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文化保存-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建於昭和10年(1935年),是台灣少數現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之一。最初作為監獄官員的武藝與體能訓練場所,二戰後轉為監獄員工宿舍,並於民國101年指定為市定古蹟。經過修復,演武場被改造為多功能藝文空間,保留了原有建築特色,如磚造結構、木製地板及具有聲音反射功能的陶甕裝置。演武場內設有常設展演武•新生,介紹演武場的歷史、建築特色及修復過程,並有特展竹塹城散策三部曲,以桌遊般的設計讓民眾探索新竹的歷史與建築。演武場不僅保存了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也成為當地重要的藝術展示場所,連結過去與現代,為新竹市民帶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台灣即將消失的漁法與漁人精神-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台灣即將消失的漁法與漁人精神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海洋漁業道館』,台灣目前已經沒有人從事海女的工作,這一輩的海女退休之後,靠海女採集海藻的這種「漁法」就會消失。另外,海牛也是迅速被取代,自從八0年代鐵牛車出現後,以機械引擎為動力的貨車,有著比牛隻更容易照顧及速度快的優勢,芳苑原本的海牛也即將不見。 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認識台灣即將消失的漁法與漁人精神吧!
點閱數1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點閱數3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會呼吸的石板屋-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會呼吸的石板屋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石板建築道館』,過去的原住民族,生活所需大多就地取材,例如臺灣南部的高屏山區多板岩、頁岩,因此分布於南臺灣的排灣族、魯凱族就取用石板建造傳統石板屋。這些與環境融合的低矮房子,設備齊全,而且冬暖夏涼,是會呼吸的房子。 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認識原住民祖先的智慧與會呼吸的房子吧!
點閱數22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監獄與林幼春、蔡惠如-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監獄與林幼春、蔡惠如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臺中監獄起源於1895年日治初期,最早設於臺灣府城儒考棚,為配合殖民統治需要,1899年遷至城西原砲兵軍營舊址,並於1903年完成五角形監獄建築,設有男女監房、工廠、炊事房等設施。1924年改稱臺中刑務所,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監獄之一。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1980年代因市區擴張與設施老舊,遷至大肚山現址。舊監獄拆除後,部分建物如典獄長官舍、演武場成為歷史文化資產。最知名受刑人為臺灣民族運動先驅蔡惠如,曾因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遭捕入獄,其就義精神與詩作意難忘感動人心,林幼春也一起推動的重要同志之一,他們象徵臺灣人爭取自治與反抗殖民的歷史記憶。
點閱數9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玉湖窯-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玉湖窯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在歷史的地景演變中,湖內區藏有早年懷舊風情的老唱片主題咖啡館,裡頭收藏了許多臺灣早期的老唱片,這樣的城市美感讓湖內區的藝文素養自然瀰漫於生活中,位處北高雄沿海的湖內區,當然也少不了農漁業的深耕發展,在地居民主要的產業為魚類、水鴨養殖,稻米蔬菜種植等等,其中養殖漁業更以鰻魚、白蝦、虱目魚及吳郭魚為主,鰻魚養殖早年更與屏東東港、彰化福興並稱國內三大養鰻地,成國全國知名的饅魚之鄉。湖內區的漫遊生活與恬靜風情,讓陶藝家王明發先生駐足於此,研發以高雄山線、海線特產牡蠣的外殼,研磨成粉做為釉料,將鄉土特色融入創作。作品以文創與茶具為兩大創作路線,文創路線的黑面琵鷺系列,靈感來自於工作室周遭魚塭可愛的臺灣過客-黑面琵鷺,並將黑面琵鷺的意象融入生活,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臺灣無可取代的自然生態是王明發創作的起點,其獨特性與在地靈魂,配上渾厚樸實的故鄉味道,表達對鄉土文化的關懷之情。
點閱數35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黃同弘」,一位GIS專家,一位沈迷於麈封史料的「地圖控」,但是在我讀到那本「反轉戰爭之眼」的著作時,我更淸楚閱讀到那份的「詩意」。不是吟頌山水的「詩情畫意」,而是各種「觀看」角度中所帶出的追尋、反思及細膩情緒。對於從摧毀者眼中所框下的「美景」,被解讀的往往是那些不經心所捕捉到的大地肌理,與被遺忘的記憶線索。這批1940年代的停格畫面,反而是給當代環境論述、解析、建構的最好指引。而他的另一本著作「不可見的台灣」,則是從1980年代大量農林航測圖所記載的國土監測照片中,閲讀到更多環境的困境,也見證到一段段土地淪喪的史詩。然而,不論視野如何遼闊,終將踏回地面,用一位公民的身段及高度,真正關注環境的議題。
點閱數23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數22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國立政治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料羅順濟宮的影片主要以媽祖繞境,這個料羅最重要的信仰祭典為主。透過順濟宮的主任委員和常務理事叔姪的口述,讓觀者了解順濟宮的歷史,以及料羅媽祖繞境的特色儀式和過程。其中以「乩童」的儀式最具有代表性,也解答了「乩童」在現代村莊的作用。
點閱數1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
將軍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將軍區漚汪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酸菜桶由檜木製成,桶高約7尺,平均每一桶約可容納一分地左右的青芥菜,約需灑入數十包粗鹽,每桶產量約可達一萬台斤。林家酸菜館是漚汪地區僅存的一家以古法醃製酸菜的工家。 每到冬至芥菜盛產期,林家就開始忙著醃漬芥菜,正常醃製時間下,一個月後芥菜就可醃製成酸菜,約三~四個月風味最佳,每年醃製的酸菜可於酸菜桶內存放一年,隔年再製作下一年度的酸菜產量。 製作酸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依賴熟練的人工作業。一開始先清洗木桶內部,因桶高約達一層樓,每每清洗木桶皆需耗費許多時間,還得以虹吸方式將汙水排除乾淨。新鮮芥菜收回後,以人力方式在木桶內鋪上一層芥菜,在芥菜上灑上粗鹽,再鋪上一層芥菜重覆這樣的動作,還得配合腳力將每顆芥菜踏實,越疊越高之際,需以竹竿插於桶緣,將芥菜堆疊到超過木桶約三台尺高,配合腳踩再以石頭壓實,這樣的過程約需3~5天,直到芥菜下沉至木桶內緣,之後裹上芥菜葉或覆上塑膠布,再以石頭壓實,蓋上防水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芥菜就變身為酸菜。 林家主人表示,傳統醃漬芥菜主要選用新鮮芥菜與粗鹽,林家酸菜館捨棄成本較便宜的進口粗鹽,堅持以台灣粗鹽做為醃製原料,就是為了保留持醃製後的獨特酸菜風味踩踏芥菜的過程也需要老手執行,才能醃漬出風味獨特的古早味酸菜,但是這個純手工的醃製法已經沒有要在做下去了,表示明年之後不會在做了,因為現在都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為主,所以這傳統項產業也即將要告一個段落了。 「生產技術也應視為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數2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