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潮州城鄉風貌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潮州城鄉風貌學習單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透過學習單認識家鄉 
點閱數520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09-12-01
認識潮州大考驗-資源代表圖
web 認識潮州大考驗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透過設計潮州風土民情的相關題目來加深對鄉土的了解
點閱數338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09-12-01
潮州城鄉風貌-資源代表圖
web 潮州城鄉風貌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配合資訊科技教學,並藉由電子白板強大的功能搭配網頁的設計以及線上題庫的測驗,讓孩子更能有效的了解自己的鄉里,加上一些有趣的活動,更能帶動孩子跟鄉里的社區互動,使孩子更了解鄉里、更珍惜疼愛自己生長的地方。
點閱數72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9-12-01
潮州城鄉風貌-活動評量單-資源代表圖
web 潮州城鄉風貌-活動評量單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藉由評量單了解學習成效
點閱數345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09-12-01
認識潮州地名-資源代表圖
web 認識潮州地名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透過訪查了解潮州地名由來
點閱數523
下載數20
修改日期:2009-12-01
你我都是節能小尖兵-資源代表圖
web 你我都是節能小尖兵
郭冠宇/泰安國小國小3年級
一、能源的種類 二、各類能源使用對環境的影響 三、世界各國對節能科技的發展 四、人類未來應如何運用能源 五、我家有效的 節能作法
點閱數751
下載數24
修改日期:2009-12-01
我的藏寶圖-資源代表圖
web 我的藏寶圖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學習製作鄉土地圖
點閱數683
下載數26
修改日期:2009-12-01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54-1967年可說是台灣農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是台灣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由於實施「耕者有其田」,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提高從農意願,採用勞工密集的耕作方式,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推廣計畫,擴大生產設施,改善生產技術等配合,各種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這一時期成長較快的有:蘆筍、高樑、香蕉、玉米、柑橘、鳳梨、大豆、麻類、樹薯、花生、洋蔥、茶葉、菸草、小麥、甘藷、稻米、洋菇及甘蔗等。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國民所得增加,生產水準提高,消費型態開始轉變,水果蔬菜的消費開始增加,於是農業生產也往果菜方面發展。可是由於農業政策措施?了支援工業發展,採用低價糧政策、肥料換榖制度、以及各種歲賦征購、教育捐、水利工程費及農業推廣費用之分攤等措施,都加重農民負擔,所以農產品的產量雖然增加,可是農民所得並無顯著增加。1954年開始,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這一期間共實施四期,以促進台灣工業化為目標,當時是以出口農產品所賺的外匯來進口工業原料,在國內生產,並以內銷為主,所謂以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工業,所以農業除了提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大量的廉價勞工、以及出口最好的農產品—米、糖、香蕉、蘆筍、洋菇等之外,廣大的農村社會也成為當時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這一期間是農業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大的時期。但是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狹小,於是改以出口擴張的外銷方式來發展,加上當時國際經濟的穩定,因此出口擴張的政策非常有成效,在1963年,工業生產毛額再超過農業生產。
點閱數41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06-10-31
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49-1953年,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台灣農業,因戰時遭到破壞,田園荒廢,台灣原有的化學肥料生產停頓,又因海上交通受阻進口困難,戰後農業生產一落千丈,糧食缺乏,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民約200萬人,致使台灣的人口急劇增加,為滿足軍糧民食,必須加速恢復生產,因此,這一時期台灣農業發展即以生產設施的重建及加強增產為其特點。1948年以後,由於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內外情勢的壓力,才迫使政府踏出「微溫」的土地改革作為緩和長久以來與農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戰後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政府、舊地主、農民三者具有利害的關係。1949年1月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後,即著手減租政策的準備。同年4月公布「台灣私有耕地租用辦法」,甚至不待「三七五減租條例」的正式立法(1951年始正式立法),從1949年第一期稻作起,就將「三七五減租」政策付諸實施,即將地租的上限規定為收穫物的37.5﹪,以減輕過去佃農沈重的地租負擔,並立法律保護耕作物價格,以謀求佃農之安定。因此,三七五減租實行後,達到的顯著效果是增加農業生產與農民收益、改善佃農生活、耕地地價跌落及佃農購地激增、促進佃農和諧、安定農村社會、奠定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基礎。1951年6月,「公有耕地放領政策」與「減租政策」告一段落後,「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付諸實施,主要係利用戰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耕地,實施佃農的土地放領轉移土地,佃農承購公地之價格訂為該耕地全年正產物總收穫量的二倍半,分十年期償還。公地放領政策的目的是扶植自耕農、改革土地政策、促進土地利用,使農地平均地權的實施更向前邁進一大步,台灣的農地改革獲得初步的成效。
點閱數82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6-10-31
加入WTO的衝擊問題-資源代表圖
web 加入WTO的衝擊問題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農委會表示,加入WTO後,關稅要降低,大概由20%降到12.9%,還有市場要比以前更開放,以前禁止進口的,現在都不能再禁止進口了。依照協商結果,加入WTO之後,除稻米採限量進口,花生、糖等22類農產品採關稅配額進口,蘋果、桃子等18種農產品,則將完全開放自由進口,對本土農業,將造成衝擊。在整體來講,加入WTO第一年,台灣農業產值會降低,估計總產值要降低247億左右。但是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表示,就總體來看,加入WTO以後的農業產值,會減少10%,就將近400億元。400億元大概等於四次的賀伯颱風,就是我們的農業損失。這樣的結果,不僅可能改變台灣的農產品市場,連帶地也影響到農業結構,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稻米農民。依山傍海,素有洋蔥故鄉之稱的屏東枋山,當地農會超市,陳列的不是傲人的本土洋蔥,卻是進口洋蔥。枋山總幹事表示,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的洋蔥,百分之九十都外銷,最高的外銷箱數,曾經到二百萬箱,對當時的農民而言,可以說種一分地的洋蔥,可以買一分地。這是農民種植洋蔥,最風光、最賺錢的時候。一個原本大量外銷賺取外匯的產業,在開放進口及國際競爭之後,近年來洋蔥產業快速萎縮,在加入WTO之後,這樣的衝擊將更巨大。加入WTO,按照以前的自由進出口以外,最主要是關稅調降,外國洋蔥價格將會下降,本地蔥農會變成更沒競爭力。但是洋蔥的故事並沒結束,加入WTO之後,蔥農們最擔心的勁敵,來自中國大陸。日本人和台灣人去中國大陸買賣,教他們栽培管理,所以他們的栽培管理有很大的變革,品質當然增加,但是他們栽培的成本,比台灣減少,台灣生產成本比他多六倍。 然而,中國大陸的農業競爭,已非單是農產品的低價傾銷,更嚴重是在農產品加工、經營上,中國大陸以廉價的勞力及技術的取得,在兩岸加入WTO之後,導致重創台灣農業的未來時,台灣農業該如何走?
點閱數63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