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6
穆罕默德後繼者-哈里發時代-資源代表圖
web 穆罕默德後繼者-哈里發時代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哈里發(khali─fah、caliph)意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哈里發除不能宣佈啟示外,但宗教和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哈里發因此成為伊斯蘭政權最高統治者的專門稱號。西元632年穆罕默德歸真之後,由穆斯林公社依次選出阿布?伯克爾(Abu Bakr)、歐麥爾(Umar)、奧斯曼(Uthman)、阿里(Ali)四人作為哈里發,他們掌權長達三十年之久。穆罕默德死後,不願繼續為了進入麥加而繳稅的阿拉伯各氏族部落的起身反抗,麥加貴族也宣稱已有人受神啟,不願服從哈里發阿布?伯克爾的領導,所以阿布?伯克爾兩年任期內(西元632~634)主要是全力平復這些叛亂。第二任哈里發時期之後,便不斷向外擴張,不只鞏固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地位,並向半島以外更的地區發展,伊斯蘭教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四大哈里發時期」。
點閱數46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古埃及人的食物-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人的食物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尼羅河河谷地帶,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腹部粗圓可用來盛液體的容器,學者考證是用來裝葡萄酒的或油的陶罐。埃及的陰間之神?西里斯(Osiris),同時也是葡萄藤(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可見葡萄酒在埃及受到歡迎。啤酒是埃及最受歡迎的飲料。製作時將發芽的大麥做成麵包,將麵包丟入陶缸中與空氣中的酵母菌發酵,就是原始的啤酒了,不過在喝之前,裡面的雜質需要過濾出來。啤酒可以當作工人的工資,在法老的金字塔中曾被發現。
點閱數607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6
神啟與傳教經過-資源代表圖
web 神啟與傳教經過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穆罕默德長年奔波於經商途中,受當時流行於阿拉伯半島上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思想的影響,一神思想在他心中慢慢萌芽。穆罕默德在婚後,常常到麥加北方希拉(Hira)山上一個小洞哩,數日不進食,沉思冥想。據傳在他四十一歲這一年(西元六一○),九月(拉瑪丹月)十七日這一天,如同往日,他正在山洞中修行時,突然受到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的「啟示」,這個聲音對他說:「吟誦!」,一連催促了三次,接著又說:「你奉造物主之名念!他以血塊造人,你念吧!慈憫的主以筆教人,教人以其所不知道的。」當穆罕默德受到神啟返家後,把這一切告訴他的妻子赫蒂徹和她堂兄韋爾格,他們都相信他受到阿拉召喚,並支持鼓勵他宣教。赫蒂徹成為穆罕默德接受天啟後的第一位皈依者。最初穆罕默德只到他的親朋好友家中秘密傳教。直至三年之後才公開傳教,宣揚末日審判、死後復活、禁止偶像崇拜,並提出行善濟貧者入天堂,作惡者進火獄等教義。隨著信徒越來越多,穆罕默德宣揚的教義,已經衝擊到麥加古來氏貴族及偶像崇拜者的經濟利益,為此穆罕默德還曾在街上受到公然嘲諷及威脅。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信徒,趁著無月的夜晚逃出麥加,歷經十天,安然抵位於麥加北方300多公里的綠洲雅斯里布(Yathrib),此稱為「希吉拉」(Hegira),有「遷徙」、「出走」之意,西元622年也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綠洲雅斯里布後來成為世界聞名的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麥地那當地受猶太人影響,早有一神教的思想基礎,而在歷史上他們對麥加具有敵對的態度,這些因素促成了他們接受穆罕默德的新宗教。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確立宗教首領的地位,也成為政治首領。他開始建立武裝組織,確立各種制度和律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穆斯林公社,打破固有傳統氏族血緣關係、部族關係和宗主關係的約束,組成了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聯盟組織。遷往麥地那後,穆斯林不斷與麥加的貴族和麥地那的猶太教爭戰,這一連串的「聖戰」確立了伊斯蘭教和一神阿拉信仰。西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領萬人部隊佔領麥加,麥加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承認了穆罕默德的權威。穆罕默德走到麥加的克爾白神殿,觸摸黑石,並按規定繞行七周,命人摧毀偶像,此處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穆罕默德返回麥地那後,身體日漸虛弱,於西元632年辭世。
點閱數48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永明延壽大師-資源代表圖
web 永明延壽大師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延壽大師(西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其佛學思想主張結合禪宗「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與淨土宗「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並且力主會通諸宗教義。他的主張對中國佛教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點閱數4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皇帝菩薩梁武帝-資源代表圖
web 皇帝菩薩梁武帝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梁武帝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早年勤政愛民,晚年則虔誠信佛,甚至數次入寺出家,並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並要求全國老百姓仿效。虔誠信佛使梁武帝無法專心朝政,國勢也因此日漸衰弱。
