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661
遠古時期的城隍信仰-資源代表圖
web 遠古時期的城隍信仰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城隍的信仰由來已久,根據《禮記?禮運篇》的記載:「天子大臘八,水庸居其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古代的皇帝在每年年底所舉行的八種祭神典禮中,「水庸神」的祭典排名第七,而「水庸神」就是「城隍神」。「城」就是「城牆」,「隍」則是指「城牆之前的護城河」。古代的人們認為,人民可以安居樂業,除了老天爺的保佑外,城牆和護城河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所以人們開始祭拜城牆和護城河,因此,早期的「城隍神」指的就是「守護城池」的神明。在古代時祭拜「城隍」是「天子」的特權,「天子」感謝城池護衛國家而舉行,一般的民眾是不能參與的,而祭祀的對象是一象徵性的小土壇,沒有神像也沒有廟宇。
點閱數31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 則具有企業管理特性,有助於自然資源的合理調配與先進科技的開發運用。(1)水稻育苗中心:60年代末,臺灣出現水稻商品秧的專業生產者。工廠化育苗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減少資源損耗;同時,也促進育秧科技的發展與優良品種的加速推廣。此外,各育苗中心還利用與農戶的供秧關係,兼營農機代耕服務,無形中又推動稻作機械化及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的發展。(2)園藝種苗專業化生產:臺灣從事園藝作物種苗(包括種子與苗木)商品化專業生產經營者已逾千家,其中,實力較大者在經營種苗生產的同時還進行新品種選育開發,建立自己的專利品種,甚至進入高科技園區,以生物技術發展工廠化種苗生產。目前,臺灣種苗專業化經營已普遍採用無土栽培介質生產穴盤苗,便利運輸和移植。其無土介質是利用各種廢棄物如蔗渣、枯樹皮、菌渣土等作為原料開發生產。因此,在種苗業發展的同時,也減少了廢棄物的環境污染。(3)農業專業區建設:為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與水資源,並發揮地方特產優勢和擴大經營規模,臺灣從80年代中期起還致力生產專業區的建設,提倡“一鄉一特產”,並逐漸根據各地農業資源特性發展綜合“三生農業”的地區性專業生產區。
點閱數300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07-12-04
石窟-資源代表圖
web 石窟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石窟藝術產生在古代印度。最初,它只是利用山間自然的洞窟作為佛教徒坐禪修持、集會及生活之用,後來,人們自己開山鑿洞,並開始在洞中設置佛像、佛塔、畫上壁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石窟藝術也一起傳入。莫高窟(甘肅省敦煌市)、雲岡石窟(山西省大同市)、龍門石窟(河南省洛陽市)為中國三大石窟,這些石窟藝術對於研究佛教史、繪畫、雕刻、建築、樂舞、服飾、東西文化交流等提供極為豐富的的資料。
點閱數2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資源代表圖
web 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康熙對天主教並非全面禁絕,而是必須領有傳教執照才能繼續在中國傳教,以便能夠控制傳教士的活動以及監督他們的傳教內容。但有一些傳教士拒絕申請,寧願以非公開的方式傳教。雍正即位後,因傳教士介入皇位之爭,對傳教士不滿,仍予以嚴禁。1724年(雍正2年)雍正諭令信奉天主教的中國人放棄信仰,否則處以極刑,並限西洋教士半年內離華,前往澳門。當時全國有教堂300餘間,自此以後,大部分改?公廨或倉庫等。雍正在位期間,只有北京的天主堂保持傳教活動,其餘各省的傳教活動均屬非法,傳教士只能秘密進入中國傳教。乾隆即位後,雖准許傳教士供奉朝廷,但對傳教活動嚴加取締,1757年(乾隆22年)並下令嚴查各海口,禁止外人自由通行。嘉慶皇帝亦堅持禁教,於1805年5月制訂取締天主教章程十條,嚴諭官員執行。禁教期間,基督教在中國並沒有絕跡,傳教活動仍在暗中進行。中國籍傳教士,打扮成商人,到各地傳教。西方傳教士則儘量打扮成中國人的樣子,以避人耳目。例如打扮成病人,每天以茶洗面,使顏色黧黃﹔休息時,則以被褥蒙首,面壁而臥;並靠著中國教友幫忙,暗地接送傳教士,長期暗藏或供養被追捕的神父。在江南地區傳教者,如1745年(乾隆10年),義大利談方濟神父(Franciscus de Attimis)在黃安多神父(Antonius Josephus Henriquez)的幫忙下,利用河道,白天蟄伏在教友的船艙,晚上才登陸活動,施行聖事,天明即散。
