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7
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特色-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特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民國八十年到民國八十六年間,「河洛」推出的戲劇,如《曲判記》、《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等,是以官場事件為主軸,顯示出對統治階級醜態的嘲弄,《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則是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進行嘲弄。《秋風辭》,是以歷史演義為本事,著重歷史人物的興衰成敗,極力描寫當時中央集權的帝制社會裡,宮廷內院的明爭暗鬥是最殘酷的戰場,在權力爭奪的扭曲下,就算是至親的天倫關係也顯得不堪一擊。劇中的每個人物,上至太傅石德、縣令李壽,都為了私利與「捉」「救」太子之間的衝突,心裡經過一番掙扎,一代君王如漢武帝,晚年也不免留戀帝位和生命,飽受小人、木人的擺佈,乃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鑄下殺太子的大錯。親子歌仔戲《戲弄傳奇-白賊七、中山狼》這兩齣歌仔戲,由於是針對小朋友群眾所設計,因此內容活潑,通俗易懂,寓教於樂,其中《白賊七》是改編自《臺灣傳奇-白賊七詭計多端》這個故事中的三則故事來演出,內容描述白賊七利用人性貪婪的弱點,戲弄土豪與『膨風龜』,不過最後白賊七仍難逃法律制裁,故事簡單易懂,卻頗值得玩味。《中山狼》則是根據京劇故事之《中山狼》加以改編,但是情節旨趣已經完全不同,是以環保為主題。而近年來的新作如《臺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竹塹林占梅-潛園故事》等,以臺灣史為故事背景,內容可以貼近民眾。《臺灣,我的母親》根據李喬史詩《臺灣,我的母親》改編而成,描述彭家兩代人從唐山到臺灣蕃仔林開墾的故事,雖然他們遇到墾戶惡意的壓迫以及颱風無情的摧毀家園,卻仍然不放棄土地,縱使知道要被日本人統治,彭家男人仍然堅守保護臺灣的信念,毫無畏懼的上戰場。《彼岸花》的歷史背景為臺灣漳泉械鬥最頻繁的時期,生為漳州人的陳秋生與泉州林秀蘭,希望能改變自身環境,結為連理,但卻事與願違,造成兩家無法彌補的遺憾,是漳泉械鬥下的愛情悲劇。《東寧王國》是鄭經與鄭克臧經略臺灣的歷史故事,不過短短幾年,東寧王國便因為權力鬥爭而走向滅亡。「河洛歌子戲」大都在國家戲劇院或是城市舞台等大型劇場演出,因此演出時對於舞台設計、佈景、燈光、音樂都非常講究,在戲劇的語言方面也善用俗諺、歇後語,使戲劇更加活潑且機趣橫生,演員們對於身段及唱腔的要求也頗高,所以整體演出相當精緻。
點閱數104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演出特色-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演出特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劇團」從《父子情深》打響知名度後,大型演出推出的劇碼有《濟公活佛》、《界牌關傳說》、《劉全進瓜》、《紅塵菩提》、《逐鹿天下》、《李靖斬龍》、《燕雲十六州》、《八仙傳奇》、《蓬萊大仙》等戲。內容細膩描繪出人性,以及感情糾結,很能打動人心。《濟公活佛》是明華園代表作之一,創作構思來自《白蛇傳》,法海和尚因為「降妖伏魔」而拆散許先與白娘娘,讓他覺得有點牽強,所以在《濟公活佛》中便創造一個濟公角色,讓為愛捨去道行的千年狐狸能夠與凡間葛小姐有圓滿結局。一般對項羽以及劉邦的詮釋,都強調項羽的悲劇性,但是在《逐鹿天下》一劇,項羽成為風流倜儻的小生,而劉邦是有度量且大智若愚的丑角,明華園演出時給予這些歷史人物不同的定位。傳統《界牌關》故事中,羅通是個負心漢,欺騙屠盧公主的感情,使公主含恨而死,他自己也應驗誓言,死在九十九歲番將手中,但是明華園演出的《界牌關傳說》,便將羅通塑造成有情有義的男子,知道屠盧公主為他而死後,還抗拒皇命不願出兵攻打北遼,最後羅通奮勇滅敵,自願死在番將手裡,與屠盧公主在天堂相會。「明華園」演出很在意觀眾的接受度,所以表現手法一再更新,為劇情而設計的,有快速換景、吊鋼絲、空中飛人….等;表演方式講求生活化,所以口白也常會出現一些現代用語,如颱風、闖紅燈之類,貼近觀眾生活。劇情很緊湊,早期演出的戲劇唱腔較少,現在的新戲有較多唱腔是不同的突破。明華園本團常在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其他團大都在中南部演出,所以常常可見到演出時龐大的人員,足見家族劇團的力量。
點閱數6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包浩斯-資源代表圖
web 包浩斯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廿世紀初,有幾位關係新風格的發展的著名建築師。1919年,葛羅培斯(Gropius)將兩所原本分立的藝術學校和美術工藝學校結合而為包浩斯(Bauhaus)。包浩斯最主要的影響,是率先推動了整合現代設計原則與量產工業的觀念。這是將理性、技術和一次大戰後流行的烏托邦精神相互結合的卓越計畫。1922年以後包浩斯變得越來越具有目的性,追求立方體的儉樸和功能主義。包浩斯於1925年搬到德索(Dessau),葛羅培斯為它設計的新建築,徹底體現學校各種功能的結合。此一建築為工廠、畫室、教室、展示場、圖書館、辦公室和宿舍的複合體,建築設計以乾淨、精確、無裝飾但引人的方式,將直邊方塊做非對稱的安排。
