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44
宗祠與家廟-資源代表圖
web 宗祠與家廟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人數最多的則是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的閩南漢人,再加上來自閩粵的客家人,組成臺灣早期移民。移民們為了凝聚同族的力量,也會興修宗祠或是家廟。現在的我們則透過公媽牌、族譜、家廟或是宗祠的蛛絲馬跡,來了解先民們來臺灣的故事。
點閱數29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劃番界-土牛界溝-資源代表圖
web 劃番界-土牛界溝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政府統治臺灣是採取「漢番隔離」的政策,漢人一律不准進入番地,更不用說是開墾了。除了立碑出示禁令為界之外,更在地表將土挖出成溝,並將挖出的土,堆在溝旁,形成一條人工界線。由於土堆起來的樣子,看起來像牛蹲坐姿勢時隆起的背,所以被稱為土牛,挖出來的溝,就稱「土牛溝」。
點閱數482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夏朝建立與華夏諸部-資源代表圖
web 夏朝建立與華夏諸部
曾慧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夏代建立,第一個王朝出現,王權大有發展,從此便以「夏」的稱號為中心而摶擬,如「區夏」、「華夏」,不一而足。許慎《說文解字》稱:「夏,中國之人也」,若從夏民族有較高的文化程度這一點來考察,或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孔穎達《五經正義》提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所以「華夏」之名,意即衣冠華美的大國。蠻夷戎狄,並不在於他們東南西北的方位,而是文化水準較低,與華夏不同特徵之一,即未著衣冠。所以,衣冠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區別夷夏的明顯標記。或許夏代即已具備了以衣冠為特徵的較高文化,為其他落後的部族所不及,直到春秋時代,戎狄被髮左衽,與華夏衣冠不同,成為鮮明的對比。
點閱數24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族譜的編修-資源代表圖
web 族譜的編修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漢人有修族譜的傳統,族譜除了記載家族譜系之外,更會詳細記載著家族中的故事。先民們渡海來臺時,大多數人未帶族譜,等到生活較安定後,有些人會回到家鄉抄譜,或是自行撰譜。所以我們看到的祖譜,有些會追溯到原鄉,有些則從來臺的第一代開始記載,情況不一。
點閱數55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1
臺灣文化的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文化的結構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77年,政府推動十二項建設,其中包含文化建設,計劃輔導地方文化中心轉型。訓練專業人員,評鑑地方文化中心,發展地方文化特色。依據地方產業、人文、歷史、傳統等特性,找尋各縣市獨特的文化重點,藉此吸引民眾前來觀光,繁榮地方經濟。中央推動的重大建設有遷建中央圖書館,改成國家圖書館。籌建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隨著政治上逐漸解禁,部份戒嚴時期之下難以發表的鄉土文學創作,得以出土,與世人見面。解嚴以後的鄉土文學創作,關懷及對象隨著增廣,主題不僅限於下層百姓的貧苦與生活。更展示臺灣人的生命力及生活環境,舉凡:社會、語言、風俗、文化、歷史等都是鄉土文學寫作的動力及來源。鄉土文化,以及古蹟資產受到人為的破壞日甚。有鑑於此,政府倡導臺灣文物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如:古蹟鑑定及修復,舉辦資產維護研討會,出版文化資產叢書,宣導愛惜資產,設置傳統藝術中心,民俗技藝園區,山地文化園區,更重視舊有技藝的傳承等。搶救臺灣碩果僅存的建築,傳習特有的文化,並且傳之後世。隨著教育改革的開展,國民教育的教材朝多元化邁進,教學內容有顯著增加及翻新。內容強調臺灣人為本位,建構臺灣的主體性。透過鄉土教材的編撰及閱讀,教導臺灣學生認識臺灣,學習各族的母語,明瞭臺灣的歷史,觀察臺灣的地理。由鄉土教材中進而發揮愛鄉、愛人等精神。
