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母系社會與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母系社會與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阿美族的社會多採群居。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著名的母系社會,女人在族裡的地位崇高,享有財產家屋的繼承權,在婚姻的關係中,也由女方採取主動追求的角色,一般在豐年祭上,透過歌舞,由女方向意中人傳達情意。阿美族婚姻採用招贅制度,女子不但在社會組織中舉足輕重,也有自己的守護神-月亮,阿美族女子祭拜月亮,祈求受孕,所生的子女都跟著母親氏族,因此形成早期阿美族社會「重女輕男」的觀念。除了子女從母姓外,財產以及特殊的祭祀權也都是母女相承的,但近年來,隨著工商社會的變遷,這項傳統也逐漸的瓦解。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釵h女子的青睞。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點閱數41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就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物來看,自強運動倡導者已是觀念最為前進的一群,但實際上他們對於西方的認識極為淺薄有限,甚至誤解。由於當時中國只有少數沿海口岸與西方有所接觸,廣大的內陸地區仍然侷限於傳統的思想觀念,再加上朝廷守舊派官員居多數,自強運動不論在官方或民間所遭受到的阻力都甚為強大。以修築鐵路為例,守舊派反對的理由無奇不有,包括鐵路吵鬧之聲打擾墳墓中祖先的安寧、鐵路破壞風水、鐵路將使販夫走卒失業造成社會不安、鐵路使敵人容易運兵影響國防。由於守舊派的層層阻力,以及中央領導者共識有限,因此所有的新政措施都不是在中央做好決策通令全國一致實施。只能由少數地方大吏在部分地區各就其力量所及,擇要舉辦,缺乏全盤性的規劃。而各主辦者之間,又往往無法顧全大局、齊心合作,例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各有其自己的轄地,上海、福州與武漢的自強新式事業,成效分散而有限,甚至造成各行其是、抵觸衝突的狀況,增添新政實施的困難。各項新政的推行,實際上仍須依靠下層官員與技術人才的運作,然而陳腐的官場陋習、不健全的人事制度,再加上欠缺經費和人才,導致新政的運作效率低落。由於自強運動多項新政均需仰賴外人的技術指導,但是所聘外人多非優秀人才,甚至僅為優厚報酬而來,且多專橫把持權位,新政事業更無法有效推展。
點閱數354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三元里事件-資源代表圖
web 三元里事件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城北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由於有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的事件,激起當地民眾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的一萬多民眾組織結集起來,向英軍圍攻襲擊。民眾手持大刀、長矛等傳統兵器,趁著天氣陰雨,英軍火槍無法射擊發揮武器優勢的情況下,進而圍困英軍。由於英軍束手無策,只好請求清朝廣州知府出面勸解,廣州民眾才撤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民眾自發性保衛家園抵抗外人的戰鬥。
點閱數4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2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漢化最深的一群。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侷限於日月潭一帶,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為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因而發現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地,帶著族人來到這個魚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邵族的原居地,有人說在阿里山鄒族住的地方或附近;另有人說是在臺南平原的平埔族社域裡。目前族群分布主要集中在德化社﹐少部份在水里大坪林。