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237
「我有媽媽要出嫁」閱讀學習-資源代表圖
web 「我有媽媽要出嫁」閱讀學習
黃信耀/市立金山國小國小4年級
對於不同文化之間能彼此尊重
點閱數515
下載數39
修改日期:2025-05-12
歷年在台發行的流通幣-資源代表圖
web 歷年在台發行的流通幣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光復初期由於通貨膨脹的關係,機製輔幣的需求較小,到民國三十八年幣制改革後,才有壹角、伍角機製輔幣的發行。其中主要的圖案是「孫中山先生肖像」、「台灣島」、「梅花」、「蘭花」及「蔣中正先生肖像」等。材質則為紅銅、黃銅、銀、鋁、鎳等。
點閱數335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5
四上社會期中定期評量卷-資源代表圖
web 四上社會期中定期評量卷
蔡慧玲/市立海山國小國小4年級
此份考卷以課本習作為範圍,加入三合院的空間分布圖練習,作為評量。
點閱數820
下載數42
修改日期:2011-12-15
祖孫週宣導活動-資源代表圖
web 祖孫週宣導活動
倪浩航/縣立仁和國小國小1-5年級
祖孫週宣導活動
點閱數710
下載數60
修改日期:2010-12-30
錫工藝的過去和未來-資源代表圖
web 錫工藝的過去和未來
劉靜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小5年級
融合傳統工藝主題教案
點閱數34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2-10-17
傳統住屋與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住屋與生活
李俊彥/市立仁善國小國小3-4年級
本教案旨在透過介紹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傳統住屋,讓學生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特色。強調學生自主行動、系統思考、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等核心素養的發展。透過分組討論與實際案例的分析,學生能夠比較不同住屋形式的異同,並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欣賞與尊重。同時融入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促進學生對多樣性的理解與包容。
點閱數20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4-11-25
傳統技藝-來蕭壠文化園區鬥陣看門道-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來蕭壠文化園區鬥陣看門道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為重現廟會時廟埕前熱鬧的景象,特別向學甲謝姓獅團及灣裡同安宮商借已登錄為「市定傳統藝術類無形文化資產」的謝姓獅團及五媽婆祖陣於展場展示,期望能創造全新感受,激發民眾深入了解陣頭文化的興趣。
點閱數16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天空我的家 ─  看見泰安>-資源代表圖
video <天空我的家 ─ 看見泰安>
明基友達基金會/竹苗DOC輔導團隊國小5-6年級
【苗栗縣泰安DOC】2018 年,竹苗 DOC 空拍課程「天空我的家 ─ 看見泰安」,空拍機帶領學員以另一種角度看家園,激盪不一樣的影像創作觀點。在鳥兒飛翔的高度,「看見」家鄉不同的地貌、景致、人情之美。新埔鎮的繁榮「三街」中正路、和平街、成功街,老新埔人的回憶「六巷」大水巷、花燈巷、逃學巷、漫畫巷、遊戲巷、燕子巷,「九宗祠」涵蓋林、陳、劉(二家)、張、范、潘、朱、吳八個姓氏,既是後輩子孫精神凝聚之所,亦是新竹縣定古蹟之處。跟著空拍機,我們從「三街六巷九宗祠」初識新埔的舊時今日。
點閱數3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9-07-09
【VR360數位走讀】宜蘭縣-鳩之澤多望吊橋-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宜蘭縣-鳩之澤多望吊橋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多望溪為太平山區的重要河流,在海拔520公尺處與溫泉區交會,歷經伐木時代與觀光發展,多望溪兩岸曾建有吊索橋和鐵橋,串連昔日運材通道、聚落、溫泉會館和古道動線。然而,近年新設的鐵橋橫跨河道彎曲處,每逢颱風豪雨,造成湍急的水流侵蝕河岸,造成溫泉設施的損壞,因而羅東林管處著手規劃整體溪流整治,增加河段的通洪斷面,降低致災之虞,而原有鐵橋也隨著工程需要稍作調整橋墩位置,並重新整修為吊橋型式。吊橋的主索一端採背拉式固定,吊橋索件與鋼構件皆是採用雙重防蝕設計,能延長使用年限,減少後續的維護管理費用;橋身則以在太平山首度被發現的台灣國寶蝶「寬尾鳳蝶」客製鋼刻飾件來點綴其中,融入在地生態元素,也創造視覺驚喜。
點閱數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11-18
《手滑的風景》DOC 行動近用 平板豐富好日子-資源代表圖
video 《手滑的風景》DOC 行動近用 平板豐富好日子
明基友達基金會/竹苗DOC輔導團隊國小5-6年級
手滑的風景 觸控的樂趣平板豐富好日子 教育部 DOC 行動近用紀錄影片因數位而美麗。每天習以為常相伴的手機、平板,總是很難離開手邊與視線。生活、娛樂、學習、工作, 3C 產品與社群網絡,充滿並混搭編織人們的生活樣貌,我們收穫了甚麼?消耗了甚麼?記憶了甚麼?行動近用進入 DOC 學習場域,在社區、在部落、在學校、在圖書館,廟埕廣場上,老樹綠蔭下,遊戲競賽的讚聲,平板 K 歌的笑語,學童、婦女、青農、壯年、耆老,藉由平板電腦的溝通,運用網路的力量,聚合情感交流與知識分享。「年輕人大多到都市求發展,社區裡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還有隔代教養的孩子…」枋山 DOC 黃隆獻總幹事述說談著心中感嘆,也反映了台灣偏鄉普遍存在現況。黃總幹事帶著老人家玩平板遊戲、跳健康舞、寫書法對聯…,數位應用慢慢地走進了生活,不再陌生、不再排拒,每天都很開心的來玩, DOC 成了第二個家,把不愉快擺在門外,活動結束後,把快樂帶回家。「有些年紀大的老人家,帶動他們的學習意願與身體動能,不要那麼快就失智,在自己的家鄉得到照顧關懷,活得更有尊嚴,快樂的老化、成功的老化、活躍的老化。」黃總幹事描繪著枋山 DOC 成就的銀髮樂園。一平天下無難事。許英和老師帶隊公館 DOC 學員們勇闖天涯,跟著平板戶外教學旅遊踩踏,尋訪巷弄人文故事、隱藏版在地美食,意想不到延伸,每個人都完成一幅快樂地圖。學習型的公館DOC,每年逾三百小時的課程時數,初階與進階課程循環式的諄諄教導,陪著長輩們走在終身學習的路上。「指引著長輩的手,在平板上滑來滑去,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耐心教,一步一步地跟他講、帶著作,作了又忘、忘了再作,大朋友本來就是要慢慢地陪伴,慢慢地引導。」許英和老師說,長輩們開心燦爛的笑容,就是最豐收的禮物。因數位而美麗。行動近用進入了尋常生活,手滑的風景,觸控的樂趣,平板豐富好日子。
點閱數38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