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古埃及人的住處-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人的住處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由於尼羅河兩岸缺乏良好的建築木材,勞動者通常使用蘆葦、紙草、黏土等河岸邊容易取得的物品燒製成泥磚,建築房屋。貴族及富人多採用茅草、泥磚及灰泥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牆壁上通常繪有壁畫。法老的原意是「大的房屋」,古埃及人的住所不管是國王住的宮殿、貴族的別墅或者平民住的房屋,皆以泥磚建造,神廟、金字塔則由石頭築成,以象徵法老死後「永恆的住所」。
點閱數1660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0-05-26
敦煌壁畫-資源代表圖
web 敦煌壁畫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佛教壁畫中最有名的,就是敦煌的千佛洞。敦煌在甘肅省,?古代絲路上的重要城市。這個地區的人,由於信仰佛教,就模仿印度的習慣,在鳴沙山開鑿了許多洞窟,在洞裡面畫起佛像來供奉。敦煌的洞窟,從北魏至明朝,經歷許多朝代的經營,保存了約一千年的繪畫資料,極其珍貴。敦煌壁畫的風格經歷幾個時期的轉變:早期為印度風格的佛教故事畫,之後漸漸融入中國式的人像造形、服裝、建築形式,甚至融入中國原有的本土宗教和信仰,混合成一個新的神話世界,繪畫風格也由描繪神佛,轉而開始描繪現實生活。唐代以後,畫家以皇室宮殿作為藍圖來想像佛教世界的「淨土」(幸福的地方),因此,原來的印度宗教畫,就變成唐代的宮廷寫實畫,這些壁畫就成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資料
點閱數25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資源代表圖
web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遶境進香活動的序幕是從元宵節揭開,在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擲筊」確定進香出發日期和時辰。大甲媽祖進香的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遶境」、「添火」構成進香活動七部曲。花八天七夜以徒步方式行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百七十九公里。 第八天媽祖回駕大甲鎮瀾宮,是遶境活動最後的高潮,進香團們進入了大甲市區,會在各街道遊行,當天大甲居民也會準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媽祖回駕是大甲鎮最熱鬧的一天。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除了徒步外,各種交通工具都派上用場,如自行車、三輪車、貨車、轎車、遊覽車等。尤其是自行車隊,要求謹嚴,隊員一律穿制服、手戴白手套,是「進香示範隊」。每天在媽祖神轎停留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可說是媽祖的「鐵衛」。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頭燈、頭旗等陣頭,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隊伍中造型最特別的就是進香團的急先鋒—報馬仔,他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襖,左腳穿草鞋,腿上還貼著臭皮膏藥,捲起褲管赤腳走路,左手拿著長長的涼傘、掛著豬腳和韭菜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敲鑼通知居民準備香案迎接媽祖,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路況。報馬仔的滑稽裝扮在熱鬧的遶境隊伍中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省莆田縣湄洲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在大甲定居,當時很多人們虔誠信奉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於雍正十年興建小祠奉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地方人士發起獻地重建,並且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清朝時期鎮瀾宮有湄洲進香的活動,大約每二十年就會號召信徒一起到湄洲進香。當時是從大安港搭船直接駛往湄洲,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日治期間,大安港廢港,總督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湄洲進香的活動也就停頓了下來。後來,因北港朝天宮供奉聖父母(媽祖的父母) ,鎮瀾宮改往北港進香。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取消了最具神秘的刈火香擔,純粹遶境與進香而已,活動名稱由「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點閱數397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6
永明延壽大師-資源代表圖
web 永明延壽大師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延壽大師(西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其佛學思想主張結合禪宗「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與淨土宗「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並且力主會通諸宗教義。他的主張對中國佛教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點閱數4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達摩-資源代表圖
web 達摩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達摩在南北朝時來到中國傳布佛法,曾入少林寺千聖山一坐九年,即使拿針戳入身,都不為所動,因此聖名遠播。他倡導「面壁坐禪」以定心性,後世追尊為禪宗祖師。
點閱數2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土地公的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土地公的傳說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神的傳說非常多,大都是以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形象居多,所以大家都尊稱為土地公。土地公的傳說不外下列四種:1.在傳說中,土地公是專精農事,熱心公益,指導人們從事農耕,農作物獲得大豐收,人們感念他的恩德,所以蓋廟祭祀。2.土地公是為民除害,與大蛇搏鬥而犧牲自己生命。3.土地公是愛民如子,體恤民間疾苦,人們所尊敬的好官。4.土地公是個認真盡職的僕人,為了保護小姐,把所有的衣服給小姐穿,自己活活被凍死,人們感念他的忠誠,所以蓋建廟祭祀。這位慈眉善目爺爺的名字叫做「張福德」,所以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在人們心目中,土地公從掌管土地的神明逐漸轉變成能夠能夠為民除害、體恤民間疾苦的掌管雜務之神。
