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30
傳統技藝-堅持保留古法製香 順應天時調整細節-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堅持保留古法製香 順應天時調整細節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4年級
「堅持」是施金玉沐香齋傳承的重要精神。以讓香粉附著於竹枝上的介質來舉例,施金玉沐香齋堅持遵循古法,利用楠樹皮粉遇水所產生的黏性,將竹枝沾濕,再沾上楠樹皮粉「打底」;而這道「打底」的動作,即因現今環境的不同,在製程上產生了變化。過去「打底」完,馬上可以進行下一個步驟,然而在現今原料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可提供天然素材的樹齡開始逐年下降,相對地樹皮粉的黏性也跟著降低。原本可立即完成的「打底」動作,轉變為需要經過多一些時間到隔夜晾乾,才能達到預期的黏性。
點閱數1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鄒族男子成年象徵 鞣皮技術盡顯自然智慧-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鄒族男子成年象徵 鞣皮技術盡顯自然智慧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然而該如何將血淋淋的獸皮自獵物身上取下,並完美地製作成身上的衣服或配件、考驗著鄒族人的智慧。阿里山鄒族獵人協會成員、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浦忠勇,在解析鄒族傳統「鞣皮」的奧秘時,開宗明義地說:「拿自己狩獵而得的動物皮毛,製作成屬於自己的皮衣,是鄒族成年禮中重要的一環。」動物的皮毛除了可製作成衣服,也會做成披風、袖套、褲子、鞋子、帽子、獵袋、水壺等皮製物件,作為男子已成年的象徵。
點閱數1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痞子來到!-資源代表圖
web 痞子來到!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七分褲」和「襯衫式連裙裝」是1950年代以後較具代表性的女裝。隨著1960年代「嬉皮文化」的到來,更是打破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傳統男性服裝「陽剛、英挺」的堅持,所謂打破男女性別界線的「中性服」大量出現。「嬉皮文化」(Hippy)是指一九六0、七0年代的一種次文化。「嬉皮文化」對於西方文化發展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在服飾上,「嬉皮文化」顛覆傳統男性必須表徵陽剛之氣的形象,帶動「中性服」的發展,對於民俗風的啟發有很大的影響,並且對「物質消費流行文化」之發展提出嚴厲的批判,進一步出現「性別倒置」的文化。
點閱數22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藩鎮割據與晚唐五代地方行政-資源代表圖
web 藩鎮割據與晚唐五代地方行政
雷家聖/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隋煬帝廢北周以來之總管府,唐高祖恢復,不久改為都督府(十州以上為大都督府,不滿十州為都督府),玄宗以二萬戶以上為中都督府,不滿二萬戶為下都督府。其後都督多帶使持節,號稱「節度使」。玄宗天寶時,設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十節度經略使(嶺南稱經略使)。這是軍事上的軍區制度,原與地方行政制度無關。安史之亂後,唐朝於軍政重地設節度使(並兼觀察使銜),一般地區設觀察使,皆統領數州(治所所在為本州,節度、觀察使又兼本州刺史,其餘各州為「支郡」),全國節度、觀察使多至四、五十道。部分節度使(如魏博、成德、平盧、淄青等節度使)手握重兵,不服中央之號令,隨意任免地方官吏,租賦稅收不入於中央,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節度、觀察使之下,各州刺史因多由節度、觀察使逕自任命部下將領充任,也多帶防禦使、團練使銜。節度、觀察使的幕僚,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節度掌書記或觀察支使(掌文書,有出身者稱節度掌書記,無出身者為觀察支使)、推官、巡官等。各州刺史因帶防禦、團練使銜,也有判官、推官等幕僚。新的「藩鎮」幕僚出現後,與原有的司錄(錄事)參軍、諸曹參軍等「軍府」僚佐並立。
點閱數3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文化保存-士林官邸正館-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士林官邸正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士林官邸為蔣中正總統與夫人宋美齡的官邸,見證了中華民國關鍵年代的歷史與家庭生活。官邸於民國39年啟用,蔣先生在此居住長達26年,直至民國64年辭世。正館原為臺灣省政府興建的外賓招待所,後經修建,結構融合木造與鋼筋混凝土,外觀漆以墨綠色,融入周圍林木之中,兼具隱蔽與防護功能。民國85年起,官邸園區對外開放。正館內保留蔣氏夫婦生活空間,包括起居室、畫室與書房,反映其簡樸而有文化氣息的生活。園區設有慈雲亭、凱歌堂等古蹟建物及豐富生態景觀,結合自然與人文,成為歷史教育的好去處。
點閱數4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唐宋至元明時期的貿易船-資源代表圖