點閱數53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文成公主-吐蕃和親-資源代表圖
web 文成公主-吐蕃和親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貞觀十五年(西元 641 年)正月,文成公主與吐魯番王松贊干布合婚。一行人由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下,帶著豐厚的嫁妝,除家具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藥物、蠶種、榖種外,更有博士文集、歷史編年紀與各類經典三十卷,由青海入藏。 文成公主好佛,除了將佛教帶入藏之外,同時也為青藏高原的人民,帶來了漢唐先進的科技文明。入藏的漢族工匠耐心地向當地人民傳授冶金、農具製造、紡織、建築、製陶、碾米、釀酒、造紙和製墨等技術。而松贊干布不斷「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書疏」,幫助擬寫文書公告。自文成公主下嫁至贊普去世(西元640-650年),唐朝與吐蕃一直維持和平關係。文成公主於永隆元年(西元 680 年)去世,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藏族人民懷念文成公主,用兩個節日紀念她。一個是藏曆四月十五日「沙喝達瓦節」,即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另一個是藏曆十月十五日,相傳是公主誕辰。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藏族人民崇敬她,不僅在於她對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貢獻良多,更主要的是她帶去了漢族人民對藏族的友誼和幫助。
點閱數58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航運-資源代表圖
web 航運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淡水河上的帆船自大嵙崁河港出帆運送茶葉到台北艋舺、大稻埕,大約五小時就可以到達。自台北溯河上行大嵙崁,有風時十二小時可到,無風時則需要近一天。台北回航的船隻都滿載糧食、日用雜貨、百貨、磚瓦等回大嵙崁。黃昏之時,草店尾之崎子路,有挑夫數百人拿著擔棒等候歸船入港。看見帆船喊聲便集合於河岸碼頭,立即卸下透夜挑到街上各商行棧。因此大嵙崁街成為山城物資集散地,繁榮光景約有三、四十年之久。 同治十年,英國海輪開始航行台灣航路,以往來安平、淡水、廈門、汕頭、香港,每兩星期一回,其船尚小,載重僅二百七十七噸,但是貨運客源很多,獲利相當豐厚。另外淡水與大陸之間有淡水至福州、淡水至廈門兩條主要載客航線。而自光緒十年(西元1884)以降,淡水港入港人數多於出港人數,可以推定是由大陸來台之移民;而在大批旅客中,尚有很多來台從事茶葉產銷工作,每年的茶葉工人有一、兩萬人之多,有很多茶工留居在台。 出入淡水的船隻,在光緒五年(西元1879)之後,因戎克船不足以應付日益蓬勃的貿易,漸為汽船所取代。
點閱數34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纏足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 纏足的過程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纏足多由婦女為之,大多是女孩的母親。擇一日子(可能是女孩的生日),女孩坐在椅上,雙腳用熱水洗淨,置於膝頭,趁腳還溫熱,將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趾,向腳心用力扭折,且在趾間縫邊,灑上明礬粉,使皮膚收斂並防止發炎與化膿,然後縛緊。接著,以八尺至十尺長的裹腳布緊纏,再用針線密密縫合固定,不可過鬆,有經驗的人,會慢慢雙腳併攏,先讓足部習慣這種束縛,之後再慢慢加緊。兩足被捆緊,發熱、發炎、紅腫。故纏足適宜秋季之後,時間可以從數天至兩個月。通常會選在女孩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因為腳骨還未長大、長硬,較易收效,目標是將小腳纏成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這七個要訣,在大人軟硬兼施下,小女孩不得不答應,因為大人常以:「不纏足,將來嫁不出去」為威脅。經過試纏、試緊、裹瘦、裹彎、保養幾個步驟始告完成,這樣的纏足過程造成腳骨嚴重變形,令人目不卒睹。
點閱數999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07-12-04
滿人飲食的擴散-資源代表圖