邵族終年有祭祀﹐最大盛典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後的豐年祭。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與七月的狩獵祭。遇到族內有重要慶典時﹐邵族人常會以杵擊打石鼓﹐發出聲音通知全族﹐「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進入邵族人的家中,可以看到在神案上或牆上掛置著一個籐編的小籃子,裡面收藏著祖先穿戴過的衣服、飾物,從式樣和顏色的古拙斑駁,可以知道它們已經都是年代久遠的衣物了。這就是邵族人的「祖靈籃」,邵族人的傳統祖靈觀具體地呈現在祖靈籃有關的信仰崇拜上,他們相信自家的祖靈就存在於這個小小的籐籃裡。保佑全家平安。籐籃裡的衣物平常不得隨意翻攪,家中若有任何變動,大如娶新娘、起新厝,小如賣肥豬、買新車,都必須把祖靈籃取下,放在門口,請祭師來向祖靈祝禱報告一番,否則引起祖靈疑心或不悅,那就會全家不得安寧.或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情。祭師全由女性擔任,專門主持祭典和負責與祖靈的溝通,邵人稱女祭師為「先生媽」.在族裡擁有相當尊崇的地位,凡是有意願擔任祭師的婦女必須是在部落中受人敬重、家庭幸福美滿、擔任過重要祭典主祭的人。而且她還必須由老先生媽陪同,乘船到Lalu島(拉魯島)去徵求最高祖靈的首肯,過程繁複而且隆重,並不是任何人想當就能當。現在邵族仍繼續進行的祭典有:三月的陸稻播種祭;五、六月間的整地除草祭;七月初的做鰻祭(和狩獵有關);八月的傳統邵年(祖靈祭)。除了整地除草祭比較簡略外,其他三種重要祭典都必須把各家的祖靈籃集中到部落祭場,還必須準備飯或酒做為供品,由六位先生媽一起慎重地向所有的祖靈祝禱祈福。邵族人現在其實大部分都已經不再從事農耕和打獵的生活,而相關的祭儀卻仍然照常舉行並沒有中斷。邵族人聚居的村落是邵漢混居、而且是觀光商業導向的聚落,邵族的傳統祭典故能維持不墜。
點閱數794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邵族神話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神話傳說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一)日月潭逐鹿邵族人說他們的祖先原來住在阿里山,也有另外一說,說是原來住在台南府城附近。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一隊獵人在山中打獵時,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大夥兒於是驅趕著獵狗,一路翻山越嶺地追大白鹿,邵族祖先在追逐白鹿進入深山後,沿路在樹林上以獵刀削下一片樹皮做為路標記號,追了好幾天正當大家精疲力盡時,看到眼前竟然展現出一片湖光水色,邵族人追逐的那頭白鹿走投無路,衝入了湖泊之中,一路奔逃的熱蹄被冰冷的湖水一凍,更是僵硬難動了。邵族祖先獵得了白鹿之後,白鹿紅色的血和內臟吸引來多得數不清的魚類爭食,隨行的長者族人把撈得的魚類謹慎地先試食一番,不但沒有中毒,而且發現湖中的魚群美味可口到極點,其後才允許成年的族人食用。大家真是高興極了,湖泊區不但景色優美怡人,而且湖中有那麼多取之不盡的魚類,這真是上天賜給族人安居的好處所,於是趕緊循著削下樹皮的記號回到原社去帶來族人,從此邵族就在日月潭定居下來,日月潭變成了他們的故鄉。(二) 祖靈籃(公媽籃)的由來邵族人剛來日月潭定居的時候,頭人的妻子懷孕生子,生下的是一黑一白的孿生兄弟,這在當時是件大大不祥的事情,於是頭人把黑嬰丟到潭中淹死。第二天夜裏頭人夢見被丟棄到潭中的黑嬰來託夢說:「今我已死,此後全族每戶人家都必須以一籃置放祖先的衣飾,作為祖靈的居處而供奉之,不得有誤,否則將有大禍。」次日,頭人將此事告知族人,大家都非常驚恐,於是每家都準備一只籃子,內置祖先衣服和飾物,作為祖靈的象徵,此後族人遇有重大事情,都以祖靈籃做為祭告求佑的對象,而族人也因此享有平安、健康且衣食無缺的生活。
點閱數836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2
自強運動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並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朝貢事務是由禮部負責。西北邊疆事務包括俄國事務,是由禮藩部負責。自東南海上來的國家,有關事務是由兩廣總督負責。英法聯軍後,因為外人要求公使駐京,使中國對於國際間外交事務運作有了進一步認識。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形式的官方外交機構,此一機關後來演變成為洋務的總匯,商務與教務也同歸於此機關辦理,並在上海、天津分別設立南北洋通商大臣和海關總務稅司籌辦相關事務。又光緒三年首次設立駐英大使,由郭嵩燾擔任,後又陸續於美日俄德法等國設立。