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歌仔戲剛開始進入城市發展,並未成為主流,當時還有亂彈戲、九甲戲等職業戲班受到民眾喜愛,所以歌仔戲也受到四平戲、亂彈戲、福州戲、上海正音戲、九甲戲、梨園戲等戲劇影響,吸收這些戲劇的身段、行頭、劇目、音樂曲調、舞台裝置等,而快速成長。此時期的歌仔戲演出以野臺為主,與廟宇祭祀結合。在音樂曲調方面,吸收民歌【留傘調】、【送歌調】、【青春調】;此外還有吸收自「亂彈戲」的【梆子腔】、【陰調】等;「梨園戲」的【牽君手上】、「九甲戲」的曲調如【緊疊仔】、【慢頭】等,使歌仔戲演出更為精采。歌仔戲收到京班與福州班的影響頗大,開始學習增設舞台佈景,例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需要四天或七天演完的劇情,更進而從京班延聘演員來團指導排戲,增加武戲。走向職業化的歌仔戲,演員來源多半是貧苦人家的小孩,父母將小孩送到戲班學戲,且要跟戲班訂契約,講明學戲年限與身價銀錢,小孩除學得一技之長外,也可從戲班領取津貼。此外,演員的子女也可能進入戲班學戲,因為在戲班的耳濡目染下,這些演員後代也會成為新生力軍。由於演員的知識水準大都不高,不認識字的居多,所以並沒有所謂劇本,演出前戲班排戲都是請戲先生說戲,戲先生說戲只有十多分鐘,簡單分配腳色及介紹故事情節後,演員上臺必須演出二、三小時的戲劇內容,臺詞、唱詞都要自己想,要常常臨機應變,否則容易出差錯。因此舞台上的即興演出頗多,考驗演員們的演技。
點閱數15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資源代表圖
web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學校的起源究竟是在歷史的哪一個時段發生的?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人類社會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起,人類就會對下一代進行教育,以便把生產知識和技能以及社會規範傳給下一代。但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由於有關生產力的知識、技能、社會規範等都很簡單,所以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設立專門的學校,當然也沒有專門的教師。那時的教育是在兒童與成年人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通過口耳相傳來進行的,是十分直接而簡單的教育。等到社會有了分工,生產知識趨於複雜,加上有了文字以後,學校的機構便產生了。如果用最廣義的社會教育概念來追溯教育機構的起源,學者根據考古材料推斷,在菲德利島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達到一定的年齡(通常為七至九歲),就會與成年人分開居住,並聚集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名為「青年之家」的機構中;他們會一同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直到具備長大成人的能力。這是一種學校起源的說法。現在仍存於東南亞的帛琉群島的男子會館(Abai),其功能與「青年之家」相似,男子會館除了是政治議論所外,也是教導年輕帛琉男子木工、打獵、捕魚的教室,這算是一種較非正式的教育方式與場所。
點閱數31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日人共學制-資源代表圖
web 臺日人共學制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布之後的教育制度,無法滿足臺人長期以來的教育需求,連日本開明之士,亦覺不當,交相指責。總督府繼而標榜『內地延長主義』,藉以提升臺人教育及文化水準。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即是認定臺灣為日本國土的延長,採取與日本國內相同的制度及教育方式。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人子弟也可以進入日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校。1941年總督府學務部再度修正「臺灣教育令」,取消公學校與小學校雙軌制,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惟考慮臺灣現況,故課程內容仍異於日本國內。新臺灣教育令實施後,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關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在各地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職業學校及職業補習學校,另設高等學校一所,專門招收中學畢業生,但中等以上的教育仍感不足。可貴的是,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在臺高等教育設施才成為可能。綜觀總督府的教育政策,乃採漸進原則,由教育力量逐步強化統治基礎。同化教育政策具有強烈的現代化取向,企圖改變臺灣社會。但是,教育制度的設計,長期存在著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臺人始終未能與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這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基本特徵。
點閱數22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將文學的功能或目的,限定在對抗共產思想及其建立的政權;透過文學創作的形式,培養出戰鬥的意志,激勵出士氣,呼應「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總之,反共文學及戰鬥文藝是特殊時代背景及政治意義下的產物。此一時期也是「懷鄉文學」的興盛時期。懷鄉文學與反共文學相互唱和,相互輝映。懷鄉文學帶有濃厚的反共氣息。「懷鄉文學」道出自中國淪陷後,被迫遠走他鄉,離鄉背井到臺灣生根。文人假筆墨創作,宣洩對家鄉的懷念,惟有堅持反共,才能光復家園。1950年代,臺灣文化界呈現最大的特色就是藝文與傳統的斷絕。不僅絕斷五四運動以來的自覺,更切斷臺灣本土傳統。唯獨殘餘的,就是五四運動以降的民族主義、西化、愛國等意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以後,台美關係正常化;因此,多數作家轉而吸取歐美文學的經驗,引進現代主義,成立現代文學。現代文學以新詩為手法,不僅反共,更宣揚自由。強調知性,追求詩的純粹性,以及民主價值。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及孔孟思想摧殘殆盡。蔣中正總統基於自由中國應該「保存固有文化,發揚孔孟思想」等理念,在陽明山中山樓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創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主要倡導的內容有:一、復興中華文化,完成國家統一。二、弘揚孔孟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三、強化民族意識。四、著重倫理、民主、科學等文化根基。五、推行國民禮儀,建立倫理道德規範,培養社會善良風氣。
