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3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資源代表圖
web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曾經有歷史學家根據考古資料推斷,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是由蘇美人所創立的「泥版書屋」(e- dub- ba-a,意思是分配泥版的屋子)。在19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的考古遺址烏爾考古時,發掘出了一些建築物,它們有兩個特點:屋裡有幾排排列整齊的泥墩,而且有些稍高的泥墩排列在一塊,好像是現在學校中學生們使用的課桌椅;第二,這個屋裡發現了將近二千塊的泥版,像是學生的作業。此外,法國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中游的馬里城也發現了類似的建築結構,馬里城的房舍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13.4公尺、寬7.6公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1∕3。大間排列著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間排列著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學校的教室。他們推斷這些遺址是稱為是現今發掘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年代可溯及到西元前2500年左右。從烏爾的考古文獻(泥版)中考古學家則發現,蘇美人曾經對於「泥版書屋」下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閉著眼睛走進去,睜著眼睛走出來。」這個比喻的意思象徵著蘇美人認為,人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是處在閉著眼睛的心靈渾沌狀態,經過學校的教育之後,才能心明眼亮、明辨是非,告別渾沌。這個比喻十分有趣,深刻描寫出學校的功能。在烏爾的泥版書屋中,至今已發現600多個泥版,其中100多個泥版由於殘缺嚴重而無法分辨。這些泥版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大小不一。歷史學家發現,這些泥版的內容大多為經濟文獻與字詞表兩種類型,顯示當時蘇美人已有分門別類的課程與科目,如有些泥版上刻著「容器表」、有些則呈現出「樹木表」。考古學家還發現泥版中有臨摹的範本字體,就如我們學習寫書法時的臨摹字帖一般;學生經由泥版學習有關文字、數字、符號、丈量、動、植物名、文學、祈禱文、史詩等。在蘇美人的時代便很重視學生的學習內容,讓每個人習得生活中的基本能力。
點閱數537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關於中國纏足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大體而言,有商代的妲己、秦始皇時以小腳為選美女的標準之一、齊東昏侯的妃子步步生金蓮等例證。但經過考證後,認為以上的說法主要是提到「小腳」,但出現小腳並不等於纏足(用人工力量造成),只能說明古人有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而已。目前,大多接受始於五代十國的南唐的說法,因為李後主後宮的窅娘,在金蓮上跳舞時,的確是用布將腳纏緊。但完全用人力扳折腳板、用布纏腳的纏足,出現的年代應該更晚。大體而言,纏足的風氣在北宋才逐漸形成,當時婦女纏足的人數不多,且以妓女為主。到了南宋,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元時人數更多,且出現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纏足真正的普及,基本上是要到明清時代。而這股風潮直到民國20年代左右,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纏足之風才慢慢消退。至於纏足的傳播,首先自宮廷傳出,而為歌妓仿效,之後民間富家閨女也開始流行,最後才為一般民間婦女所接受,而廣為流傳。另外,此一風氣主要由北方傳向南方。至於足部的形狀,則是由大而小、且愈來愈纖小、由直而彎弓。婦女纏足,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雖然纏足並不侷限於上層社會的婦女,但由於在行纏期間無法工作、且需要有人攙扶,故真正有能力為女孩纏足者,甚至達到三寸標準者,基本上是需要一定財富的家庭才能達成。
點閱數41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山東孔廟-資源代表圖
web 山東孔廟
蔡婉緩/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國小1-6年級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的山東孔廟
點閱數2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12-27
加工出口區的破殼點-資源代表圖
web 加工出口區的破殼點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高雄加工出口區,設置於高雄港區內濬港工程所填出之土地上(中島專區),面積68.36公頃,各項主要公共工程,始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完成於五十五年十二月,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
點閱數23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25
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康有為名祖詒,字廣夏,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清光緒二十一年進士,為晚清維新改革派領導人物。1898年與梁啟超一起進行『戊戌變法』,輔佐光緒皇帝變法維新,戊戌政變後被迫逃往海外,於加拿大組織保皇會,並策劃唐才常發動自立軍起事。歸國後民國六年參與張勳復辟失敗,民國十六年在青島病故。其主要著作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詩集」。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康有為之徒,與康有為共同推動變法,世稱康梁。戊戌政變逃往日本,創辦新民叢報大力提倡改革與立憲制度,不斷宣傳西方的制度、思想、觀念,使眾多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觀念受其影響而轉變。雖然在清末主張君主立憲,反對革命,但在民國成立後,又堅持維護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的帝制和張勳復辟,而與康有為決裂,民國十八年在北京病故。其主要著作為「飲冰室文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少年時喪母,讀書廣博卻屢試不第,為人生平好任俠,胸懷濟世大志,甲午戰爭後投身政治運動,宣揚變法思想,與康梁師徒共同推動變法。由於維新派並無實權,譚嗣同尋求袁世凱的幫助,卻遭到袁世凱的背叛,使守舊派發動政變。譚嗣同於政變後雖有機會可以脫逃,但卻在瀏陽會館坐等官兵逮捕入獄,最後與劉光第、楊深秀、林旭、楊銳與康廣仁共六人,被斬於北京菜市口刑場,行刑前譚嗣同向圍觀百姓高聲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後人稱之為「戊戌六君子」。其主要著作為「仁學」。
