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五大傳統名菜-資源代表圖
web 五大傳統名菜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八大菜系之中,並沒有北京菜。不過北京身為“首善之區”,為了滿足歷代皇室、士大夫和商賈等各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因此集中了大江南北最豐美的食品﹔同時,作為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北京又得以不斷地吸收國內外飲食的精華,形成了五花八門、南北風味皆有的地區。所以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北京菜又稱京菜,是由具北京風味的山東菜、市肆菜、譚家菜等、民族清真菜和宮廷五種風味的菜肴組合而成。北京地方風味菜主要由魯菜轉化而來,又受到其他菜系的影響,所以品種、口味均有變化。如砂鍋居的白肉菜係本是滿洲風味,全聚德烤鴨來自山東,東來順、鴻賓樓、烤肉季等則為自成體系的回族風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員”──官府菜,以譚家菜和厲家菜為主,是由一些頗講究飲食的南方漢族官僚或滿洲貴族由府邸家廚的手藝發展而來。京菜最上層的宮廷菜,則是經過歷代御廚不斷改善的產物,它揉和滿漢,品種繁多,極為精緻鮮美。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在“北京烤鴨、宮廷菜、譚家菜、烤肉、涮羊肉”並稱為北京五大傳統名菜。宮廷菜代表-北京的”仿膳飯庄”是中國第一家專營正統宮廷風味的著名飯庄,開業已70餘年,最初是由宮廷御膳房的廚師所開設。多年來它把挖掘和發展宮廷名菜作為經營宗旨。“滿漢全席”是它獨有的最佳菜肴。這種當年的宮廷御膳,始於乾隆年間,那時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清帝把全國進貢的滿漢名菜集中起來,大辦筵席,賜宴群臣。他們把宮中滿席與漢席的特色融為一體,在同一宴會上出現,形成了包括“禽八珍”、“海八珍”、“山八珍”、“草八珍”等為主的滿漢全席。經過滿漢名廚的精心烹製,做出134道熱菜,48道冷葷以及點心、水果等等。可謂匯合了滿、漢、南北品味之精華,豐富多彩,蔚為大觀。應該說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檔次。直到當代恢復了這種宮廷御宴之後,博得了中外客人的贊揚,認為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絕。尤其仿膳飯庄不僅在飲食上學習宮廷,連內部裝潢、服務生的穿著等都能讓人感受到猶如置身在古代宮廷中用餐。官府菜代表-在官府菜中最著名的是譚家菜。譚家菜流傳到社會上來後,有人說: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譚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譚宗浚家中,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了。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作京官時,便熱衷在同僚中相互宴請,而譚宗浚之子譚瑑青講究飲食更過於其父。所以譚家常不惜重資禮聘京師名廚,將技術學到手,隨請隨辭,不斷吸收各派名廚之長,精益求精,獨創一派。不過可惜譚宗浚後期,因仕途不順,鬱鬱而終。最後,譚瑑青落到了這樣的地步:不得不將自家大名鼎鼎的譚家菜拿出來變相營業,以獲得一些收入,補貼入不敷出的家用。譚家菜就是這樣逐漸流入了社會,並且名聲日噪。食界無口不誇譚之說,便是出自這一時期。涮羊肉代表-涮羊肉是源自蒙古的回教清真菜,此菜的炊具?做法?吃法均十分獨特。火鍋既是炊具又是食具﹐吃時以生料上桌﹐邊涮邊吃﹐味道異常鮮美獨特。在北京最出名的涮羊肉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東來順飯莊」。東來順創建於1903年,具有選料精、糖蒜脆、調料全、火鍋旺這四大特色,所以北京人說「涮羊肉,何處嫩,要屬東來順」。東來順的羊肉是從內蒙古來的大尾巴綿羊肉,由刀工精湛的廚師切出既薄又整齊的羊肉片,這樣精緻的羊肉片涮過後既沒有羶味也不油膩,再沾上東來順講究的調料實在是非常好吃。烤鴨代表-北京有一句順口溜:「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是以北京特產填鴨烤製而成,曾是元?明?清歷代宮廷御膳珍品。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京菜之首,獨步中國食壇,譽滿全球。著名的全鴨席即是以烤鴨為主菜設置的,北京有名的烤鴨店有很多家,其中以「全聚德」、「便宜坊」等名氣最為響亮。全聚德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業,創辦人是楊全仁,烤鴨的製作方式是掛爐烤鴨,即直接將鴨子掛在爐內,以果木燒烤,所以烤出來的鴨子呈棗紅色﹐外皮像綢布一樣光潔漂亮﹐吃起來皮脆?肉嫩?香酥?細膩,用荷葉餅塗上甜麵醬放上片好的鴨肉和蔥條,是最適合的吃法。便宜坊與全聚德一樣都是上百年歷史的老店,賣的也是烤鴨,但是作法卻完全不同,它是燜爐烤鴨,靠的是燜的功夫在鴨肚內灌入老湯,使其外烤內煮的過程中受熱均勻,這樣燜出來的烤鴨才會好吃。烤肉代表-「烤肉季」是有名的烤肉大餐,在這裡以烤羊肉為主,所用的羊肉都是駱駝隊經張家口外馱進來的羔羊,羔羊吃的是壩上的草,所以吃起來不僅肉質鮮嫩,且不會有羊羶味,經過調味烤熟後香味四溢,肥瘦肉搭配得宜。
點閱數2889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7
1900年黃玉階等士紳組成「台北天然足會」鼓吹台人放足-資源代表圖