點閱數61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拱樂社的盛況-資源代表圖
web 拱樂社的盛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7年,陳澄三在雲林麥寮成立「拱樂社」歌仔戲劇團,且專走內臺路線經營,由於演員實力堅強,所以口碑相當好,場場賣座。西元1952年,「拱樂社」的幾名要角,以「錦玉己」為首相偕出走,另組「錦玉己劇團」,這種打擊重挫陳澄三,但是他馬上決定開始採用劇本創作,請「陳守敬」為劇團編寫劇本。演員只要依劇本排演,死背臺詞,即可上臺。由於資深演員離去,劇團只剩下年輕女演員居多,所以陳澄三便打出「少女歌劇團」的招牌,作為號召。西元1956年,陳澄三更嘗試拍攝電影歌仔戲,當電影事業暫告一段落後,便以拍電影的經驗,籌設錄音團,每一齣戲都先以錄音方式錄製完成,演員只要對嘴即可演出,所以「拱樂社」得以大量增設錄音分團,增加收益。西元1966年,陳澄三為提升歌仔戲演員知識素質,有意創辦「私立拱樂戲劇職業學校」,但是向主管機關申請時,卻以「校地面積不足」被駁回,所以只好成立「拱樂社戲劇補習學校」,招收國中畢業未滿16歲的少女,這些少女入學前必須先經過考試測驗,考試通過後,修業6個月期間免繳學費,且校方免費提供制服、伙食、住宿,結業後分發到劇團服務三年,這三年皆可領取薪資。西元1969年,中視開播,陳澄三將補習班轉型為「拱樂社電視歌劇演員訓練班」,招收未滿16歲國中畢業的少女,分普通班與星期日班兩種,普通班每週二、四、六、日晚上從七點上課到九點:星期日班要上八小時的課,學生要繳交學費,半年二十九週九百五十元。結業後,可參加「拱樂社」在電視螢光幕的表演。 但是陳澄三所創辦的戲劇學校並未成功因為西元1960年以後,臺灣的經濟環境改變,農業人口紛紛轉向製造業,加上1960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願意入歌仔戲團的少女不多,未升學的青少年可選擇的職業種類增加,不一定要加入辛苦且易受歧視的歌仔戲團當演員。再加上陳澄三的戲劇學校無法給予學生高職學歷文憑,因此只好結束營運。1970年代,視聽媒體娛樂的增加,更衝擊到歌仔戲的生存,陳澄三也在西元1974年結束「拱樂社」的演出,「拱樂社」的結束也象徵著歌仔戲從商業劇場全盤退出。
點閱數36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歌仔戲剛開始進入城市發展,並未成為主流,當時還有亂彈戲、九甲戲等職業戲班受到民眾喜愛,所以歌仔戲也受到四平戲、亂彈戲、福州戲、上海正音戲、九甲戲、梨園戲等戲劇影響,吸收這些戲劇的身段、行頭、劇目、音樂曲調、舞台裝置等,而快速成長。此時期的歌仔戲演出以野臺為主,與廟宇祭祀結合。在音樂曲調方面,吸收民歌【留傘調】、【送歌調】、【青春調】;此外還有吸收自「亂彈戲」的【梆子腔】、【陰調】等;「梨園戲」的【牽君手上】、「九甲戲」的曲調如【緊疊仔】、【慢頭】等,使歌仔戲演出更為精采。歌仔戲收到京班與福州班的影響頗大,開始學習增設舞台佈景,例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需要四天或七天演完的劇情,更進而從京班延聘演員來團指導排戲,增加武戲。走向職業化的歌仔戲,演員來源多半是貧苦人家的小孩,父母將小孩送到戲班學戲,且要跟戲班訂契約,講明學戲年限與身價銀錢,小孩除學得一技之長外,也可從戲班領取津貼。此外,演員的子女也可能進入戲班學戲,因為在戲班的耳濡目染下,這些演員後代也會成為新生力軍。由於演員的知識水準大都不高,不認識字的居多,所以並沒有所謂劇本,演出前戲班排戲都是請戲先生說戲,戲先生說戲只有十多分鐘,簡單分配腳色及介紹故事情節後,演員上臺必須演出二、三小時的戲劇內容,臺詞、唱詞都要自己想,要常常臨機應變,否則容易出差錯。因此舞台上的即興演出頗多,考驗演員們的演技。