點閱數29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國土-資源代表圖
web 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國土
高佩英/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琉球原為清國的藩屬國,也是日本一直所覬覦的目標,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搶奪清國藩屬國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息過,藉由牡丹社事件的發生,再加上清政府忙於平內亂以及應付西方列強的進逼,沒有能力再與日本周旋,所以在北京專約中承認日本「保民義舉」的行為,成為日後日本併吞琉球的藉口。 這種條約的簽訂,除了金錢上的損失外,更重要的是喪失了國家的尊嚴與地位,也越發的讓日本看穿中國只是一隻紙老虎。而清政府既然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日本乃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日本明治8年),公然的阻止琉球向清國朝貢,並命其改用明治年號,繼而命琉球國王尚泰上京(東京),向日本天皇表示感謝日本「保護」琉球民的「恩德」。1879年,更乘「廢藩置縣」政策的進行,正式改琉球為「沖繩縣」。
點閱數40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潮州城鄉風貌-活動評量單-資源代表圖
web 潮州城鄉風貌-活動評量單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藉由評量單了解學習成效
點閱數342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09-12-01
淡水清水巖-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清水巖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清水巖,又稱「清水祖師廟」、「祖師公廟」,建於1932年,相傳淡水的祖師爺是在清朝咸豐年間由安溪清水巖本山的僧侶,恭請祖師爺神像,親自背著渡海來台滬尾港的。祖師廟是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重建,建在一座高丘上。每年農曆五月初六大拜拜往往吸引眾多信徒參加,在日據時代已是經由日本政府認可的廟會。
點閱數295
下載數16
修改日期:2011-10-26
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資源代表圖
web 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臺灣從1998年將生物技術列入“國家研究計劃”以來,在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及防止農業廢棄物污染方面,研究開發出不少既簡便又實用的生物技術。(1)加強生物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開發利用天敵、病毒、病菌等生物防治技術。臺灣已在省農試所興建一座天敵隔離檢疫室和生物防治研究室。有些已廣泛應用,僅推廣果實蠅誘殺防治,每年減少水果受害損失就達4億元,並建立殘毒檢驗制度。開發土壤添加物、植物營養液。其主要增強植物體質、防止多種病蟲害。其原料基本均以蔗渣、樹皮、蔬菜殘葉、蚵殼之類廢棄物為主,使之既含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與酸鹼值的成分,又含有直接毒殺或抑制病菌的成分。(2)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有機肥生產為減少化學肥料使用、生產高品質農產品,臺灣還充分利用農牧廢棄資源開發有機肥生產。(3)致力分離有效微生物,開發微生物肥料乳酸菌、放線菌、光合菌、內生菌根菌、根瘤菌等的分離研究已初顯成效。在防止農業廢棄物污染方面,臺灣積極利用生物技術,開發變廢為寶的再生利用技術。生物技術開發不僅減少農業廢棄物污染,同時也推動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
點閱數47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6-04-12
廣州-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廣州自秦代以來,即為中國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漢代的「譯長」、唐代的「市舶司」皆首置於其地。進口各類物產,如香料、珍寶、象牙,出口則是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甚而書籍等,其航線東至日本,西達波斯灣。即使元代的泉州港,清後期的上海港先、後出現,取代她在海運上的龍頭地位,至今為止,她仍是中國數一數二大型國際貿易港口。在諸多貨物當中,瓷器的出口最具「海上絲路」之特色。自從瓷器成為海上運輸的主要外銷貨物,廣州便是最大的瓷器輸出港,自唐至元,歷久不衰。阿拉伯商人都知道廣州生產瓷器,其實廣州瓷器來自東南沿海和長江中游各地的窯場。宋代著名的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耀州窯和磁州窯瓷器,都由這裡運送東南亞、印度、西亞、和東非地區。宋代廣東的外銷瓷窯則分布潮州、惠州、南海、佛山、廉江和遂溪;明代外銷瓷窯主要分布在潮州、佛山(石灣)、惠州、惠東、惠陽和平遠等地。廣州西村窯也是一處外銷瓷窯,但不見方志記載。西元1956年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現燒瓷有青白釉、青白釉彩繪、青釉和黑釉等幾種,印花青瓷可能使用耀州窯印模,專供南海各地使用。三十年來該窯瓷器大多見於東南亞各國,國內絕少見到。伊本.貝圖達尤其推崇廣州瓷業的繁盛,他說秦克蘭(廣州)和刺桐(泉州)一樣,盛產瓷器。“秦克蘭是世界聞名的大城,最大的市場是陶瓷器業,商人從這裡將瓷器運到中國各地,又行銷印度、也門”。
點閱數41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