web 1900年黃玉階等士紳組成「台北天然足會」鼓吹台人放足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00年,黃玉階首先倡組「臺北天然足會」。其後,各地有識之士紛紛成立「解纏會」、「斷髮會」或「風俗改良會」,以身作則,鼓吹放足斷髮。十餘年間,逐漸掀起熱潮。接著,總督府趁勢利用保甲制度,全面推動放足斷髮,在警察監督下,保正、甲長至各戶調查仍保留纏足辮髮人數,限期實行放足斷髮,或舉辦集體放足斷髮大會、慶祝會等,以倡導改革風氣。最後,達到普遍放足斷髮的目標。黃玉階先生,生於1850年,台中梧棲人,32歲來到台北大稻埕,是台灣第一位領取漢醫執照的人。他反對纏足,認為那是不健康的,所以提倡「天然足會」,也發起「斷髮不改裝」運動,是推動台灣現代化的功臣之一。1900年,受中、日社會新氣象之刺激,以及日本官民之鼓勵,有「台北天然足會」之成立,號召社會中、上階層入會,以身作則,倡導解放纏足,惟進展甚緩,至1905年仍有三分之二的女子纏足,放足者僅占纏足者的1.1%。
點閱數38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樑柱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樑柱系統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從公元前4千年之初,廟宇和居室在地點和形式上都有所區分。在地中海中心位置的馬爾他島(Malta)已運用石材建造廟宇了。廟宇入口採取將一塊橫石放在兩根直立的石柱上的柱楣系統。樑柱系統的建築結構在新石器時期的歐洲已經採用。位於英國南部沙利斯柏利平原(Salisbury Plain)的環行巨石群(Stonehenge),約自西元前3000年起,分數個階段建造,巨石呈同心圓狀精確排列,是歐洲最大的史前遺跡,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有些巨石深入地下2.5公尺,地上部分高6.5公尺。令人好奇的是數千年前人們如何將這些巨石從三百多公里外運來並豎立起來?為何要建造巨石群?人們的推測從觀象台、太陽神殿、祭壇、墓場,甚至刑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傑作等都有,可能十九世紀英國名相格拉斯頓(Gladstone)的名言頗合宜,他說:「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蹟。」英國電影《黛絲姑娘》的結局即以此為場景:淳樸苦難的黛絲與心愛的逃出虎口,來到這堆巨石群中,當火紅的太陽從巨石堆疊的拱門中升起,充分顯示巨石群的神秘感。
點閱數34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資源代表圖
web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
曾惠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近代化的馬路最早是隨著租界的開闢而興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近代化的馬路仍少。上海外灘在1840年代鋪設了馬路,目前知名的上海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1900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名為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1915年更名為霞飛路,橫貫上海法租界。光緒年間,上海、天津紛紛引進日本的人力車,時稱「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因1913年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故又稱「黃包車」。由於輕便舒適,價格低廉,因此迅速在各地流行。汽車方面,光緒29年(1903年)從上海開始引進,但只有新進三輛試用。宣統元年增至156輛。據說領有汽車車牌1號為英國大使館,買辦商人劉子敬的汽車則登記為2號,足見其財力與對西式生活的亦步亦趨。而袁世凱也曾購買一部賓士汽車送給慈禧太后,據說慈禧坐過一次,它現今停放於北京頤和園內。電車方面,有軌電車是德國人西門子於1882年發明的,傳入中國是在光緒32年(1906年),比利時人在天津租界鋪設有軌電車,之後上海電車公司成立。上海在1908年第一次通行電車,自靜安寺行駛至外灘,路旁圍觀者眾多,但乘坐者只有24人,其中大多是外國人,因為當時中國人以為坐電車會觸電,所以很多人不敢乘坐。 汽車與電車的引進,促成中國通商口岸交通近代化的起步與發展。
點閱數3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法古斯鞋廠-資源代表圖
web 法古斯鞋廠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和邁雅(Adolf Meyer,1881-1929年)率先創造了戰後時期令人驚奇的國際風格—玻璃帷幕,沒有飛簷的平面屋頂,四周沒有任何支撐力量的立方磚,以及將裝飾限制在最簡單的水平線條之內等,這種國際風格將在摩天大樓的設計上結合發展。他創造了一種堅硬穩固的量體。他們建造的法古斯(Fagus)鞋廠然而,由於方格單位的利用,在建築元素上他仍維繫了和過去的關係,以及一種對稱的傳統感受。
點閱數46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京猿人-資源代表圖
