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使清政府轉為重視台灣-資源代表圖
web 使清政府轉為重視台灣
高佩英/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牡丹社事件是台灣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在這之前清政府對台灣一直採取封山禁海的消極治理政策,在這之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台灣海防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開始重視台灣的建設。日軍侵台之後,清政府首先任命沈葆楨為駐台欽差大臣,開始了解牡丹社事件發展的狀態以及尋求解決的方式,事件告一段落之後,沈葆楨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建議清政府在台灣增設新的行政區,重視台灣防務,並推展台灣的建設。 清政府接受沈葆楨的建議,開始積極推展台灣的海防建設、並推行一連串開發台灣的政策,例如首先廢除中國渡台耕墾的禁令,並在廈門、汕頭及香港等地設招墾局,由官方提供船費、口糧,招募閩粵人民渡台耕墾。此外,販賣鐵、竹兩項也一律弛禁。而開山撫「番」、台灣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等措施,也都是為了因應新的台灣局勢而所推行的政策。清政府這些新的改革政策都為台灣發展注入新活力,也讓台灣煥然一新。
點閱數571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9
秦漢時期匈奴的內徙-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時期匈奴的內徙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南匈奴在東漢時內徙中國,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後的混亂,劉淵起兵佔領了華北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國號趙,史稱前趙。匈奴別部羯族的大將石勒自立,滅掉劉氏的勢力,統一黃河流域,仍號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漢人冉閔所滅。匈奴人與小月氏人融合,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在今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國,後被鮮卑人拓跋氏的北魏所滅。匈奴與鮮卑融合產生了鐵弗部,其主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勃勃後自稱天王,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以為帝王「徽赫與天連」,乃改姓赫連。431年,夏被北魏所滅。匈奴融入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西魏權臣宇文泰即帶有匈奴人血統。557年,宇文泰子覺篡西魏建立北周政權,581年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以上是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點閱數275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9
隋唐時期的游牧民族-資源代表圖
web 隋唐時期的游牧民族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破鐵勒,滅柔然,拓地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裡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並創建官制、法律、文字。隋初,中國以離間計使其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但是在武則天時期,突厥再度建立「東突厥後汗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亡於回紇。回紇的前身敕勒,最早為西元前三世紀分佈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曆、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同音異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時,袁紇游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受突厥汗國的統治。隋朝袁紇又稱韋紇,在隋大業元年(605),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回紇不像其他游牧政權經常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並曾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唐德宗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稱「回鶻」。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統治無道,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點閱數30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隋唐時代華夷一家-資源代表圖
web 隋唐時代華夷一家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唐室不言「夷夏之防」,對外國文化的輸入採取放任的態度,因此域外文化在中國境內得以自由發展而不受排斥。自漢通西域以來,西域諸國特有的音樂、技藝便源源不絕地輸入中國,及至唐代,胡樂更為流行,甚至朝廷若干典禮所用的音樂,亦以胡曲為尚。胡食(葡萄酒、燒餅、蔗糖)和胡服也風靡於當時的貴族仕女之間。技藝方面如擊鞠(又名波羅球,類似今之馬球)、繩技等;舞蹈方面如拓枝舞、胡旋舞等,深受唐人愛好,皆自西域傳來,由此可以想見唐人生活的胡化程度。此外,唐室也任用胡人為節度使,掌管一地的軍政大權,唐玄宗時營州雜胡安祿山為平盧、范陽、河東三大邊鎮的節度使;突厥人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高麗人高仙芝任安西節度使等。唐室連重要的軍防交給外族人之外,在「安史之亂」後,也引進了李克用等沙陀人來平定唐朝中後期的內亂。可見唐朝不嚴所謂「夷夏之防」,這些外族也在與漢族生活之下,再度成為新的一個中華民族的支脈。
