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46
土耳其音樂-資源代表圖
web 土耳其音樂
廖佩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每年十月在孔雅(Konya)舉行的阿席克節與土耳其吟遊詩人的傳統有關,阿席克(asik)指的就是吟遊詩人。通常由一個人獨自表演,以撒斯(saz,一種長頸木笛)伴奏,音樂的內容通常取自中古神秘詩人的作品,歌唱內容多半與政治訴求有關。相形之下,鄂圖曼的宮廷音樂在波斯與阿拉伯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在鄂圖曼的統治者中,有好幾位是優秀的作曲家,如瑪和梅特一世(在位1740-1754年)和賽林三世(在位1789-1807)。19世紀起﹐西洋音樂開始傳入鄂圖曼帝國﹐給傳統音樂很大的衝擊﹐但音樂家們仍努力保持其傳統的曲式和民族的音調。鄂圖曼帝國的近衛軍樂團又稱為梅和特(Mehter),利用鈸、豎笛、風笛和巨大的低音鼓聲威嚇敵人。這種音樂起源於中亞地區,在人們跳舞進行祈禱(Mevlevile)時演奏的神秘的音樂,其用被稱為那伊(ney)的葦笛演奏的充滿幻想的音色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近衛軍樂團的成員將近六十人,他們的表演已經成為觀光的重點之一,常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合演奏。由伊斯坦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伊斯坦堡國際影展(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lm Featival),常吸引世界各地的電影工作者,類似的活動還有金橘國際電影節(The Golden Orang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伊斯坦堡藝術雙年慶(Istanbul Arts Biennial)則在奇數年的秋天舉行,常在伊斯坦堡舊城的著名歷史建築進行表演。在整個夏天古代半圓形劇場都有古典或當代音樂會的演出,譬如五月的愛菲沙司節(Ephesus Festival)和貝加瑪節(Bergama Festival)、六月的阿斯潘多斯歌劇芭蕾舞節(Aspendos Opera and Ballet Festival),及傳統摔跤競賽和卡夫卡索鬥牛;十月舉行阿席拉節(吟遊詩人),和十二月在孔雅(Konya)有旋轉的苦行僧慶典(Mevlana Festival),長達一個月的齋戒月會以持續三天的糖節(Seker Bayram,Sugar Festival)作為結束,慶典中所有的食物都會做成甜的,學校和政府機構放假,第一天最重要,每個人早起到清真寺祈禱,穿著新衣,拜訪親友。。
點閱數1120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0-06-02
文化保存-布農族音樂(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農族音樂(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注重團體間的合群內聚,個體之音色及音高,經與同群環環相扣終至交感共鳴,圓融成一體,是一套完全屬於布農族的音樂觀及音樂系統,為舉世特出之音樂表現。在昔日傳統布農族社會中,歌謠音樂配合著歲時祭儀、生命禮俗與農獵作息進行,是超自然界、自然界與人之間的溝通媒介,也是傳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因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布農族傳統的生活型態及以小米為中心的歲時祭儀與生命禮俗皆深受動搖,連帶使歌謠音樂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而有生疏失傳之虞。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皆感驚訝的繁複多音性音樂,於99年指定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點閱數30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智慧教室學堂-直笛的歷史與運舌-資源代表圖
web 智慧教室學堂-直笛的歷史與運舌
張竣嘉/市立大崗國中國中7-9年級
透過提問,引導學生在欣賞影片的同時能精準的擷取重點並記錄下來,藉此了解直笛的發展歷史、材質與保養方式,進一步能運用"非圓滑奏"、"斷奏"吹奏出Do-Re-Mi的聲音。
點閱數548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1-12-17
跨領域數位課程-樂~樂~樂 單元一  認識北管樂器與工尺譜(社會、表藝)-資源代表圖
社會、表藝
點閱數48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3-11-16
弦外之音-資源代表圖
web 弦外之音
蘇育生/國立中正大學國中8年級
