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71
九十五條論綱-資源代表圖
web 九十五條論綱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馬丁路德出生在德國中部撒克遜(Saxony)的一個天主教農村家庭,家中生活清苦,父母勤奮而節儉,對路德的管教嚴格。在父親漢斯的栽培下,路德刻苦自勵進入艾福特(Erfurt)大學,原本專攻文學,後來修讀法律,期望能成為律師。西元1505年,路德與朋友在前往艾福特城的途中,突遇暴雨,一個雷擊從天空劈下,竟擊死了身旁的好友,路邊的樹木也著了火。路德在驚恐萬分之餘,便向上天禱告︰「神啊,若能得到您的恩助,我將獻身於您啊!」路德平安得救後,不顧父母反對,放棄法律,轉而攻讀神學,並且毅然進入修道院,立志遵守安貧、守貞與服從的戒律,終生為上帝服務。路德原本希望能藉著修道院的苦行生活,以求得心靈上的解脫,但路德仍不時感到困惑,從未有被上帝赦免的感覺,反而覺得自己背負著沈重的原罪。在此期間,路德大量研讀聖經、神學著作等,並且接觸了不少十四、十五世紀的神秘論著。這些被當時教會視為「異端」(Heresy)的神秘主義者,幾乎都主張不必理會大部分教義,不必注重儀式,宣稱不需教士或聖事的助力,即能接近上帝等。當時教會則堅持必須要有權威性的領導,以避免陷於個人的幻想與理論的混亂中。例如︰十四世紀英國的韋克力夫(John Wycliffe,1320-1348)教派便反對教士的獨身生活、崇拜偶像、朝聖的遠行,反對為死者祈禱、教會的財富及捐獻,反對崇拜聖物、告解的必要等;並且主張人人都應經常閱讀聖經,並且應遵守其中規定。另外,在波希米亞的約翰胡斯(John Huss,1373-1415)受到韋克力夫的啟示與影響,亦反對幻想式的崇拜、耳聽式的告戒和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攻擊教士的聖職買賣罪,並指責神職人員對洗禮、分娩、奠祭、婚姻或喪葬等事收取費用,這些主張導致胡斯被處以火刑。但他的理論影響了整個日耳曼,其中也包括馬丁路德,路德因而對現有的神學理論與解釋產生了質疑與困惑。某日,他被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的一句話所震驚:「義人必因信得生。」只要信仰上帝,便能與上帝和好,這句話成為他宗教改革理論的根基。1508年,路德被聘為威丁堡(Wittenberg)大學的教師,不久又取得了神學碩士學位。1512-1517年之間,他對宗教的觀念已漸漸與羅馬教會悖離,而真正點燃路德怒火的是贖罪券的販售。一位名叫泰澤爾(Tetzel)的修士,為了重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擴大發行贖罪券。當時的教宗李奧十世生性闊綽,負債如山,為了開闢財源,也同意泰澤爾的點子,並且發布教令,在歐洲各國出售「贖罪券」,許多愚夫愚婦爭相購買,以為能得到拯救。正當教會前往日耳曼的威丁堡販售贖罪券時,管轄此地的日耳曼撒克森的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侯認為贖罪券的販售是一種非法斂財的行為,不但禁止教會進入其境內販售贖罪券,也禁止其境內的人民購買。當時在威丁堡大學任教的馬丁路德得知這個消息,也十分憤怒,以拉丁文發表了反對贖罪券發售及贖罪券無用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在1517年貼於威丁堡教堂門上,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條論綱被大量印刷,而且被譯成德文,廣泛流傳。路德大膽向教宗及教會的權威挑戰。
點閱數33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康軒版本 社會領域 第四單元  第一課 社會的變遷-資源代表圖
教師調查班上學生的家庭狀況,繪製成班級學生家庭型態長條圖後,讓學生和課文所提到的各種家庭型態做比較。使用平板操作Kahoot! 進行即時測驗。
點閱數3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0-12-23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依山傍溪臨海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7月20日(08:00~17:00):Misafelac(準備工作捕魚、殺豬、搗米),每年固定時間。7月21日(00:00~12:00):Malitapod、Pakaron(迎靈祭、晉階儀式4年1次、報訊息)。7月21日(16:00~22:00):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第1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2日(16:00~22:00):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第2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3日(16:00~22:00):sakatolo Pakomodan、Paiwa每四年一次、Palimo、Pakayat、Palafan(宴靈祭第3日、表揚有為青年、敬老尊賢、手牽手、宴客),每年固定時間。7月24日(16:00~22:00):Mipihayan(送靈祭、限女性),晝間08:00~15:00男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7月25日(08:00~21:00):女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