點閱數23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臺灣的纏足風-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的纏足風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了臺灣的統治權,將纏足和辮髮、吸食鴉片等,視為臺灣的三大陋習。四百年前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開墾的先民,也將故鄉婦女纏足的風氣帶進來,造成當時臺灣婦女也有纏足之風氣沒有纏足者往往婚嫁困難!初期日本政府擔心遽然下令放足、斷髮和禁食鴉片,會引起臺灣人的反感,對初臨治台的日本政權有所傷害,乃採循序漸「禁」的政策,透過學校教育和報章雜誌的宣傳,鼓勵臺灣人自由放足和斷髮;直到西元一九一四年,才達到普通放足斷髮的目的,其間還發生多次抗拒的活動,改變纏足習性之不易,足見纏足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而這項不人道的習俗在日人的整飭下才從臺灣消失
點閱數487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7
痞子來到!-資源代表圖
web 痞子來到!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七分褲」和「襯衫式連裙裝」是1950年代以後較具代表性的女裝。隨著1960年代「嬉皮文化」的到來,更是打破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傳統男性服裝「陽剛、英挺」的堅持,所謂打破男女性別界線的「中性服」大量出現。「嬉皮文化」(Hippy)是指一九六0、七0年代的一種次文化。「嬉皮文化」對於西方文化發展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在服飾上,「嬉皮文化」顛覆傳統男性必須表徵陽剛之氣的形象,帶動「中性服」的發展,對於民俗風的啟發有很大的影響,並且對「物質消費流行文化」之發展提出嚴厲的批判,進一步出現「性別倒置」的文化。
點閱數25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單寧布的藍調-資源代表圖
web 單寧布的藍調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牛仔褲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牛仔褲的發明人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也不是在一夜之間發明出牛仔褲的。 當李維.史特勞斯在1853年離開家鄉紐約時,他並沒有想過將來有一天他會成為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牛仔褲製造商,甚至連發明牛仔褲的想法,也未曾有過。 1853那年,李維前往舊金山,打算經營賣乾貨的生意。當時,加州淘金熱自1849年開始,吸引著無數的探礦者絡繹不絕地來到。李維以他獨到的眼光,從紐約帶了一批帆布,準備賣給淘金客充當帳篷和篷車頂的材料。可是,當他與其中一位淘金客聊天時,對方卻潑他冷水:「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不是那些玩意兒,而是耐穿的長褲。可以讓我們下了礦坑裡,不容易磨破的。」這句話啟發了李維的靈感,他請裁縫師將帶來的那批棕色帆布裁製成長褲,賣給淘金客,一試之下,果然耐穿。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過沒多久,大家都知道「李維的牛仔褲」的確不錯。然而此時,女人穿牛仔褲仍被視為禁忌。1970年代以後,在美式流行文化的帶動下,牛仔褲成為國際間流行的一款服裝,其風潮席捲全世界,至今未曾衰退。隨著Hippy文化風行、中性服裝的大量出現,女人於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亦開始穿著牛仔褲,時至今日,女性牛仔褲裝甚至被認為是帥氣、性感的裝扮,國際性服裝設計師更把牛仔褲的元素大量納入女裝設計之中。不論上流社會,或是普羅百姓,牛仔?是人人皆有,男女必備,然而遠在100多年前,牛仔褲甚至不能算上得了檯面的發明,是藍領勞工階層的服裝表徵,回首單寧布一路走來,可不是省油的燈,毫無疑問為服裝界中的東方不?,尤其隨?設計的改良與材質的研發,牛仔褲反而能詮釋出風情萬種的一面。在現在的年輕文化中,認為「牛仔褲」所代表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在牛仔褲的各種品牌中,Levi’s是牛仔褲的鼻祖,Lee、Lee Cooper、Puma、Texwood等品牌是後起之秀。其風格也有極大的分別,Levi’s的風格保持著牛仔原汁原味的草莽彪悍氣息,Lee表示著城市平民的勞動風格,Lee Cooper雕塑的是沒落貴族玩票的感覺,Puma承襲了運動的活力等等,其風格的多樣性,真的是『總有一款適合你』!穿上牛仔褲,不論是什麼身份、地位、年紀、高矮、胖瘦,自己做自己,人人平等,世界大同,它包裝出的人絕對是本色的自我,濾去了其他,在在彰顯牛仔褲的自我本色。
點閱數78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美的標準---就是「S」-資源代表圖
web 美的標準---就是「S」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自1890年代起,西方女性的服飾流行曲線開始以強調「S 」型曲線的審美標準為主,為達到這種曲線效果,女性開始穿著硬挺的緊腰衣,隨著追求這種曲線的趨勢不斷發展,緊腰衣開始增加腰部的長度,來達到更完美的「S 」型曲線,這樣一來使得穿著緊腰衣時腰部更加束縛,女性活動更加不便,但為了追求時尚,這樣的緊腰衣仍風行一時。由於「S 」型曲線的發展,此時女性服裝的特點是裙撐架的流行消退與出現高緊的蕾絲領子,機能性不佳的「羊腿型袖子」又再度流行。這種強調「S 」型曲線的優雅服飾至1910年才逐漸緩和下來。