作業系統:Windows搭配載具:HTC VIVE Focus 3、Oculus Quest 2以國中理化「波動與聲音」為主要開發教材,此VR教材內容包含學習波動原理、聲音三大要素、樂器的發聲原理與共鳴、調音的重要性與聲場模擬與考驗。其為具實作性質的自學版VR教材,運用VR身歷其境的臨場感受,跳脫空間限制,擬真模擬聲波的波形與反射路徑,同時避免樂器等傳統教材之取得性問題。教材以真實音效結合第一人稱視角立體呈現,透過音效、文字框引導學生完成指定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並藉由動手做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從中理解、推論學習,提升有趣性,此外,在VR教材中不僅可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亦可讓教師透過教育部中控系統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適性學習。關鍵詞:理化教育、VR、聲波
點閱數1902
下載數205
修改日期:2024-04-19
聲音調色盤-資源代表圖
web 聲音調色盤
林天心/桃園市立大成國中國中7-9年級
使用適當的音樂語彙,賞析各類音樂作品,體會藝術文化之美。
點閱數540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1-02-21
小小蜜蜂及節奏三重奏-資源代表圖
web 小小蜜蜂及節奏三重奏
許家芸/桃園市立自強國中國中7年級
應用電子白板五線譜上音符,讓學生瞭解音樂要素,學習Do-Sol的音符及直笛指法,配合節奏練習,讓學生能吹奏出正確旋律及打出節奏三重奏,並上台表演三部合奏
點閱數43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3-10-30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極為活絡且普遍的戲曲,傳入台灣的時間因為缺乏記載,難以判定,根據邱坤良教授在《野台高歌》(1980年)書中推斷,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隨移民陸續登陸。其內容繁雜,並非單指一項劇種,幾乎在1912年以前引進台灣本島而被保存,除閩南語系及客家語系以外的戲曲,全被涵括在北管範疇內,又依傳台先後,而有古路的福祿與新路的西皮。「北管」是台灣特有的稱呼,和「南管」是相對稱的名稱,二者除在表演型式、樂器曲調等方面均異外,最直接區別莫過於出在語言上,絲竹婉約的南管使用「閩南土腔」;鑼鼓喧天的北管則使用「變質京音」(或喚官話)。北管究係何時傳入宜蘭?根據文獻記載,約莫於清道光年間自彰化引進,一時間豐沛的戲曲音樂促使年輕子弟趨之若騖,於是學習者日眾,子弟館亦紛紛成立。至咸豐年間,傳有蘇普、簡文登分以西皮、福祿不同曲風設立曲館;另一說法稱簡文登分兩組授徒,一傳西皮,一習福祿,其徒遂分兩派傳藝下去。姑且不論真相如何,日後北管史上著名的械鬥事件,確實是因分了派別而埋下衝突的因子。但究竟這兩大系統在蘭陽地區有何不同?實際上使用的樂器、奉祀的神明及曲牌、劇目上均有所差異。基本辨識法,福祿社團稱「社」,專用殼仔絃擔任頭手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雙教」子弟班及亂彈戲班一樣供奉西秦王爺;西皮社團則稱「堂」、「軒」,以吊規仔為頭手絃,並與歌仔戲、四平戲班同樣奉祀田都元帥。清同治年間,宜蘭之西皮與福祿分派拼陣,夾雜地方政治角力,終致械鬥流血場面。當時,西皮派以溪北舉人黃禶緒為首;福祿派以溪南墾首陳輝煌為首。對峙局面除延燒至光緒年間,並還擴展至基隆、台北、花蓮等地。光緒21年因清日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自此進入日治時期。這時的北管音樂在異族統治下,武力對抗稍減,取而代之是排場的炫耀較勁,如行頭的增添與力求裝飾華麗、成立西樂部奏演西洋音樂、禮聘戲先生教授粉墨登台的北管子弟戲等。如此風光的場面,在日治末隨著「禁鼓樂令」的實施與中日戰況的日益激烈,亦不得不暫時劃下了休止符。1945年二戰後,北管社團又如雨後春筍般復甦。1970年間,社會轉型,娛樂型態轉變,北管因老成凋謝又缺乏新血輪參與,而走入灰暗期。1980年間,女子紛紛投入與本土意識抬頭,對北管界之振興燃起希望。但好景不常,依據1997年「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蘭陽地區雖有八十餘團子弟軒社活動,但均瀕臨傳承延續窘境,今日,更因時代變遷使傳統戲曲失去原有的空間,包括職業戲班,能搬演亂彈戲人才已寥寥可數,藝人凋零、後繼無人,北管戲曲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嚴重危機。是故以積極作為輔助優良北管劇團傳承推廣,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點閱數3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製伴唱帶So easy─Garage Band體驗》-資源代表圖
web 《自製伴唱帶So easy─Garage Band體驗》
唐慧如/市立金山高中附設國中國中7-9年級
數位學習應用-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
點閱數721
下載數43
修改日期:2020-12-30
吟詩作樂─音樂與文學的邂逅(山腳國中)-資源代表圖
web 吟詩作樂─音樂與文學的邂逅(山腳國中)
張明鈞/市立山腳國中國中7-9年級
浪漫樂派舒伯特藝術歌曲
點閱數27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