點閱數79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五功-資源代表圖
web 五功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從《古蘭經》經文中可得知伊斯蘭教有六大基本信仰。一、信仰真主阿拉,祂的神聖性是絕對的,獨一無二;二、信仰天使;三、信仰經典,相信它是真主的最後一部經典;四、信仰使者,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最後一位使者;五、信後世,相信死後復活和末日審判;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人、事、物的發生都是真主安排和事先制定的。接受這六大信仰,就是伊斯蘭教的成員,但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穆斯林,更要確實遵守五項宗教功課(Ibadat),這是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基本責任。中國通稱五項宗教功課,念、禮、齋、課、朝為五功。「念」功,為五功之首,主要是指唸誦「清真言」或「作證辭」及一切讚頌真主的經文。其中心誠口服地唸誦清真言(al-kalimahal-Tayibah):「萬物非主,唯有阿拉,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這是最基本的念功。「禮」功,又稱為「拜功」是信仰的支柱,指穆斯林面向麥加克爾白天房誦經、祈禱、跪拜等一套宗教儀式的總稱,它可以分為日禮、聚禮、會拜三類。最為人所知曉的是,每日五次的禮拜,為晨禮(破曉時)、晌禮(正午過後)、晡禮(太陽偏西時)、昏禮(黃昏)、宵禮(入夜),五次禮拜各有其特有的時間和儀式。此外,星期五的「主麻日聚禮」(Jumuah),所有穆斯林聚集在一起禮拜,可以彼此相互了解,也可以激發團體意識。「會拜」每年兩次,在開齋節(教曆10月1日)和宰牲節(教曆12月10日)各一次。禮拜是使人完全成為穆斯林的一種訓練課程,令人可想到自己與真主間的約定,感覺真主就在面前。「齋」功,每年伊斯蘭教曆的拉瑪丹(9月)全月齋戒。封齋期間,每天從破曉到黃昏,一般穆斯林不論如何飢餓口渴,完全都不能飲食。透過齋戒,穆斯林可以學會克制慾望,磨練心志,清心寡欲,獲得責任感和忍耐精神,並堅定信仰。「課」功,即繳納定量的課稅。如果穆斯林經濟狀況超過某一定特定水準,必須從他每年現款盈餘提出千分之二十五給一位值得幫助的人,施捨越多,真主給他的報償也越大。穆斯林可以藉此培養犧牲精神,免於自私及過度追求財富。「朝」功,即穆斯林在條件允許下,一生應朝覲麥加一次,如果不行可雇請別人代替朝覲。踏上先知出生之地,是穆斯林一生的夢想,完成朝功的穆斯林可以獲得「哈吉」(hajj)的榮譽稱號。朝覲季開始於伊斯蘭教曆的十月一日,為期70天,在教曆12月朝覲月的8日至12日期間朝覲,稱為「大朝」或「正朝」,其他時間朝覲稱為「小朝」或「副朝」。朝覲儀式:穆斯林先在規定地方受戒,遊轉天房,夜宿米那(效法先知在此休息),進駐阿拉法特平原上做禮拜,在薩法(Safa)和麥爾臥(Marwah)兩山之間來回奔跑七次。保衛伊斯蘭信仰,雖然不是基本教義,但古蘭經和聖訓卻一再強調其重要性。若宣稱信仰伊斯蘭教,則必須保衛伊斯蘭教,「聖戰」(Jihad)是護教的一部份,其意思為盡一己之力而奮鬥。但就教法(Shari’ah)而言,聖戰是指完全以真主之名與壓迫伊斯蘭教的敵人作戰,逃避此責任就是罪人。
點閱數70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資源代表圖
web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景教創始人為聶斯脫里(Nestorius 西元380-451年),他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的神性,反對將她作為神膜拜。428年,聶里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引起亞歷山大城主教奚利爾(Cyrillus)猛烈抨擊,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被定為異端。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後來傳入中國,即景教。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巨型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關於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為證。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應指波斯,而非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景教依附政治,得以傳佈。公元845年(唐會昌5年),爆發會昌法難,同時波及其他外來宗教。景教與祅教及摩尼教號稱「三夷寺」,當時信徒計約3000人,在會昌後均告式微。13世紀元代統一中國,景教徒和天主教徒在中國恢復活動,當時統稱為也里可溫教。但信奉者多為色目人、蒙古人,漢人少有信奉者。元滅亡後,景教和天主教逐漸在中國消失。至新航路發現,天主教的海外傳教事業隨之發展,耶穌會、道明會、方濟會等相繼赴中國傳教。
點閱數118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反恐主義-資源代表圖
web 反恐主義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911事件後,美國總統布希致電英國、法國、德國等他國領袖,促請各國共同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美國本土遭到恐怖份子攻擊後,布希說美國將領導全世界戰勝恐怖主義,在美國與全世界能免於遭受恐怖主義威脅之前,「美國絕不手軟」。美國不僅要將911事件主謀賓˙拉登繩之以法,並誓言終結支持恐怖主義的組織與國家,欲將恐怖主義連根拔除。911事件後,全球力言共同反恐,但各地恐怖攻擊仍層出不窮,從中東等地及亞洲各地都有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如2002年峇里島爆炸事件、各地美國領事館受到自殺式襲擊等,面對恐怖攻擊仍無法全面防堵,因此如何防恐儼然已成為全球的共同隱憂。
點閱數36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喀爾文教派-資源代表圖
web 喀爾文教派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馬丁路德幾乎同時期的改革,還有在瑞士的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他在蘇黎世首先發難。在他死後,由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接手,主張宗教、道德應合而為一,崇尚簡樸、勤勞、自律的生活。
點閱數43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