1861年恭親王奕訢派李泰國為總稅務司,此後各口岸掌海關者多為外人,以英人為最多。1863年英國人赫德接任總稅務司,從此任職總稅務司四十餘年,在他掌理下,1875年中國各海關有英國人252名,其他西方國家的人員有156名。中國的近代海關行政在外人的掌理下,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此外,1868年清廷聘請已經退休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訪問西方各國。這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由於人才不足,而向外國借用人才的例子。自強運動最需要的人才為翻譯、機械製造和輪船駕駛。由於中外事務交涉起初都是用教士為翻譯,頗為不便。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後,又分別設立北京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培養外語人才和翻譯西書,藉以加強對西學的認識。同治四年成立的江南製造局,因其附設譯書局大量翻譯西書的結果,清人又有更多的管道認識西方。除了自辦學堂培養人才外,清廷也開始派遣學生前往西方各國留學,學習各種知識技術。自強運動的首要重點為建立國防工業,其中主要可分為兵工廠、造船廠、紡織廠、煉鋼廠四類。在這段時期,分別建立了江南機械製造局、天津機械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福州造船廠、上海機械織布局、廣東織布局等。為中國近代化的工業奠定初步的基礎。由於清廷體認到海防的重要性,開始建立新式海軍。光緒十一年正式成立海軍衙門,李鴻章負責進行北洋海防的軍務籌辦,先後成立天津武備學堂、威海衛劉公島水師學堂、旅順船塢。並陸續購買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等軍艦,建立北洋艦隊。交通建設為建立國防、發展工商業的基礎。當時所注意的為輪船、鐵路、電線建設。這段時期分別成立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部分地區的鐵路建設、電線建設。以及基隆煤礦、漠河金礦、大治鐵礦、唐山煤礦的開採。除了中國人本身的努力外,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民間的努力宣傳介紹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英美傳教士傅蘭雅、李提摩太、林樂知等人。尤其是外人林樂知所編輯的「萬國公報」週刊,詳細介紹西方各種知識,對於往後中國改革運動的發展,產生相當的影響力。
點閱數3368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2
飛魚祭-資源代表圖
web 飛魚祭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每年的春夏季節,正是蘭嶼達悟族原住民捕捉「阿里捧捧」的季節,也是達悟族人最忙碌的時候。所謂「阿里捧捧」,是原住民達悟族語「飛魚」的意思。飛魚,是一種體型呈流線狀的魚,在每年的春夏季節間,隨著潮流,大量湧向蘭嶼近海。入夜後,「阿里捧捧」的呼叫聲,隨著海風,此起彼落。達悟族原住民划舟操槳出海捕捉,樂不可支!在達悟族人的神話中,曾經提到這麼一個關於飛魚種類以及食用方式的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達悟族人開始與海洋親近之初時,在某一次的偶然機緣下,一群沿著海邊尋找食物的族人,在無意間發現了長了翅膀的飛魚,於是,大夥兒便共同圍捕這些飛魚。從未見過飛魚的達悟族人,便將這些飛魚與其他的魚、蝦、貝類等食材共同煮食,結果,卻有部分族人在食用過飛魚後,開始染上怪病。更奇怪的是,連飛魚群也開始有魚群染上怪病。於是,飛魚群中的頭目-黑翅飛魚,便透過托夢的方式要達悟族長老前往海邊,並告訴他怪病是如何發生、以及要如何預防怪病的發生。同時,還透過不同種類飛魚的現身,來讓他知道飛魚的種類、捕撈季節、禁忌、捕捉儀式以及不同的捕捉及食用方法。自古以來,達悟族原住民即將飛魚視為是上天所賜予的美食,因此,在捕捉時,充滿了神秘的禁忌,在達悟族人傳統的習俗中,每年在捕捉飛魚之前,必須要舉行「飛魚祈禱祭」:(一)飛魚招魚祭: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依照以前的慣例,大都在舊曆年前後,由紅頭村首先舉行招魚儀式。當天清晨,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各船的船主則戴上銀盔、金片;面向海面祈求今年的飛魚飛回到船上來。之後,船主拾了五個卵石回到船主屋前的曬魚架,放在曬魚桿及四個支架下面,並搖晃著,象徵魚架上因掛滿了飛魚而搖晃,有祈求豐收的意義。(二)飛魚收藏祭: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 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三)飛魚終食祭: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點閱數733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2
