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hincodon typus (鯨鯊)
學名:Rhincodon typus(鯨鯊)
俗名:鯨鯊、豆腐沙、大憨沙、鯨鮫
棲息深度:2 - 1000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圓柱狀或稍縱扁;體側隆脊明顯;頭扁平而寬廣。吻短。眼小,側位,,無瞬膜。噴水孔更小,位於眼後方。鰓裂特大,具獨特之過濾構造,含橫斷每一鰓裂之薄板,另鰓弧上具許多角質濾耙,分成許多小枝,交叉成海綿狀之濾器。口裂極大,前位,橫向;口角具唇褶;無口鼻間溝。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胸鰭特大,為稍窄之鐮刀狀;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大,基底亦相對;尾鰭叉形,上尾叉幾比下尾叉長2倍,由上葉及下葉之中部、後部組成,下尾叉則由下葉前部突出而成。體呈灰褐色至藍褐色,體側散佈許多白色斑點及橫紋,而這些斑紋排列呈棋盤狀。
棲所生態:棲息於溫帶及熱帶海域之沿岸、近海或外洋水域。性喜於表層巡游,通常獨游,亦有群游的時候,多時可達百尾以上;巡游時通常伴隨其它大洋性魚類,如鮪及鯖等,體側亦常有印魚吸附或其它小魚隨行。以浮游生物為食,有時亦食巡游性甲殼類、小魚及烏賊等。通常於日落後開始覓食。卵胎生,一胎可達300隻仔魚。由於鯨鯊屬於大洋性迴游魚類,迴游的海域涵蓋在41°N - 42°S, 180°W - 180°E之廣大水域間,因此我們對於其族群數量及迴游等生態習性並不是太瞭解,根據專家推測成熟體型應該有九公尺以上,然而根據臺灣近年來所捕獲的數據顯示,魚體大多在5公尺附近,顯示大多是未成熟的幼魚,這種現象並不利於鯨鯊之繁殖及生存。因而在專家呼籲下,為了保育及維護鯨鯊資源之永續利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始管制捕撈,且逐年減少捕撈的配額,在96年3月27號通報捕撈到最後一隻配額後,開始全面禁止捕撈鯨鯊,並在96年9月5號正式公告全面禁止捕撈與販售。
地理分佈:全球性溫、熱帶巡游魚種,適合水溫約在21-25℃間,為體型可長至最大的魚類,可達20公尺左右。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均有捕獲記錄。
漁業利用:一般由定置網、圍網或鏢旗魚法等漁法所捕獲。食用魚,具有市場行情,最好時一公斤可達五、六百元。偶而被捕獲,但通常體積龐大,即使行情差時,亦可為漁民帶來一筆相當可觀之收入。其肉可炒食或製魚槳、魚丸、鯊魚醃等均可;各鰭可曬成魚翅;肝富含油質,可製成維他命或魚肝油等。由於個性溫馴,人類能與其一起巡遊,是故在生態旅遊上有其高度的價值性。
IUCN 瀕危狀態:瀕危(EN)A2bd+4bd2016-03-18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124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kuo00032.jpg (204KB)
a614-07.jpg (21KB)
kuo00033.jpg (269KB)
e013-rh-ty-1.jpg (186KB)
kuo00011.jpg (260KB)
Jheng0027.jpg (14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