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北港朝天宮三月迎媽祖,歷時久遠,為媽祖香期重要活動之一。由於媽祖是民間相當重要的信仰,信仰圈遍及全台,地方廟宇為穩固其信仰圈,紛紛自各地媽祖廟採分香形式,以添廟神靈威,故逢媽祖誕辰前夕,各分靈廟宇皆須回祖廟謁祖割火,甚至非分靈廟宇,亦會前往進香交香,促成宮廟間聯誼與交流。也因此造成媽祖香期參與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紀錄,故清代便將媽祖盛會納入方志記載。北港朝天宮是台灣媽祖廟分靈最多之祖廟,從新年之始即為媽祖香期開端,至三月期間人數暴增,香客人數冠為全台之最,可視為「三月瘋媽祖」典型表徵。
點閱數279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懷念的滋味(大樹工手工醬油)-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懷念的滋味(大樹工手工醬油)
員山數位機會中心/宜蘭縣員山鄉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社區特色產品-大樹工手工醬油為腳本創作的定格動畫
點閱數97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介紹恆春鎮近百年老厝風華。
點閱數1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美濃數位機會中心影像紀錄客家開口獅民俗技藝影像紀錄-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美濃數位機會中心影像紀錄客家開口獅民俗技藝影像紀錄
美濃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2018年龍山國小客家開口獅隊前往雲林六房嬤比賽 客家開口獅單獅比賽,教練與學生們練習情形。美濃數位機會中心並以影像紀錄客家開口獅民俗技藝保存。
點閱數16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葫蘆墩-豐原神社(大街尾福德祠)-資源代表圖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創建於民國52年(1963年),主祀福德正神。廟前陳設日治時期豐原神社遺留下的狛犬與石燈籠,為神社文化的歷史見證。狛犬為日式吉祥獸,常置於神社入口作守護象徵;石燈籠則是參拜道常見設施,惟今已被上漆難見原貌。廟前另存有一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土丘,為舊地名葫蘆墩的墩腳,名稱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Haluton諧音。日治時期曾改稱可樂墩,後因產米豐饒而定名豐原,沿用至今。福德祠融合本地漢人信仰與日本神社遺構,見證聚落歷史發展與文化更迭,是地方歷史與地景記憶的重要節點。
點閱數1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國立政治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料羅順濟宮的影片主要以媽祖繞境,這個料羅最重要的信仰祭典為主。透過順濟宮的主任委員和常務理事叔姪的口述,讓觀者了解順濟宮的歷史,以及料羅媽祖繞境的特色儀式和過程。其中以「乩童」的儀式最具有代表性,也解答了「乩童」在現代村莊的作用。
點閱數1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6年級
位於高雄的左營海軍眷村,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海軍單一軍種眷村集中區域。其發展脈絡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軍港的建設。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此區域的規模持續擴大,成為特定歷史環境變遷下的特殊產物。這片文化景觀的保存與管理,核心原則在於為未來的保存活化工作預留充分的彈性與發展空間,以開放的態度探索各種可能性,讓這片土地不僅能保存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能以嶄新的面貌融入現代生活,持續發揮其獨有的文化魅力。政府透過規劃與管理,使左營海軍眷村成為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讓人們得以見證臺灣海軍發展的軌跡。
點閱數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重返歷史 扛茨走溪流-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重返歷史 扛茨走溪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小3-5年級
台南安南區和台港的歷史、文化、以及當地居民面對自然災害的經歷。它通過回憶大水災和歷史建築的重建,表達了當地居民對自己文化的珍視和對歷史的保存。許多村莊曾因為水災而被沖毀,居民曾在大風大雨中搬遷,經歷了艱難的生存環境。尤其提到的「竹籠房子」是當地的傳統建築形式,象徵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人民的堅韌。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強調了透過文物館等方式,讓年輕一代認識和傳承這些過去的歷史和生活方式。儘管現代科技進步,但居民仍保留對歷史的重視,希望能將這些文化遺產保存並讓後代了解過去的艱難歲月,從而更珍惜當前的生活。
點閱數15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瑞穗數位機會中心 (簡稱瑞穗DOC)受邀參與2017年7月8號,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梧繞部落所辦理的農村割稻體驗活動,所使用傳統器具─吊曬米所用「稻架」及腳踏式脫殼機,覺得好奇、有趣,在余村長向民眾說明,才明白一般人僅了解鶴岡地區的農特產─文旦,卻不知稻米同樣也是鶴岡地區的特產,及部落所處的困境─多數是老人與小孩。引起瑞穗DOC的好奇,想藉由影片向大家介紹梧繞部落傳統的曬米器具─「稻架」,因剛割下稻米會再熟成,增加稻榖裡的胺基酸、糖分,使稻米口感更好,「稻架」功能為稻桿上的營養流回稻米,讓稻米更好吃,用來餵養部落並凝聚族人,增進梧繞部落的認同,最後以「稻架」的意象到內心期待部落能有更多就業的機會,讓在流浪在外地工作的青年能返回部落,把自身能力回饋到部落裡。
點閱數24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藍染、臺灣花布都是人們對於客家的印象,客家藍衫,則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周邊的植物染料來染成藍衫,不同的植物即有不同的顏色,採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幹材等做為染材,取其汁液利用不同的水溫製作成染液,將布染成各式圖樣及花色,藍染工藝過程工序繁瑣,成品令人驚艷。在屏東萬巒鄉的鍾林工作室,便是以藍染、植物染、纖維編織、服飾製作為主,負責人林木影女士則為客家媳婦,在每一件作品當中,都會融入客家元素。對於植物染的熱愛,她多次研習藍靛染藝及植物染藝,也將所擁有的技能傾囊相授,將生活工藝化;工藝生活化,使藍染成為時尚優雅的象徵。
點閱數24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