點閱數81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200年前,有人在法國的亞維隆森林裡,發現一名野孩子,他全身裸露、骯髒,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情意。他只會用手吃生的食物,身體雖然健康,但彷彿完全與世隔絕。後來,由一位叫做伊達的醫生,進行了五年的教育方案,後來,這名野孩子成為法國社會中能表達自己思想的文明人。這個例子,展現了教育的影響力,也顯示出一個人具有改變的潛力與可能性。教育真的有這麼大的功能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與我們個人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教育」是將上一代或若干代積累下來的知識傳遞給年青一代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這些知識包括:生火、工具製造的技術、狩獵的技巧等等。利用這些知識,年輕一代不必再去盲目地摸索或重複的經歷失敗,就可以生存下來。正因為這些知識對於生存不可或缺,因此「教育」對於人類社會,意義更加重要。等到生產技術提高,社會生活穩定,人們逐漸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發明、交流,透過這樣的歷程並創造出文字與更多的知識,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傳遞這些知識產物的場所,來教導與傳承這些文明產物,這就是教育機構的由來。一般人常常將教育與學校教育畫上等號,以為只要到學校上學,就算接受過教育了。其實,教育是指一個人在生長的歷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受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種種影響,並不侷限於學校的圍牆內。因此,教育的管道是多元的,舉凡家庭、學校、社會、圖書館、音樂廳等等,都可算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場所。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與認同的價值觀,同樣的,每個時代人們所抱持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長期接受學校教育,他們以全人教育的觀點,重在啟發個體的均衡發展。中世紀時期則主要有由宗教組織主導的教會學校、以及因工商業發達而興起的行會學校;中古大學的興起,則象徵了學術自主,這種教育組織的形式與精神一直延續至今。近代,則受到文藝復興、民族國家興起,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教育內容更豐富,教育組織更具規模、更多元……。歷史是一門鑑往知來的學問,藉由閱讀歷史,讓我們了解前人的經歷,並從中窺見不同時代人們所具有的特殊樣貌,進而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展望未來。在這個子題中,我們就從「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意識出發,來了解學校教育的起源與內容,進而回到古希臘社會中,了解當時希臘的教育概況,最後,讓我們一同思考你心中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模樣吧!
點閱數45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思潮對臺灣的影響,未曾斷絕,影響力不減反增。受全球化意識的影響,西方文學及作品的翻譯,也隨之興起。部份民間書商以翻譯西方文學及小說為主。西書翻譯風的熱潮,自解嚴以後,不曾遞減。西書翻譯更為臺灣人的智識及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臺灣人藉由西書翻譯得以與世界接軌,求知於世界。每年一度的國際臺北書展,眾多的西文及翻譯書商陸續進駐。藉由書籍的販賣與流通,臺灣民眾獲得窺探世界文化的機會。近年來,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概念的影響,形成文化公民權的觀念,借著推動創意文化產業,達成文化消費,建立公民權利主體性及多樣性。文化政策受到西方文化政策的影響及衝擊,進而學習及轉變,更可看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走向。臺灣社會日漸走向民主化之後,議題炒作,以及解釋權,不再屬於個人、政黨,甚至是男性的權利。西方文化的另一重大特點,就是多元性的呈現,關懷弱勢族群,爭取平等及平權運動。如:環保、婦女、弱勢族群等都是西方文學的課題。國內作家不止引為借鏡,更採橫向移植,透過文章翻譯,進入臺灣文壇。議題更為豐富,靈感更能文思泉湧。西化色彩,日益濃厚。
點閱數484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5-28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2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早期從事「民本廣播電臺」的廣告業務。1984年,劉鐘元先生成立「河洛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為中國電視公司製作電視歌仔戲節目,有《漢宮怨》、《正德皇帝遊江南》、《江南四才子》等,1992年又改為「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登記為演藝團體「河洛歌仔戲團」,1996年又更名為「河洛歌仔戲團」。河洛劇團的第一部舞台演出作品為《曲判記》,之後又推出《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賣身作父》、《秋風辭》、《戲弄傳奇》等戲,演員詮釋劇情相當動人,故事情節與時事搭配,頗受到觀眾喜愛。演員陣容有王金櫻、小咪、石惠君、林久登等人,對於舞台表演藝術都相當嚴謹。