web 北京猿人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周口店距今北京城區西南約50公里,位置正處於西山山地向平原過渡的山麓丘陵地帶。這一地帶有一些低平小山,地質成分主要為石灰岩,在經過千百萬年的溶蝕,這些小山中逐漸發育成溶洞和裂隙,其中一座叫龍骨山的小丘上就有五個大小不一的洞穴。20世紀20年代,在龍骨山東北坡最大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原始人類的牙齒和骸骨化石以及大量遺物、遺跡。這種原始的人類就是著名的「北京猿人」,在人類學上的正式名稱叫「北京直立人」,俗稱叫「北京人」,這個洞穴後來被稱為”猿人洞”。在北京人的考古發掘過程當中是先從哺乳動物化石的發掘開始的,1921年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和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當地百姓的指引下開始進行發掘,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們發掘出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甚至包括兩枚古人類的牙齒,由於在當時古人類化石相當罕見,所以這項消息的宣布震驚當時中外學術界。因此當時由地質學家翁文灝主持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協和醫學院達成協議決定於1927年正式對周口店遺址進行發掘,在此後的兩年間,出土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古人類的下頷骨和牙齒化石。最後總算在1929年12月2日這一天,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主持下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成為北京人考古過程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天,也使我們終於可以透過復原一窺古人類的真面目。從遺址的文化堆積來看,”北京人”從70萬年前到20萬年前就已生活在這裡,出土了近十萬件的簡單打製石器,以及發現豐富的用火證據,證實北京猿人已知用火取暖、熟食和嚇退野獸。
點閱數55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風華巴洛克-資源代表圖
web 風華巴洛克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巴洛克(baroque)原義是意指「變了形的珍珠」。在十七世紀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名稱,以當時法王路易十四宮廷為中心,開始流行著此種華麗柔性的藝術風格。「蕾絲」這種柔軟絲綢成為當時男女皆愛的服飾配件,如男士與女士皆喜愛在上衣的袖口上使用蕾絲邊的「反摺袖」(cuff)。
點閱數38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7
恭王府-資源代表圖
web 恭王府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恭王府興建耗時甚長,從1776年開始一直到1785年才完工,是北京城裡60多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王府花園,恭王府最早是乾隆寵臣滿族大學士和珅的宅府,由於有乾隆當靠山,和珅貪贓枉法,將貪污所得用來建設自己的宅第,將它裝飾的美輪美奐,等到乾隆一去世,嘉慶馬上將和珅定罪抄家,到了咸豐2年,咸豐便將這裡賜給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此後便稱恭王府。恭王府有中、東、西三座院落及後花園(名萃錦園),花園極具特色,其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土山環抱,自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為一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穿過廳堂進入庭園,有一座石山,是全園主景。石山有一山洞內有康熙書寫的「福」字碑,為恭王府內一絕,加上西洋門和室內大戲樓並稱王府”三絕”。
點閱數3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孤兒院-資源代表圖
web 孤兒院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走到文藝復興,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建築師布魯內勒斯基所設計的孤兒院,通常被視為第一座文藝復興建築。他的工程技術與對古代建築形式的復興,備受讚揚。加上哥德式建築令人聯想起北方,而佛羅倫斯共和國的領導者在古羅馬本身找到更高貴的血統。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脈絡下,布魯內勒斯基的重返羅馬圓柱、圓拱與矩形窗戶,就不只有美學上的意義而已,還包括了時代的需求。
點閱數2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川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川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味的型數更是中國之冠,麻辣、怪味、魚香、豆瓣、陳皮、宮保、荔枝等,若說要一口吃盡天下味,那麼川菜就是最好的選擇。一般人對於川菜的印象想必只有「辣」字,但這是錯誤的印象,事實上川菜著重於「味」,味的廣、厚、多便是其他菜系所無。就連「辣」也不是一味的辣,是多層次的辣、複合型的辣;不會光是麻痺品嚐者的味覺,而是讓人品嚐複雜無比的感受,可能先辣後甜、先香後麻等,種種的滋味集於一口當中。四川別名天府之國,物產風饒稀珍,地形封閉,所以能夠獨自發展較少受外界影響,早在宋代川菜就逐漸的獨立,專賣川菜的飯館在宋代京城的街頭上就可以看見。四川長年雲氣渺渺,濕氣頗重,若不保持氣血的舒暢,很容易得到風濕,所以能夠促進氣血流通的辣椒,就成了四川人每日必備的調味料,久而久之四川人就逐漸的養成了「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但是單純的辣味是無法滿足人類需求,於是川菜開始追求複合型的味,這種獨特的調理概念就在四川慢慢的成型。而花椒的使用就是一個象徵,不光只是辣,還附帶了麻的感受。所以俗語有「四川人辣不怕」的說法。
點閱數2092
下載數19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