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Anguilla marmorata (花鰻鱺)
學名:Anguilla marmorata(花鰻鱺)
俗名:花鰻鱺、鱸鰻、花鰻、烏耳鰻、土龍、黑鰻
棲息深度:0 - 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呈蛇狀,尾部側扁。頭中大,呈鈍錐形。口大而開於吻端,微斜裂而達眼後緣後下方;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頜骨齒呈2列或3列的窄齒帶,外列齒與內列齒間有一個小溝槽區隔。背鰭和臀鰭都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而不易區分彼此;體型較粗短,背鰭起點至胸鰭基底的距離短於背鰭起點至肛門的距離,頭長為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垂直線距離之0.8-0.9倍;背鰭起點至肛門距離約為體長之16%,脊椎骨數為100-110。體背側為褐色佈滿不規則的黃綠色斑塊;腹部為乳白色。體長小於50公分的幼魚,尾部有一明顯的黑斑。
棲所生態:屬降河性洄游魚類,主要棲息於河流中、上游的底層或洞穴內。以魚類、蝦蟹等為食,亦偶而會爬行至陸地上攝食小型陸生動物,如蛙類。洄游至河口之鰻線約5-6cm,起初均躲藏在泥沼中,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只有露出一個頭部呼吸,到了夜晚即游出覓食。在春末夏初時,已逐漸成長至10cm左右,身體已呈橄欖綠色,是時臺灣之雨季開始,下游之河水上漲,幼鰻即開始進行大規模之溯河。每隻鰻魚均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大都會固定在一個深潭洞穴定居。在河川中的生活達數年或十數年之久。至於在何處產卵?多大的成魚才會降海產卵?或是有些個體不降海?整個確切的生活史仍須進一步的研究。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起日本,南至南太平洋,各類型的島嶼與大陸的河川溪流等淡水域皆有其分布。臺灣之河川皆有分布,以東部較多。
漁業利用:本種在臺灣曾列為保育類魚類,當時市場上的鱸鰻多屬進口。2009年在專家學者研商後,認為資源恢復,且非臺灣的特有種,因而將本種魚移除保育類物種。目前臺灣已能人工養殖。本種常佐以中藥材燉煮食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6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24-06.jpg (93KB)
Xray_ASIZP0066234.jpg (94KB)
ASIZP0700231.jpg (148KB)
Jheng0183.jpg (197KB)
NMMBOL004443.jpg (150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