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剝皮寮-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剝皮寮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剝皮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區域。這個區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當時這裡是臺北市最早的市區之一,並且為當時重要的商業和居民區。「剝皮寮」這個名稱源於舊時的皮革工藝區,該地區的居民曾經進行皮革加工和貿易,故有此名。剝皮寮區域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老房子和店鋪,包括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古老的街道、以及保存完好的台灣傳統市場。這裡也有許多藝術工作室、展覽空間、小餐館和咖啡館,使得這裡成為了藝文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遊客可以欣賞到臺北市歷史的痕跡,感受到濃厚的人文風情,也可以品嚐到地道的台灣美食。此外,此區每年都會舉行許多文化藝術活動,包括街頭藝術表演、展覽、市集等,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
觀看次數185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桃園市-大溪橋-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桃園市-大溪橋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大溪橋」位於大溪鎮大漢溪上,橫跨大漢溪,為大溪溪東、溪西區鎮民交通運輸的重要橋樑。舊橋樑為日治時代的興建的鐵線橋,後因多次水災不適使用,而後另外新建一座大溪橋,橋身仿造日治時代原大溪古吊橋的風格外觀,並採用和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風格,於兩端橋頭另加建二座高聳牌樓,橋的兩邊皆可看到石門水庫與淡水觀音山的景致。
觀看次數171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18世紀末的大稻埕,因淡水港的開放後開始大放異彩,讓大稻埕成為商貿繁榮、人文薈萃之地。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平房、明亮的紅磚洋樓,不論是古蹟建築、傳統民俗、茶行、布行、中藥材行、在地美食等,到處都有舊城的歷史軌跡。在這歷史悠久的古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百年老舖與創意街區,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大稻埕歷史介紹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迪化街(商圈)為臺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早期發展的商業型態,像是茶葉、南北貨、藥材、布料、傳統夜市小吃至今仍然蓬勃發展,亦有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例如「永樂布業商場」販售各式布料,是布藝愛好者的挖寶勝地,著名的「霞海城隍廟」已有百年歷史,平時香火鼎盛,熱鬧非凡,在大稻埕可以找到臺灣歷史發展的痕跡。
觀看次數191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隘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隘門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清代,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路。昔日,後車巷地鋪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規劃。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
觀看次數198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淡水紅毛城-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淡水紅毛城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但後來聖多明哥城被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建,並命名為「安東尼堡」。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1724年,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建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開始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向英美宣戰而查封紅毛城,直到戰後被交還予英方。之後,英國雖於1950年和中華民國斷交,但仍持續使用紅毛城作為領事館直到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才停止運作,並在之後依序由澳大利亞與美國代為管理。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指定為一級古蹟並開放供民眾參觀。紅毛城被視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紅毛城古蹟區包含紅毛城主堡、前英國領事官邸以及清治時期所建造的南門。其中紅毛城主堡是臺灣最古老的完整建築物,前方置有四尊嘉慶18年製成的古炮;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為兩層式洋樓;南門則為古蹟區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使用觀音石砌成。
觀看次數166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半邊井(旁白解說版)-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半邊井(旁白解說版)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半邊井位於台灣彰化縣鹿港鎮,「三槐挺秀」的王家宅院內。特色是井的一邊在住家圍牆內,另一邊在牆外。 舊時只有富人有錢能鑿井取水,因此鹿港富人將井鑿在靠近家中圍牆旁,一半位於圍牆內,給家人取用;另一半則位於圍牆外,讓路人或窮人能夠取水。
觀看次數161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宜蘭縣-鳩之澤溫泉煮蛋槽-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宜蘭縣-鳩之澤溫泉煮蛋槽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鳩之澤溫泉位於宜蘭縣太平山。這裡的溫泉水質清澈,富含多種礦物質,對於舒緩疲勞有良好的效果。除了泡湯,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體驗活動——煮蛋槽。煮蛋槽是一個利用天然溫泉水進行食材烹煮的場所。遊客可以在這裡購買生雞蛋或玉米,將它們放入溫泉水中進行烹煮。通常煮蛋需要大約10至15分鐘的時間,煮好的溫泉蛋有著獨特的口感,蛋白滑嫩,蛋黃濃稠,十分美味。這樣的體驗不僅讓遊客感受溫泉的溫暖,還能親手製作出美味的食物,是鳩之澤溫泉的一大特色。
觀看次數73
修改日期:2024-11-19
【VR360數位走讀】南投縣-日月潭水社碼頭-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南投縣-日月潭水社碼頭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水社碼頭是來到日月潭不可錯過的景點碼頭之一,碧綠的潭水並肩而行,鄰近日月潭潭區交通轉運樞紐、中興停車場與飯店聚集的水社商圈,更常有活動表演於此舉行,非常熱鬧,一旁連結水社親水步道,涵碧步道也在此附近,讓遊客到此享受與碧綠的潭水並肩而行,徜徉在湖山景致的詩境裡。
觀看次數74
修改日期:2025-01-13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瑠公圳親水公園-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瑠公圳親水公園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乾隆元年(1736)郭錫瑠先生帶著家人北上,定居在台北市松山中崙一帶,從事興雅庄的開墾工作。當時興雅庄附近的農田,都是仰賴柴頭埤(現在的信義計畫區靠山邊一帶)儲水灌溉,但是由於污泥的淤積,所以柴頭埤的水量逐年減少,無法灌溉大部份的農田。郭錫瑠先生眼看著一大片的土地,因為缺水而無法種植水稻,闢為良田,他根據早年在彰化的開發經驗,認為唯有水圳的開發,才能幫助這些缺水的旱田變為水源豐沛的良田,便決心尋找新的水源。他沿著新店溪溯溪而上,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的地方,水源豐沛,河床又高,非常適合築堤建埤,他認為只要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一定可以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問題。這段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完工,由郭家父子兩代,費時近三十年所建的圳道終於完成。克紹嵇裘,一時傳為佳話,人們為了感念郭錫瑠父子建圳造福鄉民的功德,就把下埤大圳稱為「瑠公圳」。
觀看次數71
修改日期:2024-11-19
【VR360數位走讀】宜蘭縣-蘇澳冷泉公園-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宜蘭縣-蘇澳冷泉公園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蘇澳冷泉的形成原因是由於宜蘭具備豐沛的雨量,和蘇澳當地厚實的石灰岩層地形而造成,和礁溪溫泉並稱為蘭陽平原深藏地下的兩個天然瑰寶。冷泉區位於蘇澳鎮北方,亦即蘇澳火車站正前方約三百公尺處的中原路和冷泉路一帶。早在西元1928年就被發現。蘇澳冷泉為低於攝氐22度的「低溫礦泉」,無色無臭,水質清澈透明,是可浴的碳酸泉,洗冷泉時,因水溫較人體溫度低,剛下池子會感覺比較寒冷,但浸泡不到五分鐘,便覺渾身發熱,且由於池底不斷冒出氣泡,彷彿浸泡在無糖的汽水裡,十分特別,冬夏不同季節到此泡冷泉,也各有其獨特的趣味。目前冷泉區內部設有男女露天大眾池和個人浴池,並有完善規劃的休閒公園可供遊憩。此外,由於冷泉水質清澈甘美且富含大量的二氧化碳,也可製成食品及飲料,蘇澳有名的「羊羹」和早期的「彈珠汽水」(俗稱納姆內),即是以冷泉調製而成,目前後者已不生產,但「羊羹」則依然是蘇澳冷泉代表性的特產。
觀看次數78
修改日期: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