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古的科學道館-原住民的小米生活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原住民的小米生活文化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小米文化道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古老而深遠,他們將小米視為一種神聖的作物,不僅是收穫祭典上的聖物,更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小米象徵財富,像是布農族人曬小米的時候,小米曬得越多,越能顯是家族的富有。小米是早期原住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主食,雖然是主食,但卻不是經常能夠吃到,小米對原住民族而言,是一種上天賜與的珍饈,不能用金錢衡量。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認識原住民的小米生活文化吧!
點閱數23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燈籠工藝-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燈籠工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燈籠為中國傳統燈具之一,其使用歷史悠久且廣泛,早期多作為實用照明工具,隨佛教東傳而漸受重視,並逐漸演變為富含文化與藝術內涵的裝飾物。南北朝時代已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至明清時期,燈籠種類繁多、應用廣泛,遍布於官方及平民建築中,並與歲時節慶、人生禮俗等傳統文化活動密不可分。在年節、迎神賽會、宗教祭典中,燈籠扮演著溝通神人、表徵祈福的象徵角色。即使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社會變遷,燈籠的懸掛、遊行活動,以及花燈的製作展覽、競賽等,依然在各地持續舉行,尤其宮廟、宗祠仍常見懸掛各式傳統燈籠。燈籠製作工藝源遠流長,講求技藝傳承與手工精緻。其常見型制可分為桶形、蛋形、柑形、鼓形等類型。製作過程融合竹編、裱褙、書法、彩繪等多種傳統工藝,步驟包括選材、燈架組裝、糊紙或裱布、表面漿化與彩繪裝飾等,每一環節皆需細緻手工與美感判斷。部分地區更發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燈籠樣式,如可開合的傘式燈籠即為福州式流派代表,兼具實用與藝術性。
點閱數7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瑞穗數位機會中心 (簡稱瑞穗DOC)受邀參與2017年7月8號,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梧繞部落所辦理的農村割稻體驗活動,所使用傳統器具─吊曬米所用「稻架」及腳踏式脫殼機,覺得好奇、有趣,在余村長向民眾說明,才明白一般人僅了解鶴岡地區的農特產─文旦,卻不知稻米同樣也是鶴岡地區的特產,及部落所處的困境─多數是老人與小孩。引起瑞穗DOC的好奇,想藉由影片向大家介紹梧繞部落傳統的曬米器具─「稻架」,因剛割下稻米會再熟成,增加稻榖裡的胺基酸、糖分,使稻米口感更好,「稻架」功能為稻桿上的營養流回稻米,讓稻米更好吃,用來餵養部落並凝聚族人,增進梧繞部落的認同,最後以「稻架」的意象到內心期待部落能有更多就業的機會,讓在流浪在外地工作的青年能返回部落,把自身能力回饋到部落裡。
點閱數24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3-4年級
基隆市西岸地區,涵蓋中山區牛稠港至白米甕砲台,聚落依地形自然生長,是基隆歷史發展與生活記憶的重要場域。自清代以來,西岸即為天然灣澳、漁業與軍事活動交織的空間。日治時期更因築港工程與港防建設的推動,使西岸迅速轉型為殖民現代化計畫的核心地帶,仙洞成為官署宿舍聚落,高遠新村、仙洞町等亦反映不同時期政治與社會機能的集成。隨戰後國府接收,西岸逐漸轉變為工業輸出門戶及碼頭工人聚居區,太白庄一帶發展出以小香港為名的港口繁華生活景象。碼頭苦力、外省軍人、工人與船員共同塑造出一個多元、混合的社會面貌,酒吧、商店、宿舍與宗教場所交錯並存,呈現高度生活密度與在地文化厚度。今日,西岸雖仍保有部分歷史建築與聚落肌理,卻也面臨貨櫃港發展、交通需求與觀光商業化衝擊下的空間重構挑戰。透過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西岸將有機會重構文化地景。
點閱數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地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重返太魯閣自然懷抱-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重返太魯閣自然懷抱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3-4年級
太魯閣峽谷為台灣地理奇觀,地處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因地殼快速抬升與立霧溪急速下切,形成峽谷、斷崖與深谷等壯麗地貌。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本區雨量豐沛,地質脆弱,頻繁出現地震、崩塌與落石災害,形成高風險的自然環境。0403花蓮地震後,旅遊安全受到關注。專家建議以生態防減災方式降低災害風險,強化對邊坡敏感區的管理與監測,並透過規劃安全路線與分區引導遊憩活動,減少人為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太魯閣的地理條件展現了自然力量與地景演化的動態過程,也提供人地關係研究與永續旅遊規劃的實例,未來須在風險意識下建立與自然共處的調適模式。
點閱數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發源於蘭陽平原,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本地歌仔」正是歌仔戲的前身,也是歌仔戲最原始的雛形,在臺灣表演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所謂「本地歌仔」的「本地」意指宜蘭當地;「歌仔」則是「歌謠」之意。本地歌仔就是源自宜蘭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地區,形成之初祇有〈山伯英臺〉、〈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四大齣,且由業餘子弟所組成,當時農村青年在閒暇之餘,在廟埕、樹下表演自娛娛人,後來在廟會中跟隨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邊走邊演,這種陣頭形式演出,稱為「歌仔陣」。因採「落地掃」形式演出且無戲服,也無水袖,並大量援用車鼓戲的曲調、動作以及妝扮,因此其表演形式與車鼓戲有許多相似之處。本地歌仔的表演雖然簡單、樸素,但卻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形成於民間,代表庶民的音樂、舞蹈,呈現基層的常民藝術。由於本地歌仔保存臺灣唯一本土劇種的形式,且隨藝師凋零有瀕臨失傳的危機,文化部於102年指定宜蘭本地歌仔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壯三新涼樂團。
點閱數2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朱丁順)-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朱丁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恆春半島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地形,再加上其狹長型的半島邊陲地帶,使它與外界的往來不易,地域性民歌的性格易形強烈,因此一提起臺灣福佬民歌,恆春民謠可說是最具獨特性,「恆春民謠」幾乎成了臺灣福佬民歌的代名詞。惟此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其即興表演的風格不易傳承,且受環境社會變遷影響,傳唱的人日益稀少,有瀕臨失傳的危機。
點閱數2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點閱數2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細木作工藝自明清時期傳入發展至今,其技法、式樣、紋飾充分反映臺灣信仰習俗與生活歷史脈絡與時代、社會變遷,富含文化生命力與地方特色,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生活工藝。
點閱數2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