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思賢好「窩」
1.能將舊有摺頁中的校園生物利用生物型態特徵或物種數量等不同類目進行分類,繪製成科學數據圖。
2.能從生物外部型態及內部構造與校園內生態池環境條件之現況,整理出作業中科學數據圖的資訊。
3.能透過數據圖從校園生態池物種變化中提出生態池可能遭遇過和未來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
4.能運用網路圖書資源及平板蒐集生物構造及功能與環境間的對應關係,嘗試解釋科學數據圖代表的意義。
5.能運用網路圖書資源及平板蒐集到生物分布和習性與環境因素有關的證據,並找出目前校園生態池中相同的例子。
6.能使用360度環景相機、平板與行動顯微鏡等器材,進行植物外部形態及生態池的觀察和記錄。
7.能用360度環景相機、平板與行動顯微鏡等器材,呈現目前校園生態池生物分布和習性與環境因素相關的影像。
8.能透過生物型態繪製出的數據圖比對今昔物種的差異,整理出校園生態池物種的變化事實。
9.能在解釋科學數據圖的過程中,運用已知生物構造及功能與環境間的對應關係之資訊,察覺作業中校園生物名錄的待改正之處。
10.能從數據圖中發現到生態池可能有的問題,提出繼續搜集資料與觀察記錄的方法,來找到引起他人關注的環境議題證據。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資源類型
教學設計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5-6年級(三)
學習內容
INb-Ⅲ-8 生物可依其形態特徵進行分類。
議題
環境教育
核心素養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更新時間
2020-12-30
點閱數:168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李函霙_林信加教案(自然).pdf (229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