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Gigantactis vanhoeffeni (梵氏巨棘鮟鱇)
學名:Gigantactis vanhoeffeni(梵氏巨棘鮟鱇)
俗名:梵氏巨棘鮟鱇、深海鮟鱇
棲息深度:0 - 5300公尺
形態特徵:身體延長,體型較其他科別大(角鮟鱇科及鞭冠鮟鱇科除外),略為側扁;頭部佔身體比例小,約35%SL以下;吻觸手基部位於吻端。變態之雌魚與其他種類的差異在於吻觸手短於120 %SL;餌球延長,長有細棘及具有暗色素的末端延長部分,通常餌球及末端延長表面長有黑色乳突;吻觸手後端基底有一對小分支;下頜牙齒相對較長,排列成三列;尾鰭長度小於45%SL。吻觸手長度具變化性,與體長無相關;餌球亦具有相當之多樣性,在發光部位無色素分布,餌球及餌球末端延長皆有皮棘及黑色的扁平狀乳突。餌球後端基底緊鄰在一起的小分支末端通常無色素。上頜齒數隨體長而增加,小型標本齒數為2-8,大型魚體齒數為22-53;最長上頜齒約為1.0-1.8 %SL;下頜齒數量32-66;下頜齒可分為三列內部列(inter series)、中列(median series)及外列(external series);背鰭鰭條6;臀鰭鰭條5-6;胸鰭鰭條17-18;尾鰭鰭條8;不具腹鰭;尾鰭分成上下兩部分,中央分叉達尾柄基部,鰭條間連結膜無色素。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深層水域。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少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75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