點閱數24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恭王府-資源代表圖
web 恭王府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恭王府興建耗時甚長,從1776年開始一直到1785年才完工,是北京城裡60多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王府花園,恭王府最早是乾隆寵臣滿族大學士和珅的宅府,由於有乾隆當靠山,和珅貪贓枉法,將貪污所得用來建設自己的宅第,將它裝飾的美輪美奐,等到乾隆一去世,嘉慶馬上將和珅定罪抄家,到了咸豐2年,咸豐便將這裡賜給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此後便稱恭王府。恭王府有中、東、西三座院落及後花園(名萃錦園),花園極具特色,其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土山環抱,自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為一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穿過廳堂進入庭園,有一座石山,是全園主景。石山有一山洞內有康熙書寫的「福」字碑,為恭王府內一絕,加上西洋門和室內大戲樓並稱王府”三絕”。
點閱數4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溫州橘、河北梨-資源代表圖
web 溫州橘、河北梨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橘子是宋代產量最大的水果之一,當時品種有二十七種之多,其中尤以「溫州乳柑為」冠,《橘錄》載:「溫人謂乳柑為真柑」,乳柑乃因食之味似乳酪而名(當時乳酪比較接近今日的鮮奶酪而非起士),果實「顆皆圓正,膚理如澤蠟。始霜之旦,園丁採以獻,風味照座,掰之則香露噀人」,以溫州產的為最上品,其他地方所產的「不敢與溫橘齒」。梨在中國的栽培範圍亦廣,但以河北梨最為出名,河北「鵝梨」馳名全國,陜西、京西所產亦多,鄭州梨更是以大出名,有大至一斤者。相傳有個田姓小孩數歲仍不會說話,大人拿了這種梨子給他吃後,驚訝的開口說:「大好!」,故鄭州梨別名「語兒梨」。
點閱數24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元之大都-資源代表圖
web 元之大都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1206年鐵木真被推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1215年蒙古軍攻佔中都後,廢除中都之名,恢復燕京舊稱,1264年,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稱中都,府名仍為大興,”燕京”之名從此廢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大元”,次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並定國都於此,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大都遂成為統一的中國之首都。金中都城是在唐幽州城、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而元大都城則完全拋棄了舊的城基,在一片新拓的土地上建造起一座宏偉的城市。原因之ㄧ是因為中都城經過金末戰亂,宮殿城防遭到嚴重的破壞,1217年又發生大火災,加上中都蓮花河水系水量不足,不能滿足都城日常用水的需要,另選新址是為了找尋新的水源。最後選中了中都的東北郊作為新址,原因有三:1.此區是金朝宮苑太寧宮的舊址,環境優美;2.太寧宮內的瓊華島是中都一帶的”制高點”,在此處建城有”鎮壓”住前朝的用意;3.新城址可用西北山區的水源,與高梁河接通,引水入城,不僅可以滿足宮廷和居民用水,還解決了大都的漕運問題。主持大都設計規劃與施工的是劉秉忠。劉秉忠(1216-1274)在忽必烈取得汗位之前曾向他陳述”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對忽必烈產生極大的影響。元朝建立後,劉秉忠身居太保,對定國號、立朝儀官制、營建大都城池與宮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都城於1267年正式興建,主要工程分為宮殿、城池、河道三項,初期主要進行宮殿建築,1274年大部分完工,然後修築城垣,1283年基本建成大城。現在,北京還保存幾段大都土城遺蹟,從馬甸到皇亭子一段殘垣是北城牆遺蹟,2003年在此建成”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京歷史的發展,即使是歷經遼之陪都或是金的首都,其影響都未能涉及長江以南的地區,一直到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在此定都,北京才真正成為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種地位從元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清,並愈加鞏固。
點閱數4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