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鞋子的起源,最遲在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已有穿鞋(下層民眾則不穿鞋)的習慣,當時大多數人,不論男女,出門皆穿涼鞋。到了中世紀時,流行的鞋子樣式為「尖頭鞋」、「尖嘴鞋」,特徵是鞋尖非常長,鞋尖愈長者則表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愈高。有趣的是,有些人為誇耀自己的身份地位,將鞋尖不斷伸長,使得走路十分困難,因此在鞋子上連有一扣環,用手拉著以便於行走。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男性流行穿方頭鞋,但在有錢人家的婦女、朝臣、妓女中也流行「高底鞋」。這種鞋子據說是從土耳其傳入,特徵是超平、高底,最初流行於16世紀時的義大利,後來在英、法等國也開始流行,甚至出現鞋底高度高達18英寸(約45.72公分)。基本上穿這麼高的「超平」鞋子,並不適合走路,往往需要別人攙扶。在此情形下,使得有人想改善這種鞋子的缺點:「如何能維持高度,但又不致於如此笨拙?」這個構想,為16世紀初一位不知名的義大利設計者完成,成為日後高跟鞋的起源。
修改日期:200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