點閱數43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資源代表圖
web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曾經有歷史學家根據考古資料推斷,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是由蘇美人所創立的「泥版書屋」(e- dub- ba-a,意思是分配泥版的屋子)。在19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的考古遺址烏爾考古時,發掘出了一些建築物,它們有兩個特點:屋裡有幾排排列整齊的泥墩,而且有些稍高的泥墩排列在一塊,好像是現在學校中學生們使用的課桌椅;第二,這個屋裡發現了將近二千塊的泥版,像是學生的作業。此外,法國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中游的馬里城也發現了類似的建築結構,馬里城的房舍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13.4公尺、寬7.6公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1∕3。大間排列著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間排列著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學校的教室。他們推斷這些遺址是稱為是現今發掘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年代可溯及到西元前2500年左右。從烏爾的考古文獻(泥版)中考古學家則發現,蘇美人曾經對於「泥版書屋」下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閉著眼睛走進去,睜著眼睛走出來。」這個比喻的意思象徵著蘇美人認為,人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是處在閉著眼睛的心靈渾沌狀態,經過學校的教育之後,才能心明眼亮、明辨是非,告別渾沌。這個比喻十分有趣,深刻描寫出學校的功能。在烏爾的泥版書屋中,至今已發現600多個泥版,其中100多個泥版由於殘缺嚴重而無法分辨。這些泥版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大小不一。歷史學家發現,這些泥版的內容大多為經濟文獻與字詞表兩種類型,顯示當時蘇美人已有分門別類的課程與科目,如有些泥版上刻著「容器表」、有些則呈現出「樹木表」。考古學家還發現泥版中有臨摹的範本字體,就如我們學習寫書法時的臨摹字帖一般;學生經由泥版學習有關文字、數字、符號、丈量、動、植物名、文學、祈禱文、史詩等。在蘇美人的時代便很重視學生的學習內容,讓每個人習得生活中的基本能力。
點閱數54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有史以來,戲劇就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民間戲劇演出的時機有:宗族祭祖、新屋落成、還願、寺廟神誕、慶壽及對違約的處罰等。其中,最普遍的是寺廟祭典與四時節令的演戲。戲劇演出也結合民間社會的人際網絡,親友之間互相邀集前來參與祭祀及觀看戲劇,除聯絡彼此情感,也促使人與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時期便擔負著祭典酬神的重要祭儀,所以當歌仔戲逐漸從宜蘭傳至台灣其他地區後,除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外,濃厚的儀式色彩仍然保留。由於劇團演出與社會習俗結合,所以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皆須合乎祭儀,一般戲劇演出前,總會有祭祀儀式的進行。這些儀式包括起鼓、扮神仙劇(百壽圖、醉仙、八仙),以及跳加冠(官),與金榜,稱之為三齣頭,原本這些是亂彈戲演出時的習俗,但是歌仔戲也沿用此程序。其實扮仙戲反映了一般人希望得到的圓滿,所以有三種內容,一種是象徵神仙降臨的祝福的戲,一種是象徵封贈富貴的戲,還有家庭圓滿的戲。劇團演員在扮仙戲中便是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執行宗教的儀式。扮仙戲的三仙指福、祿、壽,這些神仙會獻上魁星、麻姑、財福、男女童;如果是扮八仙,便是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以及瑤池金母獻蟠桃、男女童等。跳加冠是由一個戴面具者,手持「天官賜福」的卷軸,在台上表演;最後的金榜是高中狀元的小生,與鳳冠霞帔的小旦,兩人拜天地。俗語說:「加官禮多過戲金銀」,是一般戲班及廟宇對於扮仙戲重視的寫照,只要戲團扮過仙,假使遇到颱風天無法演出,廟方仍要給戲班戲金。而信徒藉由扮仙戲而能得到心靈滿足,足見此種儀式的意義非凡。臺灣各戲劇都有自己的戲神,這些戲神有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老郎神、孟府郎君,而歌仔戲的戲神是田都元帥。日治時期學者鈴木清一郎調查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廟宇,田都元帥的造形有三種,第一種為小兒穿大人衣,第二種為穿文官或武服者,以及無鬚年輕人,其臉上特徵有一螃蟹的標記,腳下常有金雞、玉犬伴隨。民間對於田都元帥的傳說也多與螃蟹有關,因此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禁忌。劇團為維持演出時的順利,有其一定的習俗及禁忌。例如演員們忌吃毛蟹,因為毛蟹是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因為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被遺棄在田間,全仰賴毛蟹吐沫餵養,才得以存活長大,所以演員們以不吃毛蟹表達感恩。此外,還有對蛇的禁忌,歌仔戲藝人認為蛇是不吉祥之物,所以演出時看到蛇,要燒香拜拜,有的甚至不演「雷峰塔」這齣與白蛇有關的故事。另外,劇團對「花」有忌諱,認為「花」有混亂之意;在戲劇演出前,文武場的樂器不能任意敲打,以免打亂規矩;還有演出時的頭盔、跳加冠的面具都不能亂戴,以免失聲。劇團的信仰神、禁忌,讓演員在演戲時可得到心靈上的安全以及保佑,也規範演出時的神聖性,讓演出能更加圓滿。
點閱數84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