web 滿人飲食的擴散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滿人入主中原成為統治者後,其生活也隨之傳入中國,與漢人的飲食生活相互融合。像「火鍋」就是滿人的傳統烹調法,如嘉慶元年的「千叟宴」,滿席中就有火鍋一品,於是「火鍋」在皇族的帶頭下,很快的風行全國,雖然火鍋早已在宋代就有文字紀錄,但仍屬地方小品,真正的盛行還是多虧了滿洲人。現在人們還常食用的點心「沙奇瑪」,也是滿洲人的傳統麵食之一,原屬膳坊的點心,在傳入民間後經由北京這個輻輳之地,傳遍了整個中國,成了各地可見的甜點。滿人的原始居住環境相當嚴苛,冬季漫長酷寒,這對種植菜蔬相當不利。故滿洲人入秋後,就開始製作菜脯或醃漬蔬菜,用以過冬。蘿蔔、黃瓜、芥菜醃成「鹹菜」,而白菜則是製作成「酸菜」。酸菜更是集滿族蔬食之精華,儲藏時間可達三個月至半年,滿菜的調理方法中酸菜的身影更是隨時可見。現在大家所喜好的「酸菜白肉鍋」由來,目前最被認同的說法,說是在明朝由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所傳入;但滿人在吃火鍋時勢必佐以酸菜,豬肉也是滿人自金朝就已經食用的畜肉,所以也有一說是由滿人帶入。
點閱數2107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07-12-04
蒙漢飲食的相互吸引-資源代表圖
web 蒙漢飲食的相互吸引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元代御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一書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這本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可由書中所收,皆為歷代皇帝食用的「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可知。其次,配合「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以及「日所用榖肉果菜」,造成了「凡菜皆有藥,無藥不是菜」的思想,貫穿全書。除了描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還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更留意飲食之對象本身的狀況;即注重飲食與營養間的關係,和人體在各種狀況下該攝取的養分乃至不應食用的物品,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未見到的。第二,書中雖將蒙漢飲饌並列,但敘述內容以羊、牛肉為優先,次及馬、駝、鹿、豬等獸品。在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可見這時蒙古人仍偏向原本的飲食習慣。加上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雖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雖是無名氏所著,但是這本書中關於烹飪類的內容,除介紹漢族的菜點烹調法外,也有當時回族、女真族的烹調法,這對於研究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飲食,大有助益。全書共收錄了四百多種飲料、調料、乳製品、蔬菜、葷菜、糕點、麵食、素食的製法。像飲料就分著四冊,可見其詳盡程度,所以此書在烹飪史上,影響很廣大。後來成書的《多能鄙事》、《飲饌服食箋》兩書中,轉錄了《事類全集》中記載的飲料、菜點、麵種。直到清代,這部家庭類書中所收菜點,仍然被某些菜譜所轉引。由於本書成於元代晚期,它和成書年代較早的食譜相對照,即可明顯的看出各民族間飲食文化的交相影響。最初雖是蒙漢菜餚有別,但是越往後期就越可看見,蒙人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裡醫食同源的概念,相對的,漢民族也吸收了來自蒙古的飲食習慣。像華南漢人原來很少被使用的腥羶羊肉,在經過靖康時南遷的華北人與後來入主的蒙古人薰陶後,也開始被大量食用,又如現在大家冬令進補時不可或缺的「羊肉爐」,也是源自於蒙古的一個經典料理。
點閱數1983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07-12-04
阿姆斯特丹簡介-資源代表圖
web 阿姆斯特丹簡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阿姆斯特丹乃是西北歐地區的一個國際大都會。它不僅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本身更是有千變萬化的特色。浪漫的運河、美麗的鬱金香、閃爍的鑽石、壯觀的風車、可愛的木鞋藝術品等,都是它的代表。阿姆斯特丹這個名詞始於1270年,當時的居民在阿姆斯托(Amstel)河建立水壩,所以才有了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名稱的出現。從這個名稱即可知阿姆斯特丹本身就是一個水運發達的港口城市。
點閱數34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