web 唐宋至元明時期的貿易船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宋時期: 中國-舟:最大者為獨檣舶,能載一千婆蘭(三十萬斤),次為牛頭舶,載重量約為獨檣舶的三分之一;再次者為木舶,又次者為料河舶,其載重量又各遞減三分之一。大船:蒼舶長二十丈、載六七百人。外國-師子國舶: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元明時期:鄭和下西洋,依靠一支聲勢浩大、組織嚴密的船隊,每次動用的船隻常成百上千。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西元1597年)將下西洋的船隻,按照大小和性能,分成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五類。寶船是運輸寶貨的主要貿易船,又稱寶舡、寶舟、寶石船、龍船,建制龐大,設備齊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適航性,能經風暴,進行長途航行。馬歡《瀛涯勝覽》(明人說集本,三寶爭彝集)卷首列舉的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談遷《國榷》卷十三也說,寶船「其大修四十四丈,搏十八丈,次修三十七丈,博十五丈」。明代的工部尺折合0.311米,寶船的長度達到138.084米,闊56米,船上豎有九桅。最小的戰船,也長十八丈,闊六丈八尺,船上有五桅。船隊以寶船為主,故下西洋的船隊又稱為寶船隊。
點閱數34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1
市舶司制度 - 建立-資源代表圖
web 市舶司制度 - 建立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廣州為唐代第一大港,為了管理對外貿易與外僑事務,唐朝在廣州先設置市舶使這一官職,由當地長官兼任。迄今所見有關市舶使的最早記載是唐玄宗開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之安南市舶使周慶立。直至德宗,才獨建市舶使院,不再附屬於嶺南節度使或廣州刺史衙門內,即為市舶司。
點閱數5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漢鐘離(手持八寶中的蒲扇)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四個衣著華麗的人物,似有慶賀之情。
點閱數1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7
因材網國小社會領域高年級學習單:Ca-Ⅲ-2-04_臺灣茶葉的發展對臺灣的經濟有什麼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因材網國小社會領域高年級學習單:Ca-Ⅲ-2-04_臺灣茶葉的發展對臺灣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小社會適性教學教材研發實驗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小5-6年級
本教材由教育部委辦「國小社會適性教學教材研發實驗計畫」開發,適用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生。建議搭配因材網國小社會領域高年級之影片、檢核點、練習題、題庫使用。配合因材網影片主題:Ca-Ⅲ-2-04_臺灣茶葉的發展對臺灣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點閱數8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3-10
拱樂社的盛況-資源代表圖
web 拱樂社的盛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7年,陳澄三在雲林麥寮成立「拱樂社」歌仔戲劇團,且專走內臺路線經營,由於演員實力堅強,所以口碑相當好,場場賣座。西元1952年,「拱樂社」的幾名要角,以「錦玉己」為首相偕出走,另組「錦玉己劇團」,這種打擊重挫陳澄三,但是他馬上決定開始採用劇本創作,請「陳守敬」為劇團編寫劇本。演員只要依劇本排演,死背臺詞,即可上臺。由於資深演員離去,劇團只剩下年輕女演員居多,所以陳澄三便打出「少女歌劇團」的招牌,作為號召。西元1956年,陳澄三更嘗試拍攝電影歌仔戲,當電影事業暫告一段落後,便以拍電影的經驗,籌設錄音團,每一齣戲都先以錄音方式錄製完成,演員只要對嘴即可演出,所以「拱樂社」得以大量增設錄音分團,增加收益。西元1966年,陳澄三為提升歌仔戲演員知識素質,有意創辦「私立拱樂戲劇職業學校」,但是向主管機關申請時,卻以「校地面積不足」被駁回,所以只好成立「拱樂社戲劇補習學校」,招收國中畢業未滿16歲的少女,這些少女入學前必須先經過考試測驗,考試通過後,修業6個月期間免繳學費,且校方免費提供制服、伙食、住宿,結業後分發到劇團服務三年,這三年皆可領取薪資。西元1969年,中視開播,陳澄三將補習班轉型為「拱樂社電視歌劇演員訓練班」,招收未滿16歲國中畢業的少女,分普通班與星期日班兩種,普通班每週二、四、六、日晚上從七點上課到九點:星期日班要上八小時的課,學生要繳交學費,半年二十九週九百五十元。結業後,可參加「拱樂社」在電視螢光幕的表演。 但是陳澄三所創辦的戲劇學校並未成功因為西元1960年以後,臺灣的經濟環境改變,農業人口紛紛轉向製造業,加上1960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願意入歌仔戲團的少女不多,未升學的青少年可選擇的職業種類增加,不一定要加入辛苦且易受歧視的歌仔戲團當演員。再加上陳澄三的戲劇學校無法給予學生高職學歷文憑,因此只好結束營運。1970年代,視聽媒體娛樂的增加,更衝擊到歌仔戲的生存,陳澄三也在西元1974年結束「拱樂社」的演出,「拱樂社」的結束也象徵著歌仔戲從商業劇場全盤退出。
點閱數34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