點閱數3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宗教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戰爭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宗教改革期間,新舊教徒尚不知寬容,常藉異端之名,彼此迫害,再加上各國間複雜的政治關係與利益的糾葛,致使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間戰爭不斷,這些戰爭也常披著宗教的色彩。例如:西班牙為了保護其與美洲之間的貿易獨立地位,派遣「無敵艦隊」征英,便是以捍衛舊教,討伐新教為名。最慘烈的一場宗教戰爭莫過於「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一開始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新、舊教爭執,起因於神聖羅帝國皇帝鎮壓境內的新教徒,激起波希米亞(Bohemian)新教徒的叛變,並意圖尋求獨立。後來丹麥、瑞典、法國等也都因為各自的利益而加入了戰團,最後竟演變成全歐洲的大戰爭。 西元1618年,信仰新教的波希米亞人民發動叛變之後,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Ⅱ,1619—1637)迅速派兵鎮壓,事後並迫害新教徒,下令廢止一切宗教自由。波希米亞戰爭的結果,讓英國、荷蘭、瑞典、丹麥等新教國家感到震驚,擔心舊教的勢力會因此而壯大,有意派兵干涉。丹麥在英國的支持下,在1625年派出六萬大軍,進軍神聖羅馬帝國。表面上,丹麥是同情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徒,實際上,爭取新領土才是丹麥出兵的主因。波希米亞貴族出身的華倫斯坦(Wallenstein)意識到這是一個攸關國家存亡的戰爭,乃自費招募軍隊,力阻丹麥侵略國土。1629年,兩軍講和,簽訂了「律貝克和約」(Peace of Lubeck)。戰事至此,舊教徒占盡上風,斐迪南二世趁勝追擊,頒佈一項法令:要求新教徒歸還在西元1552年之後所取得的教領地及教產。丹麥失敗後,西元1630年,因為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勢力進出波羅的海同樣感到不安的瑞典,也組織了一支新教軍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素有「北歐雄獅」之稱的瑞典國王哥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是位軍事天才,他以「步兵五列,騎兵四列」的新戰法大敗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正當戰事順利推進之際,阿道夫卻慘遭大砲擊斃,瑞典軍情告急。為了支援友邦,原本在幕後支持的法國也派兵加入戰局。 法國雖然是典型的舊教國家,卻因為想要削弱鄰國—神聖羅馬帝國,進而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而一直默默地支持新教國家。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強大的盟邦是西班牙,因為兩個國家的皇帝同為哈布斯堡家族成員,但西班牙本身的麻煩不少,征英之役失敗後,還得應付國內接連獨立的葡萄牙和荷蘭;雪上加霜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又在西元1637年駕崩,而且境內的新教徒早已明白這場戰爭是針對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而來,因而紛紛宣佈中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舊教軍隊只能苦撐應變。 其實早從1644年以來,參戰各國的代表便在西發里亞地方開始討論如何結束這場大戰。談判內容主要是由法國主導,談判期間,打打談談,一直到1648年才正式簽訂「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和約中最重要的意義是承認新、舊教同獲平等地位。
點閱數37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天津教案-資源代表圖
web 天津教案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天津教案發生於1870(同治9年),牽連許多國家,傷害規模空前,引起各國嚴重的關切,幾乎釀成戰爭。受害者有天主教堂教士修女多人,及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法國與俄國商人。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天津市民懷疑天主堂,認為他們迷拐孩童、挖眼剖心,用以製藥,乃包圍天主堂。豐大業前往交涉,對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大肆咆哮,鳴槍示威,隨後又槍傷天津知縣劉傑的隨從,遂被氣憤的民眾毆斃。民眾更憤而焚毀天主教仁慈堂,死傷達20餘人。天津教案發生之後,清廷派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往處理。根據曾國藩的調查,天主教仁慈堂內男女幼童一百五十餘人,是由家屬送至教堂養育,並非拐騙而來,且當時天津城也無兒童遺失的報案,被教堂掩埋的嬰屍,也都有心有眼,教士拐買兒童、剖心挖眼之說,應是謠傳。曾國藩力辯對洋人的不實謠言,並查緝兇犯,嚴禁滋事,將天津知府、知縣撤職。於是朝野內外皆認為其偏護洋人。朝廷囑曾國藩勿失民心,將曾國藩調為兩江總督,以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接辦調查。最後清廷賠償死者家屬四十六萬兩,並派崇厚前往法國致歉,流放府縣官員,並處死、杖罰、流放參與教案的天津民?數十人,天津教案才告了結。天津教案最後雖能和平落幕,但總理衙門意識到教案頻傳及其後果嚴重,乃擬定了「教務章程」八條,希望能對傳教士有所約束,以調和民教之間的衝突。但英、美、法均不同意,教案仍然頻傳不止,甚且愈演愈烈,最後爆發義和團全面性的非理性反教運動。
點閱數2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中東的複雜性-資源代表圖
web 中東的複雜性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該處一直充滿宗教、種族、領土和政治等紛爭。中東地區乃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的歸屬更是各國兵戎相見的原因。中東包括伊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及庫德族等,是個多種族的社會,而阿拉伯國家間又有很複雜的政治歧視,領土間的爭執更是層出不窮。然而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更為了中東動亂的根源。
點閱數359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6
法顯-資源代表圖
web 法顯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法顯,(399?416)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以六十歲高齡,結伴十人同行,徒步經西域和中亞十國抵達天竺(印度)求法。
點閱數50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資源代表圖
web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尼羅河上游季節雨會造成尼羅河谷的氾濫,6-9月是河水氾濫的季節,10-1月是退水季,2-5月是乾旱季,農業活動則受到河水漲退的影響。最早的灌溉活動即靠尼羅河每年的洪水淹沒兩岸農田形成的肥沃土地。 亞斯文水壩(Aswan High Dam) 在1961年至1971年期間完成,壩頂高約111公尺、長約3830公尺,興建後使埃及大部分耕地得到常年性灌溉。但是也出現了土壤的鹽鹹化和排水問題。
點閱數35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