條長短不一的骨脊。口前位,斜裂,上頜骨末端達眼後緣下方,下頜骨略突出,在縫合處具一小突起;上下頜細小,絨毛狀;鋤骨及腭骨具齒。鰓耙細長,鰓耙數19-22。鰓蓋骨後緣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下緣具另一強棘。體被小櫛鱗,頭部無鱗;側線約略平直,鱗片較體側其他部份鱗片稍大,其上有一棘凸;腹鰭與臀鰭間之腹中線上具9-16個稜鱗。肛門緊接於臀鰭起點之前。背鰭單一,具缺刻,硬棘數VIII ,其中第IV棘最長,軟條數 13-14,皆較硬棘長;臀鰭第一硬棘很小,具III +11鰭條;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灰褐色,口腔及鰓腔黑色。各鰭淡色。以前所記載之橋燧鯛(Gephyroberyx japonic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陡坡區200公尺深以上水域的深海底層魚類,通常出現在硬質底層處,一般棲息深度在200-500間,幼魚則常出現於沿岸。以小蝦及魚類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南部及東沙海域。漁業利用:可利用底拖網捕獲,在中東大西洋常被利用於魚粉或魚油,臺灣產量少且魚體小,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yprinus carpio carpio (鯉)-資源代表圖
web Cyprinus carpio carpio (鯉)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yprinus carpio carpio(鯉)俗名:西鯉、鮘仔、在來鯉、財神魚棲息深度:0 - 2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肥厚而略呈紡綞形,背部略隆起,腹緣呈淺弧形。頭中大,頭頂寬聞。吻鈍圓,上頜包著下頜。口略小,下位,斜裂,呈圓弧形。咽頭齒3列,齒式3.1.1-1.1.3。鬚兩對,吻鬚較短,頜鬚較長。鰓耙短而呈三角形,鰓耙數19-24。體被圓鱗,側線完全,略為弧形,側線鱗數31-36。背鰭硬棘 III,分枝軟條 16-20;臀鰭 硬棘III,分枝軟條5;尾鰭叉形。背鰭與臀鰭第III條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部暗灰色或黃褐色,側面略帶黃綠色,腹面淺灰色或銀白色。背鰭和尾鰭基部微黑色;胸鰭和腹鰭微金黃色。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適應性強,多棲息於水域中下層,而以富營養水域底泥砂質靜水域為主,較少棲息於流水域中。有集體群游習性。為雜食性魚類,以小型無脊椎動物與底棲動物為主。地理分佈:原分布於歐亞大陸,目前已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臺灣各河川中下游與池塘皆有分布。漁業利用:大眾化之食用魚,紅燒與糖醋均適宜。IUCN 瀕危狀態:Not Applicable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