點閱數24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資源代表圖
web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為鄭芝龍之子。當清軍入關、明朝瀕臨滅亡之時,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於福州建立政權。唐王相當賞識鄭成功,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大家都稱呼鄭成功為「國姓」或「國姓爺」。 滿清軍隊在渡過長江以後,作戰並不順利,因此,便以高官厚祿來引誘手中掌有兵權的鄭芝龍投降,這一招果然讓鄭芝龍動心,鄭芝龍便投降清朝。鄭成功在其父尚未投降清朝時,便力阻其父投降,然而,其父還是不聽其勸告而投降清朝,但是鄭成功繼續堅持抵抗清朝。鄭成功自永曆元年(西元1647年)正式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以來,在中國東南沿海與清軍對抗了十餘年,永曆13年鄭成功自金陵敗退,10月又退守廈門,此時的鄭成功知道,如果要與清軍作長期的對抗,訓練兵士和籌備糧食都需要再做長期的打算,再加上廈門和金門容易被清軍再度進攻,因此,鄭成功不得不開闢另一個反清復明的新基地,以便能長期抗清。台灣漢人在荷蘭人的統治下,生產出豐富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外銷,提供軍糧絕沒有問題,此外,台灣自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以來,已成為東亞貿易據點,有可觀的貿易利益,而其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又適中,進可攻退可守,在這些原因下,鄭成功決定攻取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新基地。 另外又由於在台灣的漢人何斌來歸,詳細告訴鄭成功台灣荷蘭人的相關情報,其後鄭成功又與部將討論進攻台灣的事項,鄭成功決定在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正月東征台灣。
點閱數2136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9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秦朝末年,中國大亂,匈奴漸漸侵入河南地。到了楚漢相爭時,匈奴有一位雄主崛起──冒頓單于。冒頓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征服了北亞三十餘國,又南侵奪回河南地以及中國西北若干關塞。前202年的西漢初,漢高祖親率大軍攻擊冒頓單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其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僥倖脫困後,開始與匈奴和親,維持彼此和平。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占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于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及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在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漢宮女王昭君,與漢建立更親密關係。漢武帝連年攻擊匈奴,雙方都付出極大的代價。對於匈奴而言,首先是人口的損失:在多次的戰爭之中,匈奴的人口減少了大半。其次是牲畜的損失:匈奴人以放牧為主,牲畜是他們的財產。戰時匈奴牲畜有為漢軍虜獲的;另外漢軍深入窮追,匈奴牛馬疲於奔避,普遍發生流產的現象。最後是領土的損失:匈奴首先失去河南和河西兩個大好的牧場,勢力被迫向東退縮,更與烏桓等族為敵。西方一向臣屬匈奴的西域諸國,也為漢勢力所深入。因此匈奴的版圖不但大為削減,同時又多方受敵,遂在武帝死後有了恢復和親之意。漢武帝對於匈奴的攻擊雖然相當成功,但是每次戰爭所耗費的資產往往無法估計。此外,武帝為了截斷匈奴的外援,對於朝鮮、西域以及西南蠻夷的控制也相當重視。如此多方面的戰爭消耗,將漢初以來六十多年積累的財富揮霍殆盡,國庫為之空虛,因此在武帝死後,昭帝改變策略與匈奴和親。西漢宣帝時,匈奴稱臣於漢。王莽時,因為改易匈奴單于的印信而激起叛變,邊禍再啟。東漢光武帝時,匈奴內部為爭奪單于之位而分裂。建武二十四年(48),日逐王比自立,亦號「呼韓邪單于」,率眾降漢,與北方的蒲奴單于相攻,自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失利,漢遂遷徙其部眾到五原、雲中一帶,並派兵加以保護。和帝時,南匈奴欲趁北匈奴內亂併吞之,因而請漢廷出兵攻擊。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杭愛山附近),並於燕然山勒石記功而返。永元三年,竇憲再遣部將伐北匈奴,破於金微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北單于遁逃。此後北匈奴僅剩殘餘部落寇擾西域,南匈奴則更加用心事漢。漢廷北邊,自此獲得長期安定。有史家推測北單于的蹤跡:先到今中亞細亞會合諸部,其後日益強大乃向西方擴張。五世紀中葉橫行於歐洲的匈族(Huns)「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據說便是北單于的後裔。
點閱數120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9
4-1-1-2-資源代表圖
web 4-1-1-2
江姿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積體電路產業:是園區內最大的產業,主要是生產製造電子零件所需要的晶片IC (integrated circuit 積體電路)。從不同的產品功能,設計不同功能的電子迴路,再依技術的層面製造出不同尺寸的晶圓加以切割成IC,並將之應用的日常生活的電子產品。電腦及周邊產業:主要產品包括電腦主機板、掃描機、數位相機、光碟機、硬碟、燒錄機、印表機、網路傳輸界面、液晶投影機、多媒體喇叭還有各種系統操作、商業應用及遊戲軟體等等。通訊產業:透過各種設備處理傳遞發話者與收話者之間的通訊,包含產品有電訊系統(包括電話機、數據機、交換機)、微波無線通訊系統與半導體等相關元件、光纖系統與元件及衛星通訊系統等項目。光電產業:結合光學與電子的高科技產業,包含電視、電腦螢幕的製造,雷射光源產品例如光碟、全像立體攝影、信用卡防偽功能。精密機械產業:例如全自動的整廠機器人設備,可降低生產線的運作成本,並且達到增加產能的目標。其他如切割、印模、磨整的工具,也是重要的生產項目。生物技術產業:隨著人類基因圖譜的破解,將研發出新的醫藥來改進人類健康、延長壽命。此外,對農業生產技術亦產生重要影響。