點閱數1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廣州-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廣州自秦代以來,即為中國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漢代的「譯長」、唐代的「市舶司」皆首置於其地。進口各類物產,如香料、珍寶、象牙,出口則是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甚而書籍等,其航線東至日本,西達波斯灣。即使元代的泉州港,清後期的上海港先、後出現,取代她在海運上的龍頭地位,至今為止,她仍是中國數一數二大型國際貿易港口。在諸多貨物當中,瓷器的出口最具「海上絲路」之特色。自從瓷器成為海上運輸的主要外銷貨物,廣州便是最大的瓷器輸出港,自唐至元,歷久不衰。阿拉伯商人都知道廣州生產瓷器,其實廣州瓷器來自東南沿海和長江中游各地的窯場。宋代著名的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耀州窯和磁州窯瓷器,都由這裡運送東南亞、印度、西亞、和東非地區。宋代廣東的外銷瓷窯則分布潮州、惠州、南海、佛山、廉江和遂溪;明代外銷瓷窯主要分布在潮州、佛山(石灣)、惠州、惠東、惠陽和平遠等地。廣州西村窯也是一處外銷瓷窯,但不見方志記載。西元1956年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現燒瓷有青白釉、青白釉彩繪、青釉和黑釉等幾種,印花青瓷可能使用耀州窯印模,專供南海各地使用。三十年來該窯瓷器大多見於東南亞各國,國內絕少見到。伊本.貝圖達尤其推崇廣州瓷業的繁盛,他說秦克蘭(廣州)和刺桐(泉州)一樣,盛產瓷器。“秦克蘭是世界聞名的大城,最大的市場是陶瓷器業,商人從這裡將瓷器運到中國各地,又行銷印度、也門”。
點閱數38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1
選擇北臺灣之因-資源代表圖
web 選擇北臺灣之因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西班牙人想擺脫貿易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與荷蘭人爭奪臺灣。由於臺灣恰巧處在黑潮航線必經之地,循著黑潮航線往返於太平洋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的必要性也不斷加深,同時臺灣與菲律賓之間始終也抱持著貿易的聯繫,1626年2月,菲律賓總督斯爾瓦派遣遠征軍從馬尼拉灣出發,這支遠征軍由上尉瓦爾德斯(Antinio Carre de Veldes)率領,共有大划船2艘、戎克船12艘、士兵200名。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的主要目的有:一、為了阻止荷蘭人的商業通道,吸引中國人和日本人前去貿易;二、想獲得一個軍事據點,以便牽制南部的荷蘭人;三、藉此向中國及日本傳播天主教,擴大西班牙的傳教範圍。遠征軍沿著臺灣東海岸航行,5月11日抵達臺灣東北部的海灣,並將這個海灣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5月12日,抵達雞籠港,西班牙人在社寮島上建立一座堡壘,稱為聖救主城(San Salvador),還在島上約三百呎的小山上蓋了一座稜堡,以保護城堡的安全。16日,西班牙人在社寮島舉行佔領儀式,宣告佔領臺灣島、島上堡壘以及住民村落,在儀式中,由船隊的軍士長拿著島上的各種樹枝、土壤,作為所有權的象徵,在場見證的有道明會士、軍官、船長、領航員等人,臺灣北部遂成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點閱數545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4
家鄉之旅景點介紹-資源代表圖
web 家鄉之旅景點介紹
蔡明宏/苗栗縣田美國民小學國小5年級
利用Google map認識家鄉地理環境,並從中了解家鄉之旅之路線圖。分配景點,並利用Coogle心智圖整合側拍資料。
點閱數321
下載數24
修改日期:2019-11-10
淡水龍山寺-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龍山寺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淡水龍山寺位於滬尾街市場內,因為晉江安海龍山寺之觀音佛祖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主祀觀音、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形成「祖(觀音佛祖)、婆(媽祖婆)、娘(註生娘娘)」的名號,代表移住民虔誠祈求諸神賜福平安、長壽、有子、有財的心願。兩旁供奉十八羅漢及山神、土地公、觀世音菩薩前更有韋陀、伽籃兩尊保衛神佛。
點閱數41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1-10-26
文化保存-纏花(陳惠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纏花(陳惠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纏花結合剪、纏、捻、繡等技巧,是臺灣常民生活中與生命禮俗密切相關的傳統工藝,為臺灣漢人民間生活吉慶祈願的文化表現,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與藝術價值。
點閱數2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預告-資源代表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點閱數1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淡水中正路-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中正路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隨著淡水市街的發展史,我們來到了最後一站-中正路。雖然中正路是大家一向所以為的老街,可是跟重建街、清水街比起來,中正路的發展算是較晚的了。雖然如此,可是中正路卻成了老街當中最繁榮的一條。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這立了郵局、警察局、消防局、公會堂、街役場等機關,中正路從此就成為淡水的行政、金融、商業中心。
點閱數699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