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26
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 國小版(六)-品格教育-散亂的心-資源代表圖
小栗子的爹娘外出不在家,小栗子因為沒有娘在身旁督促,自覺無拘無束,快樂似神仙。他不只沒有遵守「要先寫完功課才能出去玩」的約定,而且還因為在街上貪玩、貪吃,結果,未能準時赴約,朋友們憤而離去。後來,小栗子靠在樹幹上睡著了,醒來才發現天已經黑了。小栗子匆忙趕回家吃飯,飯後才驚覺功課還沒寫,所以熬夜寫功課,隔天早上在課堂上呼呼大睡,被方丈提醒後,才知道自己因為懈怠,造成好多事情都沒有做好。
點閱數11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7-09-17
v5640多元文化-資源代表圖
video v5640多元文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多元文化
點閱數2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9-12-06
v5596國小社會 個人與國際社會-資源代表圖
video v5596國小社會 個人與國際社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國小社會 個人與國際社會
點閱數6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9-12-09
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 國小版(五)-品格教育-缺角的幸福-資源代表圖
吳珮均從小就沒見過自己的父親,媽媽又因為車禍失去了一條腿,珮均就在這時候出現在媽媽的生命裡,因為單親又加上媽媽行動不便,所以媽媽無法給予珮均完整的照顧,長期累聚導致珮均不擅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直到遇見葛瑞斯家族的李大俠,發掘珮均的優點並且開導她,讓原本封閉內心的珮均,交到許多好朋友也會主動幫助同學。
點閱數13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7-09-20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半邊井-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半邊井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鹿港的半邊井位在瑤林街十二號,於一家題有「三槐挺秀」的宅院外。其實半邊井並不是只有半邊,而是以一道牆將水井隔成兩邊,一邊於門外,另一邊則是在自家內,這是基於早期民眾擁有濃厚的人情味,將半邊的水井口建於外面,供無足夠能力鑿井的民眾也可以到此取水使用,十足體現敦親睦鄰的精神。現今半邊井已經以土填起,無法取水,但依舊是鹿港著名的景點之一。
點閱數1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剝皮寮-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剝皮寮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剝皮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區域。這個區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當時這裡是臺北市最早的市區之一,並且為當時重要的商業和居民區。「剝皮寮」這個名稱源於舊時的皮革工藝區,該地區的居民曾經進行皮革加工和貿易,故有此名。剝皮寮區域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老房子和店鋪,包括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古老的街道、以及保存完好的台灣傳統市場。這裡也有許多藝術工作室、展覽空間、小餐館和咖啡館,使得這裡成為了藝文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遊客可以欣賞到臺北市歷史的痕跡,感受到濃厚的人文風情,也可以品嚐到地道的台灣美食。此外,此區每年都會舉行許多文化藝術活動,包括街頭藝術表演、展覽、市集等,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
點閱數1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金門縣-2023金門大橋通車跨年之旅-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金門縣-2023金門大橋通車跨年之旅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金門大橋為臺灣第一座深水域的跨海大橋,連接大金門與烈嶼鄉,大金門端位於金寧鄉慈湖路二段,烈嶼端位於湖埔路,總長為5.41公里,最大跨徑約200公尺。金門大橋於2022年10月30日正式通車,來往烈嶼不再受船班時間限制,亦可省去等候及搭乘交通船的時間,為在地民眾及旅客帶來更便利的交通體驗。金門大橋共有五座主橋,橋塔造型是世界獨有高粱穗心形,此款造型是由金門縣民投票選出,金門大橋工程的主題名稱為「穗心傳語-風情再現」,透過金門大橋傳頌金門高粱酒的「香」、「醇」。
點閱數2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2-26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龍山寺-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龍山寺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鹿港龍山寺,為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的廟宇,主祀觀世音菩薩,本廟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淡水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等,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該廟也是臺灣所有龍山寺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目前為國定古蹟。
點閱數2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2-26
【VR360數位走讀】台南市-延平郡王祠-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台南市-延平郡王祠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延平郡王祠主祀臺灣開山王鄭成功及其部將,興建於清同治年間,祠內建築風格莊嚴典雅,占地9400餘坪,為少見的「福州市」廟宇。鄭成功於1661年驅逐荷蘭人,在鹿耳門登陸,積極建設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經略臺灣,除設立官署,清查戶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臺開墾。明隆武帝曾賜姓朱,後人多以「國姓爺」稱呼。鄭成功去世後,後人為了感懷他的豐功偉績,特在此地立廟奉祀,尊稱他為「開台聖王」和「開山王」,現在全臺灣的「開台聖王廟」有50餘所之多。各地寺廟祠堂香火不斷,也因此在臺灣留下了深厚的影響與眾多傳說。西元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奉命來臺辦理防務,深入瞭解民意,發現鄭成功對建設臺灣的貢獻,建議建祠紀念。清廷同意後撥款立祠,諡號忠烈,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將開山王廟擴建成「福州式」建築,並在正門石匾題「明延平郡王祠」
點閱數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11-18
v5684 臺灣的氣候特色–四季與溫度變化 國小社會-資源代表圖
臺灣的氣候特色–四季與溫度變化 國小社會
點閱數34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