點閱數1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前身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於1994年,在1997年與「國立國光戲劇學校」合併升格為專科學校。歌仔戲科曾經聘請的師資有,廖瓊枝、陳美雲、唐美雲、王金櫻、許秀年、呂雪鳳等歌仔戲界的資深藝人擔任;在樂器文武場方面,則聘請有柯銘峰、劉文亮等老師。課程內容教授,國中部課程有:戲曲教唱、身段練習、基本功夫、識譜聽音、歌仔戲語文、容裝臉譜、排練演出;高中部課程有:發聲訓練、臺灣戲劇史、歌仔戲語文、戲曲觀摩討論、劇藝分科、劇藝舞蹈、角色分析、舞台管理、藝術導論等。國中階段課程為歌仔戲的基礎,高中階段不僅內容加深,且加入劇場觀念,分析角色及劇場分工。對於戲曲的唱腔、身段、韻白、劇本,學生們都必須涉獵。歌仔戲科學生每年都會舉行畢業公演,且為推廣歌仔戲,更深入到社區學校、廟會、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等地演出,且遠赴美國、日本公演,進行文化交流。所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的歌仔戲科,讓歌仔戲透過學校體系能夠繼續傳承。歌仔戲仍受部份民眾喜愛,如臺北社區大學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結業時公演《陳三五娘》、《山伯英臺》成果豐碩;某些歌仔戲班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招收有興趣學戲的學員,由劇團的演員直接擔任老師指導學員。
點閱數42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舊教育逐漸式微-資源代表圖
web 舊教育逐漸式微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清一代,科舉取士仍是最主要取材方式。有志於仕途者無不熟讀經書,以科考成功為職志。私塾教育乃成為清代教育的代表。清代臺灣的教育機關,有下列數種:(一)儒學。儒學係地方政府官辦之學校。(二)書院。書院訂有學堂規程,由地方官管理。(三)義學。義學也稱義塾,專為家貧而無法就學者設立。(四)社學。興辦社學,教育偏遠地方的學童。(五)民學。民學為私塾,通稱書房。書房也可稱為學堂或書館,純粹由私人興學,目的使學童獲得讀書識字的能力;同時為將來的科舉取士預作準備。隨著臺灣割讓給日本,科舉制度在臺灣宣告終止。日人鑑於傳統書房頗具歷史,由來已久,故因勢利導,尊重舊慣,並未將書房一舉剷除,鼓勵書房轉型,制訂規則,管理書房。1898年,據日人調查,全臺書房計1707所。總督府頒訂『書房義塾規程』,將書房納入教育體制下有效管理。規定書房應加設日語、算術,試圖使書房成為公學校教育的輔助機關。然而,多數的書房,仍固守舊態,不願積極改革,故最初數年臺人子弟進入書房學習的人數仍遠高於公學校。1919年以前,公學校擴充甚慢,入學率偏低,書房扮演協助學校教育的角色。1904年以後,公學校學生數開始超越書房,成為主要的初等教育設施。1919年起,臺灣總督府致力於增設公學校,傳統書房的價值大幅降低。加上總督府限制書房的成立及經營方向等,造成書房教育日漸式微。1943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義務教育,正式廢止書房。
點閱數43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大學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大學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總督府考慮臺灣的現況及環境,故教育成立的目的具有特殊性及實用性。臺灣地處熱帶,是南方學術研究最便利之位置,加以臺灣鄰近華南、南洋,成為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跳板及前哨基地。在臺設立高等學府,能利用自然及人文得天獨厚的條件,展示文明先進國家的實力,也是總督府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業績。臺灣總督府考量到多數臺人期望在臺就能接受高等教育,毋須再前往各地遊學。再者,權衡東亞等各地區均有大學之設立,唯獨臺灣沒有,實在是一缺憾。當時現有的教育體制,已無法滿足臺人對高深知識的需求,惟有在臺創設大學,提供臺人子弟一條升學管道,繼續教育菁英,塑造更多的佼佼者,造就更多的頂尖人才。1928年,總督府公布臺北帝國大學官制,創設臺北帝國大學。該校初設文政及理農兩學部,下轄各科系;之後陸續增加醫學部、工學部及商學部等系所。總督府當人聘任的師資,皆是日本國內的一流之選,如小田俊郎、村上直次郎等,可見總督府對臺北帝國大學之重視。臺北帝國大學的學術研究,配合總督府的南進政策,研究「南支」及南洋方面,包含熱帶醫學,熱帶農業,南洋語言學等,先後設立十一個研究所,更設立多個特殊的學術研究機構。該校師生結構教授比學生多,全力發展研究,添購圖書,儀器等。1945年當戰爭結束時,該校已成為頗具規模的綜合型大學。
點閱數3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