石板屋與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石板屋與豐年祭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魯凱族的傳統住屋是相當具有山地文化特色的「石板屋」,所用的石材以當地出產之黑灰板岩和頁岩,經簡易加工後成為規則片狀之石板,堆砌而成具有民族特色之住屋。建築時不用一根鋼鐵,不用任何石灰泥,即可建造出魯凱族人獨特又堅固的房子。一般人居住的石板屋,三星期可以完工,貴族居住的石板屋,比較講究,除了住屋以外,平時聚會的廣場,家中屋頂上的木雕,都是不可缺少的 。每年國曆八月十五日所舉行的豐年祭是魯凱族最重要的農耕禮儀祭典 ,每年農作物收成後,山中各部落的居民會舉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來祈求感謝上天帶來農作物的豐收,並順道祈求上天賜與平安,是屬於一種綜合性的祭典。關於豐年祭的內容,其實並不單是只為小米而舉行,除了祈求小米豐收外,也祈求其他的農作物如芋頭、甘薯等豐收;另外的戰爭、打獵、財富、農耕用具等也都是祭祀內容之一,項目頗為豐富。豐年祭通常於早上八、九點開始,穿著傳統服裝的族人聚集在祭場上,場內搭有數間茅草棚,掛著象徵吉祥的百步蛇和太陽神畫像。祭典開始,主祭者吟誦禱文,謝天並祈求來年豐收與平安後,祭場中央燃起火堆,族中勇士紛紛跳過,象徵驅除邪魔妖靈。開幕式後,接著上場的是山地歌舞表演、鞦韆大賽、拋物比賽、百米賽跑,競爭與聯歡晚會等節目,一直到入夜後才慢慢結束,其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傳達男女情意的盪鞦韆大賽。『盪鞦韆』是魯凱族人的傳統民俗遊戲,比賽當中,男士一牽一盪將少女盪高,當少女盪到最高點時,狀如空中飛人,看來驚心動魄。當選手在場上競技的時候,其餘的人就在四周圍成一個圓圈,以傳統歌舞替場中人加油 ,當少女盪到愈高處,歌舞便愈高亢,由於此項遊戲須一男一女合作無間 ,所以現已演變為男女互相認識,傳達情意的活動。
點閱數9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2
傳統中國的華夷觀念-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中國的華夷觀念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傳統中國是一個強調文化觀的的民族,華夷之分是以文化或生活方式為界線,並非以血統來區隔。秦漢之後,中國逐漸形成統一的龐大帝國,和境外各民族的聯繫逐漸密切。漢武帝時,為了打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主動與西域諸國結交,從此東西絲路交通大開後,貿易往來絡繹不絕,漢人開始認識了一個新的世界,知道中國以外尚有不同文化的國家,在遙遠的西方也有一個龐大的羅馬帝國,並以「其人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不僅將其對等看待,且表敬慕之意。魏晉南北朝時,東西貿易的往來依舊不衰,佛教的弘揚尤稱盛事。隋唐帝國時代,東西文化交流更加興盛,隋煬帝曾親幸突厥可汗帳中,積極引致西域貢使、胡商。唐太宗對於外族更是一視同仁,嘗云:「夷狄亦人耳,與中夏不殊,以德治之,則可使為一家。」,並接受四夷君長所上的「天可汗」尊號,成為東亞國際盟主。中國人對於異族的看法出現明顯的轉變,是從宋代開始。由於北宋長期處在外敵的威脅之下,思想於是強調夷夏之防,對外措施趨於消極保守。明清時代,在西方歷經大航海時代、宗教革命、啟蒙時代、工業革命劇烈變化後,中國對於中國以外的世界的認識更加自大無知,顯現出一股狹隘的漢族至上意識。
點閱數45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宗祠與家廟-資源代表圖
web 宗祠與家廟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人數最多的則是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的閩南漢人,再加上來自閩粵的客家人,組成臺灣早期移民。移民們為了凝聚同族的力量,也會興修宗祠或是家廟。現在的我們則透過公媽牌、族譜、家廟或是宗祠的蛛絲馬跡,來了解先民們來臺灣的故事。
點閱數300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