點閱數184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8
4-1-1-1-資源代表圖
web 4-1-1-1
江姿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台灣的經濟發展,曾創下舉世矚目的「奇蹟」。然而,經濟與工業的成長率日漸減緩,必須從研究發展、產業升級上著手才能突破困境。政府參考許多先進國家的做法,例如美國的矽谷(Silicon Valley)。矽谷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舊金山灣區,以史丹福大學為中心,吸收優秀人才,成為全球科技重鎮,知名電腦公司如蘋果、惠普、英特爾和IBM等都在矽谷。民國65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指示成立設置「科學工業園區」,後來正式納入六年經濟建設計畫中,由國科會、經濟部及教育部共同進行,有計畫地引進國外技術與人才,並且提供有效的獎勵途徑。在新竹地區,大學及研究機構林立,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食品工業研究所、精密儀器發展中心等,附近地區又有中央大學、中原大學、中正理工學院、中科院及交通部電信研究所等,具備設置科學工業園區的最佳條件,且交通便利,距離國際機場、港口及公路要道都在 2 小時車程之內,所以第一個科學工業園區即選在新竹。民國68年總統令公佈「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隨後成立「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民國69年 總統令公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正式成立管理局,高科技廠商開始入區設廠營運。除此之外,政府也提供了稅賦優惠,以及相關公共設施、廠房、土地以及住宅,用以吸引高科技廠商進駐。廠商設址在科學園區中,政府將減免他們在開始營業前五年的關稅、貨物稅以及營業稅。23 年來政府已投入新台幣 385 億元在園區的軟硬體建設,至 92 年止,園區內共設立 370 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一,目前「新竹科學園區」涵蓋的基地範圍有新竹、苗栗銅鑼、桃園龍潭以及新設立的宜蘭地區。
點閱數41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8
農業變革時期(1981-1990)-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變革時期(1981-1990)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國外農產品的大量傾銷,農產貿易逆差急速增加,農業生產持續衰退,農業發展遭受嚴重打擊,農村社會經濟面臨崩潰的危機,引發全體農民自力救濟運動,農民接連不斷上街遊行抗議,要求政府解決農民所遭遇的困境。於是,1982年政府又推行「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培育八萬農業大軍」、「發展精緻農業」等多項措施,但因執行不力,效果不彰。在國際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下,大量的外國產品,特別是美國的大宗穀物大量傾銷,並要求與我國簽訂「中華食米外銷協定」,以限制台灣稻米的外銷市場,加上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農業政策受到嚴重的考驗。於是,從1984年實施「稻田轉作」的措施,甚至鼓勵休耕,後又面臨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以致又要犧牲農業,來照顧整個經濟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農業是國家經濟基本的產業,社會安定的基石,近五十年來,台灣農業在政府的政策領導、農業工作人員的努力、與農民的辛勤工作下,已具相當良好的基礎。現階段雖然國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值比重相對降低,但整個經濟中,仍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對於國人重要糧食、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村安定和諧及維護農家優良生活方式,永遠維持著重大的貢獻。1990年代是「脫胎換骨」的年代,我國逐漸由「高所得的社會」走向「高品質的社會」,農業建設隨著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實施,逐漸脫胎換骨,加速升級,轉變為高品質、高效率與精緻化、企業化的產業,以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農業新境界。
點閱數234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8
有線電視的出現-資源代表圖
web 有線電視的出現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線電視(Cable Television、Cable TV、CATV)不是同於無線電視是用天線來接收無線電波,而是使用同軸線纜(coaxial cable)或光纖(optical fiber)將電視訊號、聲音及其他資訊,由線纜端送到各用戶家中的設備。線纜的基本系統包括頭端(headend)、傳送網路和用戶終端設備。最早的有線電視系統,是指1948年美國賓州使用公用天線電視接收系統(MATV、Master Antenna Television)。它採用一副主天線來接收無線電視訊號,再用同軸電纜將訊號分送到用戶家中,以解決城郊山區電視訊號模糊的問題。後來,經過改進的MATV系統,被當成無線電視延伸和補充的主要手段,並廣為採用,至60?70年代MATV被用於城市之內,來解決因高樓阻擋而收視不良的問題。改進後的MATV系統,可在信號接收前端插入錄影機播放的節目,構成一個完整的電纜電視閉路系統(CATV)。有線電視在加拿大、美國、歐洲和大部分亞洲國家已十分普遍,但是在許多南美、中東和非洲並未蓬勃發展,因為這些地區地廣人稀,電纜的鋪設往往不符合經濟效益。在地區廣大的南非,「無線電纜」或「直接到戶」的衛星電視反而